一文秒懂血常规报告,识破各种血液病的
2019-8-14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血常规检查报告对临床医生而言,习以为常,司空见惯,但对于患者而言,就不是那么简单了!虽然作为患者,无需太深入了解,但略懂的情况下,我们也可以通过它来初步判断自己身体健康与否。
今天,我们就和大家一起分享与血常规有关的几点常识:
第一:红细胞计数(RBC)
红细胞:血液中很重要的一种血细胞,是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有的红细胞数目。它可提示累及红细胞系统的疾病。
正常参考范围:
男性(4.0~5.5)×10^12/L;
女性(3.5~5.0)×10^12/L;
新生儿(6.0~7.0)×10^12/L
红细胞减少:
生理性因素:
婴幼儿到青少年时期,生长发育速度过快导致造血原料相对不足导致;
女性妊娠期间,血浆容量明显增加引起血液稀释;
老年人会因为骨髓造血机能减低而导致红细胞减少。
病理性因素:
骨髓造血功能异常所致,常见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造血物质缺乏或利用障碍导致的贫血,如缺铁性贫血;
红细胞破坏过多引起贫血,如溶血性贫血等;
失血导致贫血,尤其是手术后,慢性失血可造成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降低;
慢性疾病引起贫血,如炎症感染,肾病,肝病,恶性肿瘤等,都可能伴随严重贫血现象的出现。
红细胞增多:
生理性因素:
高原地区:高海拔地区的居民常见红细胞增多现象,是因为缺氧刺激红细胞代偿性增多;
血液浓缩:多是因为饮水过少,出汗较多所致,要注意补充足够的水分;
新生儿:在宫内生理性缺氧状态,代偿性增多,但在出生2周后就逐渐下降。
精神因素所致:激动,兴奋,恐惧,冷水刺激等可使肾上腺素增多,导致红细胞暂时增多。
病理性因素:
水分丢失,血液浓缩:比如严重呕吐,腹泻,大面积出汗,烧伤的患者,尿崩症等;
组织缺氧,代偿性增多:比如先心病,肺气肿,心衰,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等,可引起组织缺氧,使得血液中促红细胞生成素增多而使得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代偿性增加;
肿瘤因素,如肾癌,肾上腺癌,干细胞癌可使得促红生成素非代偿性增加;
药物,如雄激素及其衍生物,肾上腺皮质激素类等可引起红细胞增多。
第二:血红蛋白浓度(Hb)
血红蛋白浓度是指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血红蛋白量,可与氧结合,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
正常参考范围:
男性~g/L;
女性~g/L;
新生儿~g/L;
血红蛋白增高:
生理性因素:高原居民,胎儿和新生儿,剧烈运动,恐惧,冷水浴等;
病理性因素:先天性和后天性心肺疾病,肿瘤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血红蛋白减少:
生理性因素:如上同红细胞减少生理性因素;
病理性因素:
1.造血物质缺乏,骨髓造血功能障碍等因素导致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生成不足,炎症感染,慢性肾病所致的贫血,铅中毒,癌症性贫血等。
2.溶血性贫血
红细胞膜结构缺陷,红细胞酶缺乏,血红蛋白合成或结构异常,自身免疫因素,以及感染,毒素脾亢等非免疫因素等;
3.红细胞丢失,失血引起的贫血,血红蛋白降低。
第三:白细胞计数(WBC)
白细胞是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常参考范围:
成人(4.0~10.0)×10^9/L;
儿童(5.0~12.0)×10^9/L;
6个月至2岁(11.0~12.0)×10^9/L;
新生儿(15.0~20.0)×10^9/L。
白细胞计数增多
见于急性感染,尿毒症,严重烧伤,急性出血,组织损伤,大手术后,白血病等
白细胞计数减少
见于伤寒及副伤寒,疟疾,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粒细胞缺乏症,脾功能亢进,X线,放射性核素照射,使用某些抗癌药物等。
第四:白细胞分类计数
其实,所谓白细胞是一组细胞的统称,包括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三类。
临床意义:
(1)中性粒细胞:
增多:见于急性和化脓性感染(疖痈、脓肿、肺炎、阑尾炎、丹毒、败血症、内脏穿孔、猩红热等)、各种中毒(酸中毒、尿毒症、铅中毒、汞中毒等),组织损伤、恶性肿瘤、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等。
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麻疹、流感等传染病;化疗、放疗。某些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白细胞减少症、骨髓增殖异常综合征等)、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2)嗜酸粒细胞:
增多:见于过敏性疾病、皮肤病、寄生虫病、某些血液病,射线照射后、脾切除术后、传染病恢复期等。
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应用糖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3)淋巴细胞:
增多:见于某些传染病(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水痘、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肝炎、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和淋巴瘤等)。
减少:见于多种传染病的急性期,放射病、免疫缺陷病等。
(4)单核细胞:
增多见于结核病、伤寒,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单核细胞白血病、黑热病及传染病的恢复期等,二岁以内的儿童可以稍高。减少一般无临床意义。
(5)嗜碱粒细胞:
多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嗜碱粒细胞白血病、霍奇金病、脾切除术后等。
血小板计数(PLT):
血小板计数,指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血小板数目,血小板是血液中最小的细胞,可保护毛细血管的完整性,在人体止血和凝血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正常值参考范围:(~)×10^9/L
血小板减少
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某些内科疾患如胶原性疾患,脾功能亢进,尿毒症,肿瘤骨髓转移引起骨髓纤维化时可继发血小板减少,某些造血系统疾患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均可伴有血小板减少,凡体内血小板消耗过多,如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败血症,粟粒结核等血小板也往往减少。
血小板显著增多
主要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以及肿瘤骨髓转移(有溶骨性变化时),在脾切除手术后,血小板也能呈现一过性增多,此外,骨折,出血和手术后,血小板可反应性轻度增高。
血小板减少时必须防止出血。血小板显著增多时,必须警惕血栓发生;但血小板增多亦可出血,因血小板质量差。
上述几项就是血常规检查结果中比较关键的几项,一旦出现数值的异常波动,一定要及时到咨询医生建议,遵医嘱合理诊治。
——
关于血常规检查及血液病相关知识还有疑问,添加下方 血液病北京哪个看白癜风的医院好北京看白癜风医院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