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红蛋白清道夫受

2019-2-28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版权声明:本平台致力分享好文精选、精读。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在本公号留言删除!本文刊于: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4(01):60-65

作者:李志强,王春燕,石毅,梁永俊,胡春燕

单位:1.医院心血管内科;2.医院检验科

摘要

目的

观察外周血单核细胞血红蛋白清道夫受体CD在不同病因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heartfailure,CHF)患者中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在CHF发病中的意义。

方法

选择年2月至年4月在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例纽约心脏学会(NewYorkHeartAssociation,NYHA)心功能分级Ⅱ~Ⅳ级的CHF患者作为CHF组和63例无基础心脏疾病的受试者作为对照组,CHF组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和心肌病3个亚组。所有研究对象均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外周血CD表达水平,检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肌酐(Cr)、空腹血糖(FPG)、三酰甘油(triacylglycerol,TG)、总胆固醇(total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kin-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nterlekin-6,IL-6)、血红素氧合酶-1(hemeoxygenese-1,HO-1)、丙二醛(malonaldehyde,MDA)、脑钠肽以及左心室射血分数、收缩压、舒张压、体质量指数等相关指标,评估NYHA心功能分级,同时询问吸烟、高血压、糖尿病及脑卒中史。

结果

(1)CHF组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CD、炎症细胞因子CRP、IL-1β、IL-6和氧化应激指标HO-1、MDA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CHF组NYHAⅡ级、Ⅲ级、Ⅳ级患者CD、CRP、IL-1β、IL-6、HO-1和MDA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YHAⅣ级患者CD、CRP、IL-1β、IL-6、HO-1、MDA浓度显著高于NYHAⅢ级和Ⅱ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YHAⅢ级患者CD、CRP、IL-1β、IL-6、HO-1、MDA浓度显著高于Ⅱ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性别、吸烟、高血压、糖尿病和脑卒中史不影响CD表达水平(P>0.05)。(4)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调整年龄、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史、收缩压、舒张压、血红蛋白、肌酐等危险因素后,CD仍与CHF显著相关(P<0.05)。

结论

CHF组外周血单核细胞CD及炎症细胞因子CRP、IL-1β、IL-6和氧化应激指标HO-1、MDA浓度显著升高,并且与心功能状况相关。CD可能与CHF的发生机制有关。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heartfailure,CHF)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综合征,其发生和发展涉及氧化应激、心肌细胞损伤、凋亡、心肌细胞间质纤维化、内皮细胞损伤、炎症细胞浸润以及神经内分泌系统激活等各种变化[1],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和炎症密切相关[1-3]。细胞外游离血红蛋白(freehemoglobin,FHb)是一个强的脂质氧化剂,有多种病理生理学作用,FHb可作为促氧化剂和炎症因子,具有细胞毒性作用,可导致细胞分化,可能影响免疫应答[4]。血红蛋白清道夫受体(SRCR)CD是一个仅限于单核/巨噬细胞膜表面的跨膜糖蛋白,CD通过介导单核/巨噬细胞清除FHb而发挥抗炎症作用。CD与生理和病理学过程密切相关,具有减少脂质过氧化、抗炎症反应和细胞保护作用[5-6]。本研究观察CHF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CD在不同病因心力衰竭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分析CD与心功能状况的关系,探讨它在CHF发病中的意义。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年2月至年4月在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例纽约心脏学会(NewYorkHeartAssociation,NYHA)心功能分级Ⅱ~Ⅳ级的CHF患者,其中男57例(46%),女67例(54%),年龄(65.9±9.5)岁;所有患者均符合FraminghamCHF诊断标准,其中NYHAⅡ级48例(38.7%)、Ⅲ级43例(34.7%)、Ⅳ级33例(26.6%);按病因分为3个亚组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亚组67例(54%),高血压性心脏病亚组40例(32.3%),心肌病亚组17例(扩张型心肌病11例,肥厚型心肌病6例)(13.7%)。选择63例无基础心脏疾病的受试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30例(47.6%),女33例(52.3%),年龄(60.5±10.8)岁。排除急性冠脉综合征、瓣膜性心脏病、心包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脑血管疾病、肿瘤、系统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创伤烧伤、血液系统疾病、严重肝及肾功能不全等。

1.2单核细胞CD流式细胞检测

入选者于发病住院当日从外周静脉取血;采2mL全血置于l:9枸橼酸钠抗凝管中立即行流式细胞术检测;(2)标记实验管和对照管;(3)实验管加入20μL荧光素藻红蛋白(PE)标记鼠抗人CD单克隆抗体(美国BD公司)和20μL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鼠抗人CD14单克隆抗体(美国eBioscienee公司);(4)对照管加入20μL相应鼠Ig-PE(美国BD公司),20μL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鼠抗人CD14单克隆抗体;(5)每管加抗凝全血μL(约含l×个白细胞);(6)混匀,室温避光孵育15min;(7)每管加入2mL溶血素(美国BD公司),混匀;(8)l0min后0r/min离心5min;(9)磷酸盐缓冲液(PBS)洗涤2次,弃上清,加入1mL磷酸盐缓冲液将细胞悬浮;(10)上机检测。

1.3其他观察指标的测定

所有受试着均接受心电图、胸部正侧位片、超声心动图等检查,记录左心室射血分数、收缩压、舒张压、体质量指数等相关指标,询问吸烟史、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脑卒中史。测定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血清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肌酐(Cr)、空腹血糖(FPG)、三酰甘油(triacylglycerol,TG)、总胆固醇(total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kin-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nterlekin-6,IL-6)和氧化应激指标血红素氧合酶-1(hemeoxygenese-1,HO-1)、丙二醛(malonaldehyde,MDA)。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成组t检验;符合偏态分布的资料用中位数[M(Q1~Q3)]示,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直线相关。多重危险因素分析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慢性心力衰竭组与对照组基线资料比较

CHF组年龄、高血压患者比例、脑卒中史患者比例、血红蛋白、TC、LDL-C显著高于对照组,HDL-C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性别构成、吸烟患者比例、糖尿病患者比例、体质量指数、收缩压、舒张压、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清丙氨酸氨基转氨酶、总胆红素、肌酐、空腹血糖及T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和表2。

2.2慢性心力衰竭组与对照组CD、炎症细胞因子和氧化应激指标的比较

CHF组外周血单核细胞CD、炎症细胞因子CRP、IL-1β、IL-6和氧化应激指标HO-1、MDA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3。

2.3慢性心力衰竭组中不同心功能级别患者CD、炎症细胞因子和氧化应激指标的变化

CHF组NYHAⅡ级、Ⅲ级、Ⅳ级患者CD、炎症细胞因子CRP、IL-1β、IL-6和氧化应激指标HO-1、MDA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YHAⅣ级患者CD、CRP、IL-1β、IL-6、HO-1、MDA浓度显著高于NYHAⅢ级和Ⅱ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YHAⅢ级患者CD、CRP、IL-1β、IL-6、HO-1、MDA浓度显著高于Ⅱ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4。

2.4慢性心力衰竭组CD与某些危险因素的关系

性别、吸烟、高血压、糖尿病和脑卒中史不影响CD的表达水平(P>0.05),详见表5。

2.5CD在慢性心力衰竭组中的作用

以是否有CHF为因变量,分别对年龄、性别、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史、体质量指数、收缩压、舒张压、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空腹血糖、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肌酐、TC、TG、LDL-C、HDL-C、CD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CHF的显著危险因素有年龄、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史、收缩压、舒张压、血红蛋白、肌酐、CD(OR=1.,95%CI=1.~1.,P<0.01)。再把这些因素作自变量,作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逐个选入(前进法)显著变量,在α=0.05的水平上,拟合主效应模型,CD仍具有显著意义,说明CD与CHF发生显著相关(P<0.05),见表6。

3讨论

炎症在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参与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过程。CHF患者炎性细胞因子IL-1β、IL-6、CRP等浓度增加,与左心室功能降低和CHF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有助于CHF的危险分层[7-8]。HO-1是催化血红素降解的关键酶,其本质是一种热休克蛋白,HO-1基因启动子内包含有应急反应元件、热休克元件、低氧反应元件等大量调节元件,多种转录因子包括AP-1、Nrf2、Bach1、HIF-1等均参与HO-1基因转录的调节。HO-1通过分解血红素生成一氧化碳、胆绿素、亚铁离子等产物,发挥抗氧化、抗炎症、扩张血管、调控细胞增殖与凋亡等重要作用[9]。血浆MDA是脂质过氧化代谢的产物之一,是脂质过氧化的标志物,反映细胞受氧自由基损害的程度[10]。MDA与T淋巴细胞转化率呈负相关、与可溶性白细胞介素Ⅱ受体(sIL-2R)呈正相关,提示MDA参与机体免疫功能异常相关。心力衰竭患者血清HO-1浓度和血浆MDA浓度显著升高,心功能改善后恢复或接近正常,认为血清HO-1浓度和血浆MDA浓度是心功能不全时反映心肌细胞受损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与心功能不全严重程度呈正相关[9-10]。MDA及其脂质过氧化可能参与了心力衰竭的病理过程,有可能是引起心力衰竭免疫调节异常的机制之一。对心力衰竭的抗炎治疗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细胞外FHb是一个强的脂质氧化剂,有多种病理生理学作用,FHb可作为促氧化剂和炎症因子,具有细胞毒性作用,能影响细胞生存、活化状态和分化,可能影响免疫应答[4]。FHb对内皮细胞和血管平滑肌有细胞毒性作用,血红蛋白来源的亚铁离子(Fe2+)可促进氧自由基的形成,能有效清除细胞外FHb,认为可抑制全身氧化亚铁毒性[4,11]。

血红蛋白清道夫受体CD是一种迄今为止仅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细胞膜上发现的跨膜分子,属于富含半胱氨酸的SRCR超家族成员之一。CD由包含9个SRCR结构域的胞外段(3个氨基酸残基)、一个跨膜片段(24个氨基酸残基)和一个胞质尾区所组成。胞质尾区的头42个氨基酸是保守序列,在细胞内吞及蛋白激酶C和肌酸激酶磷酸化中起作用[11]。

CD与生理和病理学过程密切相关,例如细胞保护作用和炎症。CD具有减少脂质过氧化、抗炎症反应的作用[5-6]。作为血红蛋白特异性SRCR,CD通过介导单核/巨噬细胞清除FHb而发挥抗脂质过氧化、抗炎症作用。CD可特异地识别和清除血红蛋白-结合珠蛋白(Hb-Hp)复合物,并介导其内吞入单核/巨噬细胞内,继而在HO-1的作用下血红蛋白中的血红素被降解而生成胆绿素、铁(Fe2+)和一氧化碳(CO)[11]。Fe2+进一步形成铁蛋白,后者可防止Fe2+逸出引起组织氧化损伤。Schaer等[5-6]又证实在缺乏血红蛋白的情况下,FHb可以直接与CD作用,通过受体介导的细胞内吞作用进入巨噬细胞分解代谢,减少氧化应激导致的损伤。CDl63也可以直接通过激活细胞内信号转导,调节炎症细胞因子如IL-10、HO-1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分泌,CD在抗炎症过程中起直接作用[12]。CD的表达水平受很多因素调节,糖皮质激素及抗炎介质如IL-10以及IL-6能上调CD,而促炎介质如脂多糖(LPS)、γ-干扰素(IFN-γ)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则抑制CD表达。CD表达调控和结构表明是一个免疫受体功能,在免疫调节反应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可以影响固有免疫反应以及调节适应性免疫反应[5-6]。

Etzerodt等[11]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微出血灶CD通过血红蛋白代谢导致巨噬细胞极化而有防止动脉粥样硬化作用。Moreno等[13-14]研究表明,高浓度CD与外周动脉疾病的动脉内膜厚度和病死率相关。Finn等[15]研究表明,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D阳性巨噬细胞能减轻斑块内出血导致的氧化应激损伤。邹丽媛等[16]研究表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CD表达水平显著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和对照组;随着冠心病病情加重,CD表达水平升高,CD表达水平可反映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CD表达水平与LDL-C及CRP浓度呈正相关。

本研究发现,CHF组外周血单核细胞CD、炎症细胞因子CRP、IL-1β、IL-6和氧化应激指标HO-1、MDA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CHF组NYHAⅡ级、Ⅲ级、Ⅳ级患者CD、CRP、IL-1β、IL-6、HO-1和MDA浓度存在显著差别,CD与心功能状况相关。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调整年龄、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史、收缩压、舒张压、血红蛋白、肌酐等危险因素后,CD仍与CHF显著相关。CD与CRP、IL-1β、IL-6、HO-1和MDA均与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相关,表明CD与其他炎症细胞因子共同参与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过程,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有关,是心力衰竭发病的独立因素。

由于CD具有上述激活细胞内信号转导,调节炎症细胞因子分泌、抗脂质过氧化、抗炎及免疫调节作用,将来可以用来诊断和监测相关的炎症疾病、预测疾病风险。针对CD的干预治疗可能是一个有效的治疗方法,用于治疗许多炎性疾病[6]。CD在抗炎症方面的广阔前景,使其成为人们在未来研究的热门生物因子和靶点。

参考文献(略)

敬请岭南心血管病杂志,心血管领域最新动态

z

登录







































北京去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最好
北京治疗白癜风那个医院比较好

转载请注明:
http://www.symhsg.com/xdbzz/1709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