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注意你知道抽血前后哪几件事一定
2017-9-21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前言
每次看医生,总免不了血常规化验。那你知道抽血前后都要注意什么吗?听听西南医院检验科副主任郭永灿副教授怎么说!
抽血前注意事项:
1、空腹血的采集时间:空腹血,通常是指清晨未进餐,距前一餐约8-12小时抽的血。空腹血的采集时间一般在上午,特殊需要时也可在清淡饮食后6小时采血,急诊项目除外。
2、验血脂前要素食3天,且距前一餐约8-12小时。
3、抽血时应放松心情,避免因恐惧造成血管的收缩、增加采血难度;有晕血、晕针史的病人请提前说明,我们将做特别安排。
4、抽血前请勿剧烈运动。
抽血后注意事项:
1、抽血后,需在针孔处进行局部轻轻按压(不可揉按,以免造成皮下血肿)3-5分钟,进行止血。
2、按压时间应充分。由于个体差异,各人的凝血时间不同,有的人需要稍长的时间方可凝血。所以当皮肤表层看似未出血就马上停止压迫,可能会因未完全止血,而使血液渗至皮下造成淤青。
3、抽血后出现晕针症状如:头晕、眼花、乏力等应立即平卧,饮少量糖。
4、若局部出现淤血,24小时后用温热毛巾湿敷,可促进吸收。
5、抽血后应在休息区稍坐片刻,观察有无出现头部眩晕或采血处麻木等症状,无大碍后方可离开。
小编
抽完血,你拿着报告单,是否经常一头雾水?这些指标升高或降低又提示着怎样的身体信号?赶紧来看看吧!
◆◆◆◆
血常规检查是对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即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这三个系统,进行监测与分析,这对了解疾病的发展程度有很大帮助。
◆◆◆◆
红细胞系统
包括: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平均血红蛋白量(MCH)、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分布宽度(RDW-CV、RDW-SD)等8项。
↑RBC增加:红细胞增多症或血液被浓缩。
↓RBC减少:贫血;结合其他指标的变化,可以初步判断贫血严重程度和原因,比如:红细胞平均体积增大,多见于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引起的贫血;红细胞平均体积降低,多见于缺铁性贫血。
白细胞系统
包括: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NEUT)、淋巴细胞(LYM)、单核细胞(MON)、嗜酸细胞(EO)、嗜碱细胞(BA)等11个项目。白细胞是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抵抗外来病原微生物的入侵中,构成人体第二道防线(皮肤是第一道防线)。
↑WBC增加:多表明有炎症、感染存在;若WBC>50×/L,并伴有较严重的不能解释的贫血,应该进一步做骨髓穿刺检查,排除白血病的可能。
↓WBC减少:放射线照射、病毒感染、药物及化学物质中毒等。
结合白细胞其他检测指标,可以作进一步判断,如:中性粒细胞增高,多为细菌感染和炎症存在;中性粒细胞降低,多为病毒性感染。淋巴细胞增高,多见于慢性疾病及长期接受放射线照射;淋巴细胞降低,多为免疫缺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多见于过敏反应、寄生虫感染。
血小板系统
包括血小板(PLT)、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大型血小板比率(P-LCR)等5个项目。
血小板减少容易造成出血,升高容易造成血液凝固,进而发生血栓的机会增加。结合血小板其他变化指标,可以帮助我们推断血小板的功能和骨髓生成血小板的情况,如:PLT减少,MPV增高,多见于血小板破坏增多;PLT增多,MPV正常,多见于反应性血小板增多;MPV异常增高多见于地中海贫血、慢性髓性白血病;MPV异常减低多见于血小板增生不良。
小编
拿到血常规检查报告后还一脸迷茫吗?赶紧对照检查吧!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郭永灿:副主任检验师,医学博士,检验科副主任。从事临床检验工作20年,检验医学基础理论扎实,擅长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检验结果临床应用及个性化医学检测,主要研究方向为个性化检测医学平台建立、个性化检测项目开发与临床转化。
-
审稿/汪建英
编辑/张小玉
校对/梁龙杰
投稿邮箱:LYZYYXCK
.COM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