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相关为啥要定期检查糖化血红蛋白
2017-9-4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朋友们,你们是不是发现自己身边的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的确最新的调查研究显示我国的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已高达11.6%,位居世界第一,也就是说每十个人里至少有一个人患有糖尿病。80%糖尿病患者因冠心病死亡。控制血糖是预防糖尿病引发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关键。然而,血糖控制不达标已经成为全球2型糖尿病治疗的一个重要问题。
不过患者朋友们也不用太紧张,不是诊断了糖尿病就一定会出现并发病,并发病的出现大部分是基于长期血糖控制不理想造成的,有研究表明如果将血糖控制在理想的范围内,就会大大减少慢性并发病的发生率。虽然目前医学还没有治愈糖尿病的方法,但是我们有很多方法来控制血糖。
首先就是生活方式的调整,也就是老百姓通俗说的“管住嘴,迈开腿”,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然后是药物干预。那么采用这些方法后,如何知道血糖是否下降达到理想了呢?
十几年前,老糖尿病患者都在家中备有尿糖试纸,通过检测小便来间接反映血糖是不是控制的好,这已经是老黄历了,是被废弃的方法。现在我们可以通过检测毛细血管血来直接检测血糖的数值,也就是用血糖仪来快速检测血糖,这种检测方法与抽静脉血测出的血糖数值基本吻合,所以建议糖尿病患者家中备一部可靠的血糖仪进行自我血糖测量。
那么仅依靠检测快速血糖就可以评价血糖是否控达标吗?这还不够,因为快速血糖检测的只是点血糖,只能反映检测当时那个时间点的血糖,每个人的血糖都是波动的,快速血糖不能反映血糖长期的控制状态。前面我们说到了,只有长期把血糖控制达标才能减少慢性并发病,那么我们怎么知道血糖是不是长期控制达标呢?
这就需要检测糖化血红蛋白,这个指标可以反映患者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如果每三个月这个指标都能达到目标范围,就能说明血糖是长期控制达标的,再结合平时的快速血糖监测就能够全面评估血糖是否控制理想。因此,患者朋友们除了要定期监测快速血糖,还需医院抽血检查糖化血红蛋白。
患者朋友会问:糖化血蛋白在什么范围内算是血糖控制达标呢?这个控制范围是有个体差异的,也就是说不是每个人都控制在一个水平。目前我国的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指南建议把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但这是平均控制水平,不同人还要有个体化的控制目标。
据统计,我国70%以上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不达标,是糖尿病引发的心血管疾病发生率不能得到很好控制的一个重要原因。造成这一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患者甚至医生混淆了监控指标与诊断指标。餐后血糖和空腹血糖只是糖尿病的诊断指标,糖化血红蛋白(HbA1c)才是国际公认的糖尿病监控的“金标准”,患者应该每3-6个月检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
监控血糖是糖尿病治疗中的一个必要部分。无论是空腹血糖还是餐后血糖的测定,只是反映某一具体时间的血糖水平,且容易受到进食和糖代谢等相关因素的影响,并不稳定。糖化血红蛋白则不同,它稳定可靠地反映以前数周内血糖水平的控制情况,更适合作为糖尿病的监控指标。
另外,糖化血红蛋白和因糖尿病引发心血管并发症所造成的死亡率有紧密的关联。据英国剑桥医学院的一项前瞻性研究显示,在男性患者中,血红蛋白A1c每增加1%,死亡率的相对危险率增加24%,女性患者增加28%,而且与其他的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无关。降低糖化血红蛋白都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如果仅控制好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而没有控制好糖化血红蛋白,就证明血糖水平仍然不正常,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传统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首先从饮食控制和运动疗法开始,然后采取单个药物治疗。若治疗不理想,再添加药物。但是传统的治疗方案过于保守,不能有效控制糖化血红蛋白达标,而且可能耽误最佳控制时机。“强化控制血糖达标”全球项目提倡对2型糖尿病患者采取积极治疗方法:尽早药物治疗,尽早联合治疗。
因为生活节奏变快,工作繁忙,饮食规律变化,部分患者已经不可能做到通过控制饮食和运动来控制血糖。尽早采用药物治疗可以有效控制这批患者血糖达标,避免走上心血管并发症的“不归之路”。
目前治疗2型糖尿病的药物层出不穷。不管是单药还是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的治疗必须理性化。80%到90%的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现象。胰岛素抵抗的加剧伴随2型糖尿病的不断发展。所以任何强化2型糖尿病的治疗方案必须建立在改善胰岛素抵抗的基础上。
2型糖尿病患者不能只考虑降低餐后或空腹血糖,而是要从“源头”开始,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来控制糖化血红蛋白,获得长期稳定的血糖控制。在糖尿病的起始治疗阶段,保持减轻胰岛素抵抗药物(例如胰岛素增敏剂)的使用,不但能通过改善血糖控制减少血管病变,还能够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而减少大血管病变。
国际糖尿病联盟已修改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在修改后的指南中,改善胰岛素抵抗,强化血糖控制将占有重要地位。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