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快速读血常规,简单又实用

2016-11-24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怎样更简单地进行血常规的解读,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了一下知识点,以备临床查看和考试需要。注:由于检验方法或教科书版本不同,正常参考值可能略有不同,请大家以报告单的正常值为准。

血常规,贵为三大常规之首,是医生诊断病情的常用辅助检查手段之一。血常规化验单最常用到的项目包括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4项。

    1、血红蛋白浓度(Hb)      

介绍:

血红蛋白浓度指单位提及(L)血液内所含的血红蛋白的量,血红蛋白又称血色素,是红细胞的主要组成部分,能与氧结合,运输氧和二氧化碳。

正常值:

男性~g/L

女性~g/L

新生儿~g/L

    

临床意义:

    

A.血红蛋白增高

降低的临床意义基本和红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相似,但血红蛋白能更好地反映贫血的程度。血红蛋白增多有以下情况:

(1)生理性增多:见于高原居民,胎儿和新生儿,剧烈活动,恐惧,冷水浴等;

(2)病理性增多:见于严重的先天性及后天性心肺疾患和血管畸形,如法洛四联症,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肺动脉或肺静脉瘘及携氧能力低的异常血红蛋白病等;也见于某些肿瘤或肾脏疾病,如肾癌,肝细胞癌,肾胚胎瘤及肾盂积水,多囊肾等

B.血红蛋白减少

(1)生理性减少:

3个月的婴儿至15岁以前的儿童,主要因生长发育迅速而致的造血系统造血的相对不足,一般可较正常人的低10%-20%,妊娠中期和后期由于妊娠血容量增加而使血液被稀释,老年人由于骨髓造血功能逐渐降低,可导致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减少,

(2)病理性减少:

①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所伴发的贫血;

②因造血物质缺乏或利用障碍所致的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叶酸及维生素B12缺乏所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

③因红细胞膜,酶遗传性的缺陷或外来因素所致红细胞破坏过多而导致的贫血,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海洋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异常血红蛋白病,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心脏体外循环的大手术或某些生物性和化学性等因素所致的溶血性贫血以及某些急性或慢性失血所致的贫血。

2、红细胞计数(RBC)

简介:

红细胞计数,是指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红细胞数目,对于提示累及红细胞系统的疾病有重要意义。

正常值:

男性(4.0~5.5)×10^12/L;

女性(3.5~5.0)×10^12/L;

新生儿(6.0~7.0)×10^12/L

    

临床意义:

红细胞计数值增多

①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肺气肿及心力衰竭等;

②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③严重脱水,大面积烧伤;

④慢性一氧化碳中毒;

⑤肾癌,肾上腺肿瘤;

⑥药物如雄激素及其衍生物,肾上腺皮质激素类等可引起红细胞增多,

⑦高山居民,新生儿可见生理性增高。

红细胞计数值减少

①各种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失血性贫血,营养不良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感染,肾病,肝病,胃切除术后,出血性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白血病以及接触苯胺等化学物质引起职业中毒等所致的贫血;

②各种原因引起的大量失血(如产后,手术后),重症寄生虫病等;

③老年人骨髓造血功能下降。

3、白细胞计数(WBC)    

简介:

    

白细胞计数,是指计数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白细胞数目,旧称白血球,是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常值:

成人(4.0~10.0)×10^9/L;

儿童(5.0~12.0)×10^9/L;

6个月至2岁(11.0~12.0)×10^9/L

新生儿(15.0~20.0)×10^9/L。

      

临床意义:

白细胞计数值的高低可提示累及白细胞系统的疾病

白细胞计数增多

见于急性感染,尿毒症,严重烧伤,急性出血,组织损伤,大手术后,白血病等

白细胞计数减少

见于伤寒及副伤寒,疟疾,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粒细胞缺乏症,脾功能亢进,X线,放射性核素照射,使用某些抗癌药物等。

4、白细胞分类计数

简介:

血液离心时表层为灰白色,这部分的细胞即称为白细胞。它是一组形态、功能和在发育与分化阶段不同的非均质性混合细胞的统称,依据形态、功能和来源而分为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三类。仅以白细胞计数判定临床意义有一定局限性,应结合白细胞分类计数分析病情,较为确切。

正常值:

中性粒细胞:

杆状核1%~5%(0.04~0.5)×/L;

分叶核50%~70%(2~7)×/L;

嗜酸粒细胞:0.5%~5.0%(0.05~0.5)×/L;

嗜碱粒细胞:0%~1%(0~0.1)×/L;

淋巴细胞:20%~40%(0.2~0.4)×/L;

单核细胞:3%~8%(0.08~0.8)×/L。

注:前面是分类百分占比,后面是绝对值

    

临床意义:

(1)中性粒细胞:

增多见于急性和化脓性感染(疖痈、脓肿、肺炎、阑尾炎、丹毒、败血症、内脏穿孔、猩红热等)、各种中毒(酸中毒、尿毒症、铅中毒、汞中毒等),组织损伤、恶性肿瘤、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等。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麻疹、流感等传染病;化疗、放疗。某些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白细胞减少症、骨髓增殖异常综合征等)、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2)嗜酸粒细胞:

增多见于过敏性疾病、皮肤病、寄生虫病、某些血液病,射线照射后、脾切除术后、传染病恢复期等。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应用糖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3)淋巴细胞:

增多见于某些传染病(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水痘、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肝炎、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和淋巴瘤等)。减少见于多种传染病的急性期,放射病、免疫缺陷病等。

(4)单核细胞:

增多见于结核病、伤寒,感染性心内膜炎、疟疾、单核细胞白血病、黑热病及传染病的恢复期等。

(5)嗜碱粒细胞:

多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嗜碱粒细胞白血病、霍奇金病、脾切除术后等。

医路艰辛,规培路上,我们陪你一起成长!一起学习!规培资料精华资料后续还会为大家陆续呈上,精彩不要错过哦。您有好的分享或建议,也可以在







































北京哪家是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北京哪个医院能治好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
http://www.symhsg.com/xdbby/976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