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实非危言耸听
2016-10-14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实非危言耸听 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紧密相关
糖尿病不仅仅是血糖升高的疾病,而是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患者很少直接死于血糖代谢紊乱并发症,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高渗性昏迷等,而多数死于大血管并发症,每3个糖尿病患者有2个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患者在未来10年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和已得过一次心肌梗死的患者是相似的,大约为20%,因此糖尿病又称为冠心病或心肌梗死的等危症,下面借此契机我们来说说糖尿病这个可能罹患心血管病等其他疾病的风险。
中国近半数成年人处于糖尿病前期,约为5亿人。糖尿病前期,是一种非常容易被大家忽视的重要的、可控制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是指处于糖尿病前期的"血糖增高"阶段。什么是血糖增高阶段?就是血糖高于正常,但还没有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常有3种形式,空腹血糖高、餐后血糖高和糖耐量异常。研究表明在糖尿病前期的血糖增高阶段,患心脏病的危险已增加了50%。而这种情况的最大危害在于此阶段患者本人常常没有明显症状,不知道处于糖尿病前期,或者即使知道了却不重视,未进行正确处理,任由病情发展恶化。
未被很好控制的糖尿病可导致许多严重的并发症,如失明、肾脏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截肢和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明显增高。中国糖尿病患者正在迅速增加,20世纪70年代,糖尿病患病率不足1%,而现在北京等经济比较发达地区患病率已高于5%。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4倍。而且糖尿病患者一旦发生心血管疾病,往往程度较重,例如糖尿病患者一旦被发现有冠心病,往往是向心脏供血的3支血管均有狭窄病变,而且常常是弥漫性的狭窄。现代冠心病治疗有一个突破性进展就是介入治疗技术的应用,不用开刀,用毛线粗细的导管经穿刺大腿根部的股动脉把支架送到心脏血管狭窄的部位,把狭窄的血管撑开,从而使血流通畅。但应用这个技术有一个条件,就是血管狭窄的范围不能太长,不能太弥漫(一条血管多处狭窄,如同串珠),而糖尿病患者的心脏血管病变常常是长而弥漫的,难以用支架来解决,应首先考虑做搭桥手术,甚至有的糖尿病患者的心脏血管桥都没办法搭,因为病变太弥漫,从头到尾都有严重病变,新的血管没有地方接,足见糖尿病危害之重。
糖尿病导致的神经损害,使患者的痛觉阈值增加,易发生无痛性心肌梗死而导致诊断延误。糖尿病患者心肌梗死的死亡率高于非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是一种代谢紊乱疾病,除了血糖异常外,血脂也容易出现异常,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而甘油三酯水平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的倾向。大约每3个糖尿病患者有2个超重或肥胖,他们中许多人缺乏运动。这些情况导致糖尿病患者冠心病和脑卒中的危险大大增加。
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实非危言耸听来源中国糖医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的调查报告显示,在三甲医院中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症患病率分别为高血压34.2%、脑血管病12.6%、心血管病17.1%及下肢血管病5.2%。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所需的医疗支出占糖尿病医疗费用的最主要部分。
与非糖尿病人群相比,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2~4倍。多项指南已明确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CVD)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糖尿病是CVD的等危症的观点因此被提出。
为什么说糖尿病是一种心血管疾病?过去认为,糖尿病是一种糖代谢紊乱性疾病,然而,糖尿病对心血管系统的威胁,也是极为严重的。临床观察表明,糖尿病的主要致死因素是CVD,大约75%的2型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肌梗死。70%的糖尿病患者合并CVD,是患者住院的主要原因。糖尿病未合并CVD者将来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与曾发生心肌梗死且血糖正常者的风险等同。
早在年,美国心脏病协会就认为,糖尿病是一种心血管疾病。年美国胆固醇教育计划中将糖尿病列为冠心病的等危病变。他们的主要依据是糖尿病与冠心病、高血压等心血管病有许多相互关联的易感基因,患糖尿病者几乎具有所有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危险因素,如高血糖、血脂紊乱、高血压、高血凝状态、高胰岛素血症、血管内皮功能失调、血管炎症等。如何应对糖尿病心血管病变呢?这要从相关的危险因素入手。高血压、脂代谢异常、糖代谢异常、肥胖、吸烟等均是促发糖尿病人群发生CVD的重要危险因素,这些因素又可进一步分为传统因素和非传统因素,我们分别来讨论一下这些因素的影响和应对方法。
糖尿病心血管病变危险因素应对方法一、传统危险因素1.高血压长期高血压会引起左心室肥厚和扩大,加之伴随的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AS)的形成和发展。60%~70%的冠状AS患者患有高血压;高血压患者患冠心病的几率较血压正常者高3~4倍。高血压与糖尿病相关,并成为CVD的共同最强危险因素。高血压人群糖尿病的患病率是正常血压人群的2.5倍,而70%左右的2型糖尿病成年患者合并高血压。与血压正常的糖尿病患者比较,高血压使糖尿病CVD发生率提升至75%。糖尿病患者血压控制目标多遵循ADA的建议,即</90mmHg。降低血压不仅能降低CVD风险,减缓视网膜病变和肾病进展,而且在收缩压<mmHg和舒张压<90mmHg时终末期器官损害的风险明显降低。另外,收缩压引起CVD的风险大于舒张压,因此,治疗单纯性收缩压升高也可以降低CVD风险。2.血脂紊乱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紊乱的发生率很高,其脂代谢异常特点包括血清甘油三酯(TG)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正常或轻度升高等。研究表明,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状况可以减少总死亡率和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1)TG升高:国内外一些前瞻性研究认为,血TG水平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高TG血症可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2)HDL-C水平降低:HDL-C是一种保护性脂蛋白,具有抗AS作用。UKPDS研究中,HDL-C是仅次于LDL-C的CVD预测因子,与CVD风险呈反比。HDL-C具有抗氧化与抗炎作用,能把血管内皮下沉积的胆固醇转移到血管内,可抑制LDL-C的聚集和氧化,减轻血管内皮炎症反应,促进内皮细胞的修复和增殖。
(3)LDL-C升高:早在年,UKPDS研究就首次明确了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首要元凶是LDL-C,该研究发现,低HDL-C和高LDL-C血症是糖尿病患者CVD的预警因素。国外的许多研究也证实LDL-C浓度是糖尿病患者冠心病最强的预测指标。年的一项Meta分析结果表明,LDL-C降低1mmol/L,全体患者、无心血管疾病史者及有血管疾病史者主要心血管事件危险度分别降低21%(95%CI0.77~0.81)、25%(95%CI0.71~0.80)和21%(95%CI0.77~0.82)。3.吸烟年我国成人吸烟调查显示,我国吸烟人数达3.16亿,吸烟人群占比高达27.7%,其中女性吸烟率为2.7%,男性吸烟率为52.1%。年于《柳叶刀》发表的中国重要死亡危险因素调查发现,吸烟居中国死亡危险因素第2位,二手烟亦是重要的死亡危险因素。
长期吸烟容易导致血中HDL-C水平降低,LDL-C水平升高,并使其容易氧化,损伤血管,而且吸烟对循环系统也造成损伤,减慢血液流动速度,增加冠心病、外周血管疾病和心力衰竭等血管并发症的风险。吸烟不仅是CVD的一项主要危险因素,也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危险因素。一项涵盖万人的研究显示,主动吸烟使糖尿病患病风险增加37%,吸烟越多,糖尿病患病风险越高。吸烟除了加重CVD风险外,还增加早发性肾病和神经病变风险,也在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的发生中发挥一定作用。4.年龄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CVD风险在年龄较轻时即可增加,比如1型糖尿病患者早在20~30岁时即可发生CVD,发生率在20岁以后逐渐增加。因此,传统的心血管危险因素里的年龄界限并不适合糖尿病患者。女性糖尿病患者CVD风险增加的程度大于男性患者。绝经前女性糖尿病患者CVD的患病风险与同年龄的男性患者相同,但绝经期女性糖尿病患者CVD风险明显增高。
二、非传统危险因素1.糖调节异常(1)与CVD的关系:我国糖调节异常的患者中,单纯空腹血糖受损(i-IFG)、单纯糖耐量异常(i-IGT)和IFG+IGT患者CVD的患病率分别为0.66%、2.09%和1.59%。对我国大庆研究中新诊断糖尿病(NDD组)和糖耐量正常(NGT组)人群进行23年的随访发现,因CVD死亡的患者占NDD组所有死亡患者的50%,其中冠心病占CVD死亡患者的50%,NDD组心血管死亡率是NGT组的3.5倍。由以上研究结果可见,糖代谢异常患者的CVD患病率增加,而CVD患者也常伴随糖调节异常。欧洲心脏调查的结果显示,冠心病患者中合并糖调节异常(包括IGR和糖尿病)的比例也是2/3,中国心脏调查的结果显示,冠心病患者中合并糖调节异常的比例是80%。中国急性卒中患者糖代谢异常调查(ACROSS-China)也显示急性卒中住院患者的糖代谢异常患病率为68.7%。
(2)早期干预的效果:多研究结果提示,阿卡波糖可延缓IGT患者发展成为糖尿病,且干预IGT患者餐后血糖可对预防其心血管事件的发生起到一定的有益作用。UKPDS针对合并超重、肥胖的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的研究中,经10.7年随访,结果显示,二甲双胍治疗组与传统治疗组相比,糖尿病相关终点事件、糖尿病相关死亡和全因死亡的危险分别下降32%、42%和36%。糖尿病和心血管病保护行动研究(ADVANCE)研究中,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以格列齐特为基础的强化降糖治疗,平均随访5年后发现,大血管事件和微血管事件联合终点的相对风险降低10%(P=0.),主要微血管事件相对风险降低14%(P=0.)。
(3)强化降糖的争议:既往研究表明,严格控制血糖能显著减少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糖化血红蛋白(HbA1c)每下降1%,可显著减少微血管并发症危险37%。但对于高危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事件来说,多项研究结果(如ADVANCE研究)表明强化降糖并不能使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降低,随后6年的随访也未发现心血管事件下降。美国退伍军人糖尿病研究(平均随访5.6年)的结果与ADVANCE结果相似。2.肥胖肥胖是导致心血管疾病及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常伴有多种CVD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脂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或糖代谢紊乱等。
体重超标者患高血压的风险是体重正常者的3~4倍,患糖尿病的风险是正常者的2~3倍,而肥胖者90%以上都患有高血压、高血糖、血脂紊乱等疾病,大大增加了肥胖人群罹患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2型糖尿病患者常合并中心性肥胖。证据表明,中心性肥胖比全身性肥胖更容易罹患AS,发生心肌梗死的比例更高,心脑血管病的风险也更高。腰围是评估胖瘦的一个重要标准,我国成人腹型肥胖的腰围标准为男性≥90cm、女性≥85cm。腰围的增加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正比,一旦腰围超过标准值,罹患心脑血管病的几率将提高2~3倍。3.尿白蛋白排出率在出现蛋白尿数年前就可发现微量白蛋白尿,是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表现之一。微量白蛋白尿是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一旦检测出微量白蛋白尿就意味着需要更严格控制血糖,并积极降低血压。糖尿病患者随访时应常规检查尿微量白蛋白。临床指南建议:(1)2型糖尿病患者应每年测定尿白蛋白/肌酐比值(最方便可行的方法)或尿白蛋白浓度,尿标本应为早晨第1次尿;(2)如果发现微量白蛋白尿或蛋白尿,应再测定2次(若有可能在3个月内完成);(3)当尿白蛋白/肌酐比值≥30mg/g,或尿白蛋白浓度≥30mg/L,或尿白蛋白排泄率≥30mg/天时,应采取以下处理方法:●明确引起肾病的原因;●确保血糖控制良好(HbA1c<7.0%),对老年患者HbA1c控制目标适当放宽至不超过8.5%;●积极治疗心血管危险因素;●控制血压</80mmHg;●应用ACEI或ARB以保护心脏和(或)肾脏;●每次就诊时测定尿白蛋白和血肌酐;●当eGFR<60[ml/(min·m2)]时,评估并治疗潜在的慢性肾脏病并发症。GFR至15~20ml/min或Scr>μmol/L(5mg/dl)时应积极准备透析治疗。4.其他非传统因素(1)高胰岛素血症: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血浆胰岛素水平升高与非糖尿病患者CVD风险增加有关,但尚无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证实在糖尿病患者中采用胰岛素治疗对心血管事件有影响,也没有证据显示采用胰岛素治疗会增加糖尿病患者的CVD。胰岛素能调节一些重要的CVD危险因素,并改善血糖、降低LDL-C和TG水平。但是有些研究指出,胰岛素可加重高血压和增加体重。(2)高凝状态:糖尿病本身就是一种高凝状态。糖尿病患者的血小板和纤溶功能异常,血小板黏附性增强,凝血因子1水平增加,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和因子Ⅶ水平升高。ADA建议,合并其他CVD风险因素的患者及确诊有CVD的患者,每日服用75mg肠溶阿司匹林。美国内科医师健康研究中比较了糖尿病患者服用阿司匹林与安慰剂的效果,随访5年发现,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心肌梗死风险降低44%。(3)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CVD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一项随访5年的前瞻性研究显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糖尿病患者总死亡率升高的危险因素,死于CVD的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存活者。糖尿病是CVD的等危症,在糖尿病患者中进行CVD的一级预防非常重要,需要说服患者执行。在本期《应该让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患者知道的“干货”》中,将为大家带来关于此类患者生活干预和药物治疗更详细的资料。本文为“中国糖医”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冠心病:大多数风险可控,只不过你没意识到!来源欧美健康在线
一项最新的调查显示,曾经以“沙发马铃薯”闻名的美国大众,近年来由于改善了生活习惯,明显降低了心脏病的发病率。
这项研究由美国国家卫生统计中心通过分析至年的《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结果所得,科学家称,这项结果对全球人群维持心脏健康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降低心脏病发病率的法宝据统计,-年期间,40岁以上的民众有10.3%受心脏病困扰,但这一比率十年后降至8%。专家指出,减少吸烟和坚持运动是心脏健康改善的主要因素。
而令人可喜的是,心脏健康的改善,更显著地表现在中老年人身上。在这项统计中,40到59岁之间的大众发病率没有明显变化,但60岁以上的人发病率却从19.5%降至14.9%。而妇女的发病率也从8.5%降至6.2%。
大多数患病风险可控研究人员表示:“冠心病患病率降低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大众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健康。这包括提高膳食的合理性、增强运动和经常服用预防性的阿司匹灵等药物。另外,推动戒烟已经成功减少大众的吸烟习惯。”
大部分与冠心病相关的风险因素都是可控的,包括高血压、高胆固醇、吸烟、糖尿病、肥胖和超重。研究人员发现,在对这些冠心病危险因素进行有效的管理后,是最有可能将心脏疾病的发病率整体降低的。
反吸烟预防工作也导致吸烟引起疾病的患病率下降,这也为冠心病发病率下降做出了贡献。
戒烟永远不晚:发病后戒也有益!据美国CDC报告显示,吸烟者较非吸烟者,有高达2至7倍的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二手烟也会增加罹患冠心病死亡风险。
相关研究发现,心脏病发作后戒烟不仅可以减少二次心脏病发作几率,还有很多其他作用,包括减少胸痛的发生、提高日常生活的质量,以及促进精神健康。
此前人们已经知道戒烟有助于减少二次心脏病发作的可能性,但是有关戒烟对其他方面的影响,之前并无过多研究。
在一项有多名患者参与的数项心脏病发作和康复调查的大型研究项目中,46%的吸烟成瘾者在心脏病发作后的第一年内戒了烟,他们的状态比起未戒烟的患者要好很多,主要表现为胸痛的减少。
那些吸烟的心脏病患者,在心脏病发作后开始戒烟,我们能看到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都很快提高了。
适当运动对心脏病的益处适当的康复运动对于心脏疾病的恢复是非常有帮助的。不做任何运动将导致患者心功能进一步降低,而科学的运动锻炼能够逐步提高心血管的适应能力,降低心脏病发作次数。
欧美国家的心脏康复方案已发展得比较成熟。康复科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心脏功能评估,制定出个人化的运动方案,指导患者循序渐进地锻炼,并结合控制情绪、减肥、平衡饮食、戒烟、危险因子评估等措施,帮患者挖掘心脏功能的最大潜能。
虽然心脏病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但我们可以遵循一些简单的步骤,降低患上心脏病的风险,比如吃对心脏有益的食物、保持活跃、减压和戒烟。虽然有的因素不由我们控制,但我们可以管好自己可控的因素,有效防止患上心脏病。(来源:欧美健康在线)
感谢您对“一附院内分泌科”北京什么时候治疗白癜风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那里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