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老年2型糖尿病在临床治疗中的三大误区
2021-2-27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土方治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bdfzd/171220/5945933.html
(一)用药不当我认为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很多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降糖药越吃越多,或者胰岛素注射剂量越用越大,可血糖指标却越来越难以控制的主要根源!这也是为什么糖尿病不可怕,最可怕的是并发症的主要根源!看看我们在座的朋友吧,绝大多数都是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再看我们中间,糖尿病病史最短者不会低于2年,最长的少说也有10年以上,那就让我们手捂胸膛好好的想一想,然后再睁大眼睛好好的看一看现实吧!
由大屏幕我们可以看到在我国,一个30岁左右的2型糖尿病患者和一个70岁左右的2型糖尿病患者相比,尽管他们之间在年龄、体质、机能、临床症状、病因病机、包括代谢功能等各个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别,但当面对2型糖尿病时,他们所使用的降糖药物或者注射的外源性胰岛素,其作用(包括副作用)、功能功效、却几乎完全一样。我们想想,这合理么?这科学么?这难道不存在失误么?还有医院,去找最好的专家看糖尿病,他们会给我们什么呢?很明显,要么打胰岛素,要么吃降糖药,目标就两个字:降糖!反过来医院,甚至个体诊所,找很不出名的医生给我们看糖尿病,这个医生又会给我们什么呢?同样是要么打胰岛素,要么吃降糖药,结果并无太大差别!这种简单的治疗手段,对于我们中老年2型糖尿病人来说,无疑存在着不足!
(二)单纯降糖几乎全世界所有的医生和糖尿病患者都知道,糖尿病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并发症。
现在让我来告诉大家正确的答案:可以说这句话是完全错误的。这句几乎被所有医生和糖尿病患者都认为是正确的话,为什么实际上是错误的呢?因为这样说既不符合科学,也不符合逻辑。我们大家想一想:糖尿病并发症的根源是建立在糖尿病基础之上的,没有糖尿病哪来的并发症呀!正如古人所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也就是说羊毛是长在羊皮上的,如果没有羊皮哪还有羊毛呢?!为什么这句既违反科学又不符合逻辑的话,会被广大医生和糖尿病患者认可呢?是因为如上所述住院的糖尿病人95%以上是由并发症而来的,而单纯因高血糖住院的糖尿病人可以是说连5%都不到。
在美国威斯康辛州糖尿病流行病研究所调查病程在2年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为2%,当病程达到15年以上时,其发病率则高达98%。
医院有调查资料显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为51.3%,后随访10年则上升为85%。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发现糖尿病病程超过25年的1型糖尿病患者,眼底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高达%。
我国上海地区通过对10万名糖尿病人调查显示,在1型糖尿病群体中神经病变的发生率高达70%,其中周围神经病变占0.85%,心肌神经病变占1.8%。亚洲10个国家调查显示,在1型糖尿病群体中仅微量蛋白尿的发病率一项就高达39.8%,而中国则高达40%,可怕的是微量蛋白尿的丢失超标预示着糖尿病肾病将要发生……。
还有糖尿病下肢坏疽、糖尿病泌尿系统感染、糖尿病性功能障碍、糖尿病性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性腹泻、糖尿病性便秘等等....
这些并发症无一不像幽灵一样慢慢的吞噬着我们广大糖尿病患者的健康,轻者影响生活质量,重者致伤、致残甚至引发死亡。所以国际糖尿病联盟不得不惊呼糖尿病并发症已经成为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之后,致人死亡的第三大杀手,同时也成为严重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各国政府必须要高度重视。
现实如此残酷,数据如此可怕,我们不禁要问在医学和科技已经十分发达的今天,为什么还会这样呢?
这是因为,直到现在为止,还有很多医生和我们糖尿病患者自己错误的认为:只要能控制好血糖指标就可以预防糖尿病并发症。正是这种错误的观点,导致全球的糖尿病人把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希望寄托在降低血糖指标上,那么只要控制好血糖指标,就真的不会发生并发症了吗?让我们来看一看国际上十分权威的研究结果吧。
早在年由美、英、加拿大多个中心对糖尿病控制和并发症的研究机构(UKPDS)证实:对1型糖尿病进行强化治疗,指严格控制患者的空腹血糖指标在3.9-6.1mmol/L之间,餐后血糖<10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LE)<6.5%,连续5年后显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发生率仅可以减少50%,而各种慢性并发症的发生率也仅可以减少45左右。
这一试验明确告诉我们两个问题:
胰岛素控制糖尿病并发症的能力是十分有限的,因为即使连续5年强化使用也仅仅只能减少50%的并发症;
单纯靠降低血糖是不能预防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因为95%以上的1型糖尿病患者在正常治疗的情况下,是不可能连续5年把自己的血糖指标(空腹、餐后)以及糖化血红蛋白指标控制在上述良好范围之内的。
那么2型糖尿病(服用降糖西药者)的试验结果又如何呢?
年英国前瞻性糖尿病中心研究所(UKPDS)以同样的手法,对2型糖尿病进行强化治疗试验,历经10余年的研究结果提示,严格控制血糖指标空腹3.9-6.1mmol/L之间,餐后血糖<10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LE)<6.5%,仅可减少25%的各种慢性并发症的发生。
这个连续10余年具有历史意义的研究成果,再次提醒我们单纯靠控制血糖指标是不可能有效控制并发症的,因为几乎%的2型糖尿病人,特别是45岁以上患病的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是不可能连续10余年把自己的血糖指标(空腹、餐后)糖化血红蛋白指标控制在上述良好范围之内的。
总结以上讲过的内容,我们应该明白:
PPT:1.降糖只是治疗糖尿病的主要手段之一,并不能代表治疗糖尿病的全部,所以血糖降的好,并不等于糖尿病控制的好;
2.单纯的靠控制好血糖指标,并不能有效的预防各种糖尿病并发症。
所以,从今天开始我们必须大声疾呼,以提醒所有从事糖尿病治疗工作的医生以及广大糖尿病患者自己,尽快走出单纯降糖误区,并树立新观念,采取新手段来控制我们的糖尿病以及预防并发症。
(三)饮食失衡
难道说不是吗?全世界%的医生都会告诉糖尿病人,你们是糖尿病,你们必须严格控制饮食,可这个饮食到底应该怎么控制,控制到什么程度他们却很少告诉糖尿病病人。还有那些著名的专家、教授,他们不惜笔墨,洋洋洒洒写出千言万语希望广大糖尿病人按照他们所提出的那些标准,用天平秤着,用计算器算着去做饭,去用餐;可他们却不知道哪些书句,有很多人看不懂,还有很多人不愿意看,还有很多人看懂了却没办法照着办;因为生活不但需要饮食,而且需要乐趣。同时还很需要我们用笔无法写、用口无法说的情景。所以称着吃,算着吃,不但难以做到,而且未必能吃出健康!正是这种状态导致我们很多中老年糖尿病人谈食色变,心中无谱。然后就这也不敢吃,那也不敢吃,每天以粗粮为食、果蔬为伍。本以为血糖指标可以达到理想标准。殊不知每次检测血糖都难以尽意。我在郑州曾遇到过一位女干部,她告诉我:每天吃的80%是蔬菜,主食几乎不敢吃,可血糖总是控制不好!我回答说:高血糖是吃出来的,因为吃的不科学。你现在主食不敢吃,只吃蔬菜同样不科学,所以血糖又怎么能够控制好呢!不科学的实质就是不平衡,该吃的你没吃到位,该少吃的你吃过了量,必须吃的你却一点也没吃,这样下去你就会缺乏营养,细胞得不到均衡的营养就失去了活力。没有活力的细胞就像醉汉一样,叫也叫不醒,扶也扶不正。哪还有力量完成物质代谢呢!代谢是什么?代谢是摄入、消化、吸收、分解、利用、排泄。这些工作没有一样做的好,你的身体能会好吗?你的血糖会稳定吗?答案是肯定不能!
重点降糖,综合调理对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实行重点降糖、综合调理是我于年提出来的,到目前为止,我认为这一手段仍不落后,而且应该成为目前治疗和控制中老年2型糖尿病的主要手段。重点降糖和现代医学的观念保持一致,就是不论什么时候,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努力保证中老年2型糖尿病人的血糖指标(空腹、餐后)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其主要手段就是结合医生用好降糖西药或胰岛素,但在运用多种西药或大量胰岛素还不能达到降糖目标时,应注意配合中药使用,有时可以收到非常好的效果。例:年7月份我曾接到过这样一位患者,广州市人,男,叫朱虹斌,已76岁,吃四种降糖药:①海棠王;②二甲双胍;③格列齐特;④拜糖平。空腹血糖8.7mmol/L,餐后血糖14.9mmol/L,已有视力模糊、下肢麻木问题存在。按照重点降糖的观点以及共吃4种药效果不佳的现实情况,我建议朱先生停用海棠王,因为我知道“海棠王”是准字号降糖中药,而这个准字号药品降糖效果是十分有限的。同时加服我所研发的营养食品“沙棘黄精颗粒”。11天后其女发信息告诉我空腹血糖已降至5.9mmol/L,餐后血糖已降至10.5mmol/L,证明重点降糖的目标已经实现。这样患者和家人自然都很高兴,这就是重点降糖,其意义不但有利于糖尿病病情的控制,更有利于患者的心理康复和精神安慰,所以营养调理糖尿病绝对不能排斥西药和胰岛素的使用,更不能夸大它们的副作用,使患者望而生畏不敢使用,从而增加降低血糖的难度。由此应该明白虽然降糖不是治疗中老年2型糖尿病的最终目的,但却是最首先、最必要的手段,应该引起所有从事糖尿病保健工作的人以及利用营养手段调理糖尿病的人的高度重视。
我所倡导的综合调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五脏同补。也就是说对于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在保证血糖指标(空腹、餐后)相对正常的基础上,还必须给五脏即心、肝、脾、肺、肾提供足够的营养和调理,以保证它们的功能和健康,延缓其衰老速度。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请看皇帝内经《灵柩·天年》所云:“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灭,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若忧悲,气血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由此可见,五脏渐虚为中老年生理不断衰退和病理持续改变的客观规律。自古至今,上自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可以说无一人能够超越这规律。所以对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在稳定血糖基础上首先实行五脏同补,可以说是预防一切并发症产生,实现健康长寿目标的重要基础。
(2)清热滋阴。早在年我国卫生部就按照中医学说将糖尿病在临床上的辩证方法分为四种类型:
①阴虚热盛型②气阴两虚型③阴阳双虚型④血瘀气滞型可以看到阴虚在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中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甚至可以说是贯穿糖尿病病程始末,也是糖尿病发生和发展的主要因素,另外传统中医还认为阴虚必燥,燥必生热,燥热和阴虚互为标本,共同存在。所以在中医治疗糖尿病的过程中清热滋阴几乎为历代名家的主要手段之一,在所选择使用药物时多见天花粉、葛根、生石膏以清热生津,同时用山药、玉竹、黄精、枸杞子、玄参等以滋阴润燥。可见我们把清热滋阴列入综合调理糖尿病的范围之内,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有临床依据的。
(3)润肠通便。根据多年来我们对糖尿病特别是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跟踪研究,我们发现大约有50%以上的人存在便秘问题,其中女性多于男性,究其根源除与阴虚热盛体质有关外,还常与气血亏虚或外邪干预关系密切。在传统的中医理论中对便秘曾有较详尽的记载,如:“气秘”由气虚所致,推动无力,造成大肠蠕动缓慢,故而宿便。“血秘”乃血亏津少,肠道干涩,糟粕运行多滞,故而宿便。“风秘”乃受外邪或内邪所干,乃至气滞血瘀,经络受阻,肠道难使其职,故而宿便。由此可见,虽然大便秘结站在西医的角度看并非重大病症,但若以中医理论推断却与人体气、血、津液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同时也与肠、胃、肺、肾诸脏有内在的牵连。所以大多数大便秘结者的血糖指标、血压指标比正常人难以控制。还有我们都知道大便是人体内最主要的排毒系统,如果大便不通或宿便必然会使大量的非营养物质以及有害物质在肠道内滞留,同时不断发酵滋生有害菌群,因而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我在临床上看到很多大便干结的糖尿病患者,轻者2—3天排一次大便,重者3—5天排一次大便,特别严重者一个星期都难以排一次。试想这样的人身体会健康么?这样的人血糖指标能够控制好吗?不能!所以我们有必要把润肠通便作为综合调理糖尿病实现标本兼治的重要一环。
(4)利湿排毒。记得年至年之间,曾有一种说法,在广大糖尿病患者中广为流传。甚至还有很多不良厂家利用这一说法大肆推销自己的产品。这种说法是什么呢?是“糖毒”学说。就是说在糖尿病患者的体内存在着大量毒素,如药毒是平时吃药过多造成的,还有糖毒是长期高血糖造成的……等等,其实这一说法既是片面的也是科学的。说它片面,一是因为它在整个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病机制中所占的因素只是一个部分,如窥豹之一般,森林之一木,并非主流,如果过度宣传,甚至作为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主要手段,肯定有断章取义,以局部掩盖全面之痹,故而是比较片面的。说它是科学的,是因为这个问题在整个糖尿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确实存在,但是它的准确名字不叫“糖毒”,而叫“脂质毒性”,科学的讲脂质毒性也是造成胰岛素抵抗的诸多因素之一,脂质毒性的内容主要指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FFA(游离脂肪酸)积存过多,影响了肌糖原的合成,血浆中过多的FFA(游离脂肪酸)同时也会抑制由胰岛素介导的肝细胞对人体所摄入的葡萄糖的吸收和利用,导致肝源性胰岛素抵抗,如果过多的FFA(游离脂肪酸)随着血液循环进入胰腺就会对胰岛细胞造成危害,使胰岛分泌B细胞的功能下降。如果大量的FFA(游离脂肪酸)在胰岛中沉积,还会导致胰岛所分泌的B细胞数量减少或死亡,使周围组织的胰岛素抵抗进一步增加,并促进糖尿病与心脑血管病的恶化。究其“脂质毒性”的根源,实质上还是脂肪代谢异常造成的,权威部门研究发现多数2型糖尿病特别是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VLDL(极低密度脂蛋白)、LDL(低密度脂蛋白)偏高,而HDL(高密度脂蛋白)偏低的问题,这种载脂蛋白的异常表现既是血浆FFA(游离脂肪酸)超标的根源,也是很多人发生糖尿病和大小血管病变的诱因。
对此我需要提醒大家的是经诸多方面的研究证实,现代医学所说的FFA(游离脂肪酸)还有氧化自由基实质上同我们传统中医所说的“痰湿”、“痰毒”比较接近,由于痰湿、痰毒所致的病症类别繁多,所以中医自很早以前就有“百病皆由痰作祟”之说,同时还有:“肥人多痰湿,多瘀滞”之说,而肥胖淤阻则与现代医学所认为的代谢综合症、胰岛素抵抗异曲同工,也是诱发2型糖尿病,引起动脉粥样硬化、血脂、血压代谢异常的主要原因,所以“利湿祛痰”(即清理糖毒)在糖尿病特别是中老年2型糖尿病的综合调理中,也必须占有一席之地。纵观古今中医名家,利湿药常用茯苓,因为茯苓不但利湿,还可健脾、安神、降低血糖,祛痰药多用桔梗,因为桔梗既可宣肺祛痰,又可降低血糖,如果再佐以甘草清热解毒,桃仁活血通经,昆布软坚散结,降低血糖,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可以说不但配伍精妙,而且作用不凡。
(5)醒脑提神。传统中医认为:“脑为髓之海,与心贯通,而心主神明,朝百腺,是人体思维、生活以及新陈代谢的主宰。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受下丘脑神经侧核控制的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系统对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时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当人体出现低血糖时,交感神经很快会把这一信息传递给下丘脑,下丘脑几乎同时命令交感神经系统兴奋起来,刺激胰腺中的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则通过肝细胞膜受体激活,CAMP(蛋白激酶)促进肝糖原分解输出,使人体内血糖升高达到平衡。如果人体内血糖太高时副交感神经也会把这一信息迅速传递给下丘脑,下丘脑则快速指令副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工作,刺激胰腺中的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而胰岛素会很快抑制肝糖原的分解输出,同时通过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促使各组织细胞对葡萄糖进行氧化分解及吸收利用,从而使人体中的血浆葡萄糖(血糖)恢复平衡。实际上我们在综合调理糖尿病的过程中常遇到一些特殊情况,如有的患者餐后血糖比较高,而空腹血糖却接近正常,而有的患者餐后血糖接近正常,但两个小时后却常有低血糖反应,但数小时后(即空腹时)血糖却又较高,这些现象往往令很多医生感到迷茫。
认真查找上述两症的根源,就不难发现前者之所以餐后血糖高而空腹血糖不高,是因为胰岛素作用的时相没能与糖的摄入及机体对胰岛素的需求同步进行(吃第一口饭的时间),而就餐后胰岛素分泌的数量才逐渐得以恢复,并产生作用,故而该患者餐后血糖高而空腹血糖接近正常。而后者餐后血糖接近正常,说明胰岛作用与吃第一口饭开始尚能同步,两个小时后有低血糖反应,说明胰岛素分泌高峰后移两个小时后其作用大于机体需求,最后空腹血糖高的原因是胰岛素数量有限或作用缺陷,或受体抵抗,不能持续发挥作用所致的。还有低血糖后之所以又出现了高血糖,属于苏木杰现象,是低血糖刺激交感神经,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造成的结果,这在临床上叫做低血糖后的高血糖,即苏木杰现象。所以由此可以断定:①上述两问题可能与下丘脑发出指令障碍有关;②上述两问题可能与交感神经系统传导速度缓慢有关;③上述两问题可能与胰岛B细胞反应迟钝或功能下降有关,可见虽然上述两症临床表现不同,但其引发根源却基本一致,均可能与下丘脑和神经传导速度有关。还有糖尿病性“脑痴呆”病变,近年来在糖尿病特别是中老年2型糖尿病中的暴发率也呈明显上升趋势,研究证明糖尿病性脑痴呆,是非糖尿病同龄人的4倍还多,这一现象已严重影响了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所以把醒脑提神列入综合调理的范畴,使其同血糖指标的控制共同作用,对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同样是非常重要的。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至今世界医学界还未找到其发生发展之根源,所以治疗糖尿病、预防并发症也必须采取较为复杂的手段,既须整体的宏观的对待,又要准确细微的处理,这就是我们所倡导的重点降糖,综合调理。可以说“重点降糖,综合调理”是我们钎钰团队多名专家、教授多年来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斗争的经验结晶,也是我们钎钰团队对人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防治事业的一大贡献。因此,我坚信“重点降糖,综合调理”的观念及其手段必将在人类与糖尿病作斗争的历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
总之,心、肝、脾、肺、肾五脏同补,同时清热滋阴、润肠通便、利湿排毒、醒脑提神就是我讲的糖尿病“综合调理”的核心内容,在目前来说也是预防并发症的良好手段,其目标就是让天下所有的糖尿病人特别是广大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免遭并发症的危害,以享受美满生活,安度幸福晚年。
-----河南钎艺食品有限公司宣传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