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项目血尿便常规的临床意义

2020-10-20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一)血常规

1.红细胞(RBC)

(正常参考值)

成年男性:(4.5~5.5)×10L。成年女性:(4.0-5.0)×10L。新生儿:(6.0~7.0)×10L。

(1)生理性变化:

①增加:新生儿、高原居民;

②减少:生理性贫血,如妊娠后期和某些年老者。

(2)病理性变化:

①增加:相对增加:各种原因的脱水造成血液浓缩;绝对增加:先天性发绀性心脏病和肺心病代偿性红细胞增加;真性增加: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②减少:病理性贫血,如造血不良(再障)、过度破坏(溶贫)和各种原因的失血。

2.血红蛋白(Hb)

成年男性:~gL。成年女性:~gL。新生儿:~SL。

增加和减少的意义与红细胞计数一致。

3.红细胞比容(HCT)

男性:40%~50%。女性:35%~45%。

增加:见于脱水等造成血液浓缩患者.减少:见于贫血患者。

4.平均红细胞容积(MCV)

(正常参考值)

82~95fl(1L=10fl)

增加:见于大细胞性贫血患者。减少:见于单纯小细胞性贫血及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患者。正常细胞性贫血患者MCV值正常。

5.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

27~31pg(1g=pg)

增加:见于大细胞性贫血患者。减少:见于单纯小细胞性贫血及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患者。正常细胞性贫血患者MCH值正常。

6.白细胞(WBC)

白细胞计数:

成人:(4.0~10.0)×10L;

新生儿:(15.0~20.0)~10/L。

白细胞分类: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50%~70%;

嗜酸性粒细胞:0.5%~5%;

嗜碱性粒细胞:0%~1%;

淋巴细胞:20%~40%;

单核细胞:3%~8%。

(1)中性粒细胞:是白细胞中最多的一类。生理性增多见于新生儿和妊娠晚期6病理性变化:

①增加:急性感染、急性创伤、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和白血病以及应用集落细胞刺激因子后等;

②减少:某些感染(如伤寒或某些病毒感染)、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理化因素的损害、自身免疫性疾病、脾功能亢进等。

(2)淋巴细胞:

①增多:某些急性传染病(如风疹、腮腺炎、百日咳、非典型肺炎等),某些慢性感染如结核病、肾移植术后、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等;

②减少:主要见于放射病、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3)嗜酸性粒细胞:

①增多: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急性传染病(猩红热除外)、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②减少:伤寒和副伤寒、手术后以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4)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较少,可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5)单核细胞:增多:某些感染(,结核病、伤寒、疟疾、心内膜炎)、某些血液病(单核细胞白血病、霍奇金淋巴瘤)、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

7.血小板(PLT)

(~)×10L

增多:骨髓增生性疾病、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大出血和术后、脾切除术后(一过性)。减少:血小板生成障碍,如白血病和再障等;血小板破坏过度,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血小板消耗过多,如DIC。

(二)尿常规

1.酸碱度(pH)

5~8

pH值增高:呼吸性碱中毒、胃酸丢失、服用重碳酸、尿路感染等。

pH值降低:呼吸性酸中毒、代谢性酸中毒。

2.比重(SG)

1.~1.

增高:见于高热和脱水等血浆浓缩以及尿中含造影剂或葡萄糖。

降低:临床意义更明显,见于慢性肾炎或肾盂肾炎造成的肾小管浓缩功能障碍以及尿崩症等。

3.尿蛋白定性定量试验

定性:阴性,定量:≤0.15g/24h

(1)功能性蛋白尿:如剧烈运动、精神紧张等。

(2)体位性(直立性的)蛋白尿:以青少年多见。

(3)病理性蛋白尿:

①溢出性:如本--周蛋白尿、血红蛋白尿、肌红蛋白尿;

②肾性:如肾小球和肾小管疾病(炎症、血管病变、中毒等);

③肾后性:如肾盂、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的炎症、肿瘤、结石等。

4.葡萄糖(Glu)

定性:阴性;定量:2.8mmol24h:(0.5g/24h)

(1)血糖增高性尿糖:饮食性尿糖(一次大量摄取糖类食物)、持续性尿糖(如糖尿病)、其他原因,包括甲亢、肢端肥大症、嗜铬细胞瘤。

(2)血糖正常性尿糖,如家族性尿糖。

5.酮体(Ket)

阴性。

下列情况下酮体阳性:

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②非糖尿病酮症,如感染、饥饿、禁食过久;

③中毒;

④服用某些降糖药物,如降糖灵。需要注意的是尿化学方法不能检测β-羟丁酸,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早期由于酮体主要以β-羟丁酸为主,可能造成酮体估计不足。

6.胆红素(Bil)和尿胆原(Ubg)(正常参考值)均为阴性

下列情况下阳性:

①溶血性黄疸:Bil阴性,Ubg阳性;

②肝细胞性黄疸:Bil和Ubg均为阳性;

③阻塞性黄疸:Bil为阳性,Ubg阴性。

7.亚硝酸盐(Nit)

阴性

阳性为大肠埃希菌尿路感染。阴性不能排除,因为Nit阳性需要三个条件,即食物中有硝酸盐、尿液标本在膀胱停留时间超过4h和感染的细菌有硝酸盐还原酶。

8.红细胞或血红蛋白(潜血试验)(Ery或OB)

≤10μl。(临床意义)10μl应考虑血尿,也应做尿沉渣镜检。与尿沉渣镜检相比,尿化学检测Ery的优势在于它可检测红细胞形态遭到破坏后的血尿。

(三)粪常规

1.颜色:黄褐色成形便。

2.镜检:

①白细胞:正常粪便无或偶见白细胞;

②红细胞:正常粪便无红细胞;

③细菌:主要为大肠杆菌和肠球菌。

(四)便潜血试验(OBT)

潜血是指消化道少量出血时,肉眼无法观察到红色,且因为血液被消化液分解在显微镜下不能发现红细胞。目前OBT广泛使用单克隆抗体技术,不受动物血红蛋白的影响。正常粪便OBT阴性。

潜血阳性见于:

①消化道溃疡,多呈间歇性;

②消化道肿瘤,呈持续性或间歇性;

③其他,任何导致消化道出血的原因或疾病,如药物、肠结核、Crohn病等。

●全套肿瘤标志物、激素类的临床意义

●95项检验项目临床意义汇总

●乙肝五项(两对半):32种可能组合

●不合格标本对检验结果影响

●质量失控常见原因汇总,必须收藏!

戳原文,检验医学推荐用书!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symhsg.com/xdbzz/1831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