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疸患儿,腹泻排浓茶色尿,是肝炎还是溶
2018-5-15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主要症状及体征
性别:女
体格状况:10岁
全身皮肤进行性黄染两天伴腹泻、排浓茶色尿。
入院前2天,患儿突然出现全身皮肤黄染,伴腹泻黄色稀水便,3~4次/日,尿少,呈浓茶色,并伴有恶心呕吐,上述症状进行性加重,急转入院。发病前1周患儿有低热、干咳病史,医院给予抗感染治疗。
T36.5℃,脉搏91次/分,呼吸24次/分,血压82/40mmH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志清,精神欠佳。全身皮肤重度黄染,巩膜黄染明显,口唇、睑结膜苍白,四肢末梢甲床苍白,重度贫血貌。眼睑无浮肿,双肺呼音粗糙,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腹部平坦,全腹无压痛,肝脏肋下2.5cm、剑突下3.5cm可触及边缘,质硬,边缘纯。脾肋下未触及肿大,肠鸣音亢进,肢端温,双下肢无水肿。神经系统:生理反射正常,病理反射阴性。既往无类似病史及家族遗传病史。
白细胞计数23.1*10^9/L红细胞计数1.37*10^9/L血红蛋白浓度40g/L,血小板正常,尿常规:潜血(+++),尿胆红素(+++),蛋白:弱阳性;便常规正常。凝血四项正常,血生化:电解质正常,尿素氮15.89mol/L,肌酐88.30μmol/L,二氧化碳结合力mmol/L,谷丙转氨酶95U/L;谷草转氨酶U/L,谷氨酰转肽酶U/L,总胆红素μmol/L,直接胆红素.2μmol/L,间接胆红素.8μmol/L。
B超示:肝实质回声弥漫性改变。心电图:异常心电图,Q-T间期延长。胸片示:双肺纹理增粗。骨穿报告示:增生性贫血骨髓象。
治疗经过
入院后初步诊断为:
①溶血性贫血(重度);
②溶血性黄疸(重度);
③溶血尿毒综合征。
予激素、丙种球蛋白、以及抗感染等输液治疗,并给与保肝、成分输血、支持治疗,患儿全身皮肤黄染无减轻,尿量增多。复查肝肾功能结果无好转,但治疗期间,患儿又出现神志淡漠,寡言少语,烦燥不安症状,考虑有无肝豆状核变性之可能。
请眼科会诊后未发现角膜K-F环,进一步行头颅CT示:颅内未见明显异常。腹部CT平扫:①肝实质内散在点状及结节样高密度影,考虑肝硬化;②腹水;③双肾饱满。考虑患儿同时出现黄疸、溶血、肝大、肾衰及神经精神症状,高度怀疑肝豆状核变性的可能。
因我院化验条件有限送医院化验血清铜蓝蛋白,测定结果示mg/L,低于mg/L,最终确诊为肝豆状核变性。
最后诊断
肝豆状核变性
病例分析
鉴别诊断: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HUS)是一种以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尿毒症和血小板减少三联征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疾病。HUS发病与感染(特别是大肠杆菌:H7等肠道感染)相关,一般急性起病,突然发作溶血、肾衰竭伴血尿(呈酱油色)、少尿或无尿。患儿面色苍白、可有轻度黄疸、皮肤和黏膜出血、神经系统等多系统症状。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缺陷病。临床上以不同程度的肝细胞损害、脑退行性病变和角膜边缘铜盐沉着环、急性血管内溶血、肾脏损伤为主要临床特征。以肝病为初起症状者,早期以非特异性表现为主,起病隐匿、慢性经过及临床多样化表现的特点,可表现为各种急性、慢性肝炎,甚至表现为暴发性肝功能衰竭或肝硬化,神经系统症状常在10岁以后出现。
误诊原因分析:该患儿在短期内出现肝损害、肝性黄疸、溶血性贫血、急性肾功能衰竭及神经精神等系列症状,病情凶险,症状复杂。一度误诊为溶血尿毒综合征,究其原因:
①早期诊断困难,医院临床医师思维单一局限,仅反复纠缠于溶血性贫血、溶血性黄疸、溶血尿毒综合症这些单一个体独立存在的疾病,不会以一概全,早期忽视对其他器官损害,尤其不能与肝病的临床表现联系起来考虑,常常是造成误诊的原因。肝豆状核变性临床上以肝损害最常见,可慢性或急性起病,其他伴发的症状可有溶血性贫血,血尿或蛋白尿等,所以易被误诊为肝炎、肝硬化、肾炎、血液病、结缔组织病、颅内感染等。该病可累积全身器官,由于铜在各脏器沉积部位及速度不同,起病缓急与病情进展速度不一,临床表现复杂多变,首发症状各异,首诊极易造成误诊。本例被误诊为溶血尿毒综合症。
②以角膜K-F环的有无作为确诊依据。有文献报道:国内一组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自发病后在6个月以内确诊的仅32例(24.2%),仅有肝损害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约50%无K-F环,即使伴有神经精神症状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也有5%未发现K-F环,因此无K-F环也不能完全排除肝豆状核变性病。
③临床表现雷同,两病临床均有急性溶血性贫血、黄疸、急性肾衰竭、出血症状等症状,易误诊。但溶血尿毒综合征最常见的主诉是黑便、呕血、黄疸,无尿、少尿或血尿。且于Wio鉴别的关键点是其溶血为肝前性,90%病例病初即有血小板明显减少,早期可有凝血功能异常等,依靠检验手段可在初期与肝豆状核变性相鉴别。
防范误诊措施:
①基层临床医师应加强自身学习,提高对疾病不典型症状和体征的认识,全方位思考,可能避免误人歧途。
②充分利用实验室检查手段,是获得早期诊断预防误诊误治,改善预后的关键。临床工作中加强对儿童肝豆状核变性疾病的认识,在遇到儿童出现肝脏或多系统损害时,想到肝豆状核变性的可能性,尽早做铜代谢检查,避免误诊。
病例来源---《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苍天不曾饶过谁
这些医闹分子终于被判刑了!
点“阅读原文”,查看详情!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