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食育迫在眉睫丨疾病与饮食文化篇
2016-11-18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目前
学生和家长营养素养低,学校食育投入缺位,营养信息混乱,中小学生不健康饮食行为普遍,营养相关疾病日趋蔓延
这些都严重危害着我国中小学生的健康。
同时
食物浪费严重、饮食礼仪逐渐消失、“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者越来越多、传统“食”文化面临危机
这些都警示着当下我国开展学生食育的紧迫性。
营养相关疾病蔓延
(一)超重肥胖
我国儿童超重肥胖发生率呈迅速上升趋势,不仅城市地区儿童超重和肥胖问题日益突出,农村地区儿童超重和肥胖问题也逐渐显现。
(二)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低龄化
慢性病低龄化问题日渐突出,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正逐渐威胁儿童少年的健康。一项在6个省会城市的调查显示,10岁及以上儿童中有5.0%高甘油三酯,2.6%血压偏高,2.7%血糖水平偏高。
(三)营养缺乏挑战依然存在
年我国学生体质调研结果显示,7~22岁城乡仍有超过5%的女生有营养不良;
仍有相当比例的学生被检出低血红蛋白,城市7岁男生、女生的低血红蛋白检出率与年相比反而有上升趋势。
食物浪费严重
据年央视新闻的一项调查数据推算:
·全国一年仅餐饮浪费的蛋白质和脂肪就分别高达万吨和万吨,这相当于倒掉了2亿人一年的口粮。
·全国各类学校、单位规模以上集体食堂每年至少倒掉了可养活0万人一年的食物。
·我国个人和家庭每年可能浪费约亿斤粮食,相当于万人一年的口粮。
食物浪费不仅是经济问题。在环境方面,食物浪费会导致化肥和杀虫剂等化学物质的过度使用、更多的燃料用于运输、更多腐烂的食物和产生更多的甲烷。
饮食礼仪逐渐消失
我国号称礼仪之邦,饮食礼仪也比较完备发达,但现在许多父母的教育方式缺乏理性和正确导向,将孩子视为掌上明珠、当成“小皇帝”来养,使孩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同礼仪的核心思想——尊重、关爱他人、严于律己等格格不入。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者越来越多
调查显示,仅有40.1%的被调查中小学生参加家务劳动,平均每天参加家务劳动的时间仅为16分钟。许多孩子连基本的家务劳动都不会,炒鸡蛋都不知道要先打破蛋壳。
现在城市里的孩子接触农作物或在农田里劳作的机会越来越少,他们甚至不知道日常吃的食物从哪里来,五谷杂粮和挥汗如雨的劳作场面对他们来说只是想象中的情景。当被问到“菜从哪儿来”这个问题时,曾有城市孩子给出“超市里买来的”这样的答案。孩子们喜欢看动物本无可厚非,但对于农村司空见惯的猪,城市孩子见了都很兴奋。
传统饮食文化面临危机
(一)植物性食物为主的饮食传统被丢弃
中国人的饮食传统是以植物性食料为主:主食是五谷,辅食是蔬菜,外加少量肉食。这种传统习俗虽然受限于当时的经济条件,但现在看来却是更健康的饮食模式。但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植物性食物为主的饮食结构正在改变,特别是在经济发达地区,动物性食物消费越来越多。
(二)讲究细节的中华美食与洋快餐之间的竞争
中华饮食文化对细节的讲究细致入微,不仅对味道要求严格,对配菜的处理也十分重视,色彩、营养搭配都讲究合理。而改革开放以后,西式快餐由于其高度的可复制性和相对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在我国迅速流行,众多的儿童少年被他们的味道所吸引,被他们附赠的玩具所诱导,甚至被悄然升起的优越感而迷惑,动不动就吵着要去吃洋快餐,却对奶奶、妈妈精心做的传统特色菜肴避而远之。
(三)地方特色饮食文化正逐渐消失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差异,饮食上也各有特色。一些特色饮食由于食用范围较小、制作工艺复杂而逐渐面临消失的境地,如苗族的三色饭、北京的豆汁等。
《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年)》提出:传承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为辅的优良膳食传统,保护具有地域特色的膳食方式,创新繁荣中华饮食文化。
治疗白癜风最好方法白癜风最好的治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