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氯苯达唑治疗人肝片形吸虫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8-2-23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我院(医院)年12月至年1月期间共收治“不明原因发热”,后诊断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寄生虫感染)”患者10例。即给抗寄生虫药物规律治疗,病情无明显缓解,10例患者均来自大理州宾川县州城镇,至此,医院、医院和我院共收治27例症状类似的患者。卫生部于年2月2日组织专家到大理州会诊,后在患者大便中找到肝片形吸虫虫卵(见图1)。确诊为“肝片形吸虫病”。我院在使用了多种抗寄生虫药物治疗无效后,使用“三氯苯达唑”治疗7例患者,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图1患者粪便中找到的肝片吸虫虫卵,椭圆形,淡黄色,卵壳薄,一端有小盖,卵内充满卵黄颗料。
1对象与方法1.1病例
我院共收治10例,医院3例,用三氯苯达唑治疗7例,其中3例男性,4例女性,年龄9~45岁,7例中出现家庭聚集现象,其中父子2人,夫妻2人。此次暴发流行中医院提供有一家4人感染该病的情况。其中,农民4例,个体经营者2例,公务员1例。
1.2临床特点
7例病例均来自宾川县州城镇(此次暴发流行区域),均有食用凉拌熟食及生菜史,在同一时期内发病,病史在2~3个月左右,都有长期高热,腹痛,上腹不适感伴有恶心、呕吐。肺部损害表现为咳嗽,胸闷,气促表现。影像学检查符合肝片形吸虫肝脏胆道损伤表现,都有不同程度脾肿大。均有不同程度腹腔、胸腔积液。1例有心包积液,1例有自发性气胸,1例肺实变,1例全身浮肿,1例伴有双下肢麻木感,2例有黑便,潜血++。肝片形吸虫酶联免疫抗体检测阳性,外周白细胞、嗜酸细胞明显升高,碱性磷酸酶均升高。
大理州宾川县州城镇地理位置示意
2治疗2.1治疗方法
7例患者自入院至2月4日均接受过阿苯达唑20mg/kg,左旋咪唑0.1/d,甲苯咪唑0.4/d治疗,1例患者吡喹酮mg/kg,4日服完,结果显示:治疗无效,临床症状无缓解,见表1、2。
注:对照组与治疗组比较,WBC组P<0.01;其余各组P>0.05。WBC:外周血白细胞;EOS:嗜酸性粒细胞;Hb:血红蛋白;ALT:谷丙转氨酶;ALP:碱性磷酸酶。
于年2月5日至2月11日分别对7例患者使用三氯达苯唑10mg/kg,连服2d,临床治疗有效,临床症状明显缓解,发热大多数患者3d内恢复,肝区叩痛持续时间相对较长,1周后大多数病人缓解。胸、腹水缓解相对缓慢。白细胞大多数患者1周内恢复正常,其余生化指标恢复缓慢,见表1、2。观察服三氯苯达唑为治疗组后2例18d,5例15d的临床症状和各项血液检查指标与接受阿苯达唑、左旋咪唑、吡喹酮、甲苯咪唑为对照组后7~15d的临床症状和各项血液检查指标做对比,数据用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2药物不良反应
服药后手震颤1例,服药后3h出现剧烈呕吐1例,其余患者没有特殊反应。
3讨论肝片形吸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成虫通常寄生于牛、羊及其它哺乳动物动物胆道内,人体感染极为少见。目前报道我国人体肝片形吸虫病仅60多例,且绝大多数为尸体解剖发现,像这种多个病人一起暴发流行的病例尚未见报告,据查文献在我国暴发流行尚无报告。由于该病在病原学上能找到幼虫、成虫、虫卵几率较低,粪便虫卵检出率只有50%,可致该病误诊,本组病例中1例误诊为肝癌,1例误诊为原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1例误诊为急腹症,行阑尾切除术,这在国外也有报道。故在诊治初期治疗效果欠佳,该病临床罕见,治疗特殊,临床药物使用经验不足,我们在没有找到寄生虫的情况下,临床经验治疗,使用了阿苯达唑、左旋咪唑、甲硫咪唑、吡喹酮等药物,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均无缓解,治疗无效。后在卫生部专家指导下使用了三氯苯达唑治疗(7例患者及家属均签字同意使用)。
三氯苯达唑是一种苯并咪唑类药物,化学名为5-氯-6(2、3)三氯杂氧7-2(甲硫基)苯并咪唑。该药主要通过其活性代谢产物亚枫起作用,药物可透过表皮,干扰虫体微管的结构和功能,抑制虫体水解蛋白质酶的释放,抑制蛋白质合成,使虫体活动减少和死亡,对童虫作用明显。在我国广泛使用在畜牧业中,首次应用三氯苯达唑治疗人体肝片吸虫病是在年英国人治疗2例杀吸虫药无效的慢性片吸虫患者。我国于年由刘明达、刘约翰使用三氯苯达唑治疗卫氏并殖吸虫5例。该药尚未在我国临床上广泛使用。本院用三氯苯达唑治疗肝片形吸虫7例在国内为第一次使用,均获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治疗后病人的临床症状缓解,胸水、腹水吸收明显,白细胞恢复,嗜酸性粒细胞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可能是用药患者在恢复期暂时性增多,为恢复期的反跳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国外学者观察在二氯苯达唑治疗后1~4个月嗜酸性粒细胞方可明显的恢复,碱性磷酸酶、血红蛋白恢复不明显,这可能跟观察时间较短及虫体死亡可阻塞胆管致胆管炎有关系,并且患者发病时间较长,均在2个月以上,为一个慢性消耗性疾病,血红蛋白恢复有一个过程。国外有学者用三氯苯达唑治疗人肝片形吸虫后,观察8周,肝功能有明显恢复。这有待于我们对患者的各项指标做出长期的观察。
三氯苯达唑治疗肝片形吸虫病具有疗效好,疗程短,不良反应少,是治疗肝片形吸虫的一个很有潜力的药物,有待于临床试用与开发。
(文章来源:.3:11;3大理学院学报顾伟等参考文献略)
相关资料肝片形吸虫成虫寄生在终宿主的肝胆管内,中间宿主为椎实螺类,在我国已证实的有:截口土蜗、小土蜗、耳萝卜螺及斯氏萝卜螺。
生活史包括胞蚴1~2代和雷蚴1~3代。尾蚴自螺体逸出后在水草等水生植物上形成囊蚴。囊蚴被终宿主食入后,在肠中脱囊的后尾蚴穿过肠壁,经腹腔侵入肝脏而转入胆管,也可经肠系膜静脉或淋巴管进入胆管。在移行过程中,部分童虫可停留在各种脏器如肺、脑、眼眶、皮下等处异位寄生,造成损害。自感染囊蚴至成虫产卵最短需l0~11周。成虫每天可产卵约20,个。在绵羊体内寄生的最长记录为11年,在人体可达12~13年。
肝片形吸虫寄生的宿主甚为广泛,除牛、羊外,还可寄生于猪、马、犬、猫、驴、兔、猴、骆驼、象、熊、鹿等动物。人体感染多因生食水生植物如水田芹等茎叶。在低洼潮湿的沼泽地,牛、羊的粪便污染环境。又有椎实螺类的存在,牛、羊吃草时便较易造成感染。
预防人体感染主要是注意饮食卫生,勿生食水生植物。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