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TT延长之谜
2018-1-22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作者:医院杨静静
患者胃贲门管状腺癌术后化疗后出现四肢及躯干部皮下血肿、血尿、黑便,皮下血肿伴触痛,无发热,无头晕、乏力,无鼻出血及牙龈出血,查血常规:白细胞8.5×10^9/L,血红蛋白50g/L,血小板×10^9/L;MCV、MCH、MCHC均降低;血凝试验:APTT测不出,D-DT0.76μg/ml,余无明显异常;输红细胞及血浆治疗,皮下血肿可消退,仍间断出现,性质同前,期间多次复查血凝试验示APTT波动于s~s,间断于当地输红细胞及血浆。今为进一步治疗至我院,门诊以“凝血功能异常原因待查”收入血液科。自发病以来,食欲正常,睡眠正常,大小便如上,体重无减轻。
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血红蛋白65.0g/L;血小板总数×10^9/L;APTT.30S;凝血因子活性:VIII因子活性0.1%;IX因子活性25.1%;XI因子活性12.8%;XII因子活性7.1%。反复给予输注冷沉淀、红细胞、冰冻血浆、人凝血因子Ⅷ、凝血酶原复合物等对症治疗,期间多次复查凝血功能,患者APPT波动于s~s,与实验室沟通后,行混合血浆纠正试验,患者血浆APTT.7s,患者血浆+健康人混合血浆即时试验APTT62.6s,患者血浆+健康人混合血浆37℃孵育30min后APTT.4s,患者血浆+健康人混合血浆37℃孵育1h后APTT.9s。考虑患者血浆中存在凝血因子Ⅷ抗体,遂给予患者血浆置换、输注人凝血因子VIII以及“环磷酰胺”抑制免疫治疗,患者皮下硬结明显减轻,无新发皮下出血及皮肤黏膜出血,APPT80.5s较前明显改善。
临床APTT延长的原因非常多,如相关凝血因子缺乏、存在特异性的抗凝血因子抗体或非特异性抗凝物质等[1],由于设备和检测条件等限制了大多数医疗机构无法开展全面的检测[2],影响了临床应用。混合血浆纠正试验对于初步评估APTT延长的原因很有意义,而且不需要特殊试剂[3]。
混合血浆纠正实验是通过将正常人的混合血浆(至少20人份正常人血浆)与受检者的血浆1:1混合,混合后立即以及在37℃孵育1h后再次测定APTT,观察混合血浆的检测结果是否被纠正。
a.若可被正常血浆立即纠正且37℃孵育1h后测定不延长则提示受检者为凝血因子缺乏;
b.若不能立即纠正,37℃孵育1h后测定较立即测定延长,则提示受检血浆中有时间和温度依赖型抗体(凝血因子Ⅷ抗体);
c.若不能立即纠正,但37℃孵育1h后测定较立即测定不延长则提示受检血浆中有时间温度非依赖型抗体(其它凝血因子抗体或狼疮抗凝物)[4]。
低滴度的抗凝物质可因1:1混合血浆的稀释而使延长的APTT被纠正,因此应进一步做正常血浆与受检血浆1:4的混合纠正实验,若低滴度的抗凝物质存在,则1:4的混合血浆不能纠正。
目前什么时候需要启动混合血浆纠正实验没有统一的共识,这也是很多实验室不做混合血浆纠正实验的原因之一,建议APTT结果延长,且无明确影响因素时,应启动混合血浆纠正实验,混合血浆纠正实验前首先要排除分析前因素(压脉带使用时间过长、采血不顺、微凝集、标本放置时间过长等)、肝病以及抗凝药物的使用。
混合血浆纠正实验既简单又具有可操作性,是临床判断APTT延长原因简单而实用的工具。
参考文献:
[1]龚娅,何宗忠,王晓冬,等.自制混合血浆在血浆纠正试验中的临床应用初探[J].检验医学与临床,,12(16):-.
[2]丛玉隆.国内凝血试验常规检查的热点话题与思考[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01(36):18-21.
[3]ChoiSH,RamballyS,ShenYM.Mixingstudyforevaluationofabnormalcoagulationtesting[J].Jama,,(20):2-.
[4]尚红,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4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96-97.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