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反映血糖控制情况,盯紧糖化血红蛋白和
2017-9-2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糖友张大叔听说糖化血红蛋白是糖尿病监测的金标准,于是每隔2-3个月就检测一次,然而却忽略了日常血糖的监测。
虽然糖化一直在理想范围内,但最后还是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并发症,这让张大叔非常郁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其实,了解后不难发现,像张大叔这样的糖友在进行血糖监测过程中,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每天的血糖波动幅度较大。没错,这忽高忽低的血糖,就是并发症的“元凶”!
众所周知,持续性的高血糖对身体危害极大,殊不知,波动幅度大的血糖状态比持续性高血糖危害更大!
波动性血糖更容易损伤血管,导致动脉粥样硬化,造成心脑血管病变,引起冠心病、脑梗塞等。与此同时,在肾脏以及眼睛的视网膜里,细胞也经不起大起大落血糖的折腾,进而导致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与此同时,能分泌胰岛素的胰岛β细胞也扛不住了,分泌功能大打折扣。
血糖迅速变化,可能会损伤感觉神经,引起手足麻木、疼痛等症状,即“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血糖波动幅度越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率越高。此外,血糖波动还会加速大脑老化,影响老年糖友的认知能力。
所以,即使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好了,如果血糖波动较大,还是有可能导致并发症出现的。
重视血糖监测,防止血糖波动
不少糖友不重视血糖监测,去看医生时,医生摸不清他们的血糖情况,难以确定治疗方案,评估病情。自我血糖监测作为糖尿病治疗的有效手段,可为降糖治疗方案提供所需的数据,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自我监测血糖,一般进行多点监测,如监测三餐前、三餐后2小时及睡前这7个时间点的血糖,甚至凌晨3点的手指血糖,也可作为长期的监测指标,从中能得知全天血糖的波动情况,及时给予相应的处理。同时每2-3个月检查1次糖化血红蛋白,和手指血糖进行对比。
糖化血红蛋白体现的是平均血糖水平,而有些糖友的血糖波动幅度大,同时又存在低血糖及高血糖状态,由于高血糖和低血糖的相互抵消,导致表现出糖化血红蛋白控制良好的情况,从而造成血糖控制达标的假象。
所以,仅凭糖化血红蛋白是不能反映血糖波动情况的。只有糖化血红蛋白和手指血糖监测互相配合,才能全面反映血糖控制情况。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