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一例以血栓性微血管病起病的系统性
2017-2-27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1.病例摘要
患儿男,14岁,主因“间断发热1月,发现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小板(PLT)降低2周”于年3月22医院儿科。患儿于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表现为间断高热,最高体温(T)40℃,伴乏力,偶有咳嗽,无皮疹及关节痛。医院按上呼吸道感染治疗,无明显效果。2医院检查血常规示:WBC2.6×/L,血红蛋白(Hb)61g/L,PLT37×/L;尿常规:蛋白(+++),潜血(+++);24h尿蛋白3.53g;肝肾功能:丙氨酸转氨酶(ALT)13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22U/L,白蛋白(Alb)27.6g/L,血尿素(BUN)14.9mmol/L,肌酐(Cr).6μmol/L;补体C30.49g/L、C40.06g/L;抗核抗体(ANA)滴度为1:(颗粒型),抗双链-脱氧核糖核酸(ds-DNA)弱阳性。心脏彩超示:心包腔内少-中量积液。肺部计算机体层摄影(CT)示双侧胸腔积液。医院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于年3月8日予甲泼尼龙mg输注治疗,持续3d,后改为泼尼松口服、丙种球蛋白50g静脉输注,分别输注洗涤红细胞、血浆、PLT各1次(输注量未知)。患儿因“贫血、血小板减少、肾脏功能无明显改善”就诊于我院。
入院后查体:T36.2℃,脉搏(P)90次/min,呼吸(R)20次/min,血压(BP)/90mmHg(1mmHg=0.kPa),体重64kg,腹围89cm。神志清醒,精神反应弱。全身皮肤未见出血点,未触及肿大浅表淋巴结,颈软,无抵抗,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咽部无充血,扁桃体无肿大。双下肺呼吸音稍低,双肺呼吸音稍粗,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率(HR)90次/min,律齐,各瓣膜未闻及杂音,腹部膨隆,肠鸣音正常,肝脾肋下未触及,可闻及移动性浊音,液波震颤阴性。双下肢无水肿,关节无肿痛。四肢肌张力正常,肌力Ⅴ级,双侧巴氏征阴性,布氏征、克氏征均阴性。
患儿既往体健,生长发育正常,无传染病史,按计划预防接种,家族成员无相关病史。
发热;贫血;血小板减少;肾功能不全;系统性红斑狼疮
2.诊疗经过
患儿入院后继续口服泼尼松,因血压高、尿量少,给予氢氯噻嗪、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降低血压。完善血常规检查:WBC9.10×/L,中性粒细胞(N%)80.1%,Hb69g/L,PLT9×/L。胸片提示,双肺纹理增多,心影增大,双侧肋膈角钝。完善病原学相关检查后,排除感染。尿常规:尿蛋白3g/L,RBC.9/μL,24h尿蛋白定量2.9g。肝肾功能:ALT14U/L,Alb29g/L,乳酸脱氢酶(LDH)U/L,BUN30.03mmol/L,Crμmol/L。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12.1s,凝血酶原活动度80.4%,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13,纤维蛋白原(FIB)3.95g/L,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39.0s,凝血酶时间(TT)14.8s,D-二聚体μg/L,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9.4μg/mL。网织红细胞(RC)百分比7.55%;血涂片:RBC大小不等,可见红细胞碎片。Coombs试验阴性。免疫学检查:红细胞沉降率(ESR)9mm/h。补体C30.g/L,C40.g/L。ANA1︰,抗ds-DNA、抗心磷脂抗体、可提取性核抗原(ENA)自身抗体谱、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均为阴性。骨髓检查提示,骨髓增生,各系各阶段有核细胞比例及形态大致正常。腹部B超示:肝回声增粗,双肾皮质回声增强,结构欠清;脾大;肝周、脾周、肾周可见游离性液性暗区,最深处10.3cm。心脏彩超示:中量心包积液。监测患儿BP~/90~mmHg,给予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硝苯地平控释片、氢氯噻嗪、哌唑嗪联合控制BP,BP仅能维持在/90mmHg左右。
患儿存在贫血、RC升高、血涂片可见破碎红细胞、LDH升高、Coombs试验阴性,提示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加之患儿存在血小板减少、发热、肾脏损害(血尿、蛋白尿、肾功能不全),高度提示血栓性微血管病(thromboticmicroangiopathy,TMA)。患儿入院后肾功能不全较前加重,BP升高明显,入院后第3天紧急行血浆置换,血浆置换3次后患儿PLT逐渐恢复至×/L,LDH降至U/L;肾功能较前好转,Cr99μmol/L,BUN17.55mmol/L。患儿Cr下降后加用卡托普利联合降低血压,患儿BP维持在/90mmHg左右。
患儿TMA症状经血浆置换后好转,但该病确诊需病理检查结果证实。该患儿除TMA症状外还存在胸腔积液、腹腔积液及心包积液,ANA阳性,仅用TMA很难解释患儿疾病全貌。患儿存在肾脏受累表现、多浆膜腔积液、ANA阳性,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证据不足,尚缺乏一条免疫指标。患儿患病初期存在抗ds-DNA阳性,可能是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后ds-DNA转阴,因此考虑SLE可能性大。经利尿治疗患儿腹围减小后行B超引导下肾脏穿刺活检,肾脏穿刺活检病理提示肾小球细胞数增多,可见弥漫性系膜细胞及局灶节段性内皮细胞增生,系膜基质弥漫性增多。部分毛细血管襻受压变窄、闭塞。基底膜阶段性增厚,伴系膜插入和双规形成,可见襻坏死及入球小动脉坏死。内皮下、系膜区可见嗜复红物质沉积。肾小管上皮细胞可见浊肿及空泡变性,管腔内可见红细胞管型。小叶间动脉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内皮细胞增生、肿胀,内膜水肿。免疫荧光检查提示IgG、C3、C1q阳性,弥漫性沿血管襻、系膜区颗粒样分布。患儿肾脏病理提示,小叶间动脉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内皮细胞增生、肿胀,内膜水肿,符合TMA诊断。患儿肾脏穿刺免疫荧光C1q阳性提示符合SLE诊断,因此给予泼尼松联合环磷酰胺治疗。
患儿治疗后5个月随访,无不适主诉,腹部已无腹水。ESR、补体正常。BP维持在/90mmHg。血常规:WBC8.10×/L,N%84.2%,Hbg/L,PLT×/L。尿常规仍提示血尿、蛋白尿,BUN11.06mmol/L,Cr97μmol/L。
3.病例分析
TMA是一组急性临床病理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微循环中血小板血栓造成器官受累。该患儿以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发热、肾脏损害起病,符合TMA的临床特征。TMA的确诊常需要肾活检证实为肾脏微血管病变[1]。该患儿肾脏穿刺病理提示,小叶间动脉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内皮细胞增生、肿胀,内膜水肿,符合TMA诊断。
典型TMA包括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hemolyticuremicsyndrome,HUS)和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thrombocytopenicpurpura,TTP)。但该患儿除了TMA的表现外还存在多浆膜腔积液、ANA及抗ds-DNA阳性,此时HUS或TTP不能解释疾病全貌。因此当遇到有TMA表现的患者,还应考虑到其他可导致TMA病理特点的疾病,如恶性高血压、恶性肿瘤、移植相关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如SLE、系统性硬皮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妊娠相关肾病及部分与药物(如氯吡格雷)相关的TMA等。SLE可以累及全身多个系统及脏器,如皮肤、肾脏、神经系统、血液系统等。该患儿有肾脏受累表现、多浆膜腔积液、ANA阳性及患病初期抗ds-DNA阳性,结合肾脏病理结果,符合SLE的诊断。SLE累及血液系统引起的贫血为免疫性溶血性贫血,Coombs试验多为阳性。但该患儿贫血为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Coombs试验阴性,因此不能单用SLE解释,可以用SLE引起TMA解释患儿疾病全貌。
SLE伴发TMA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可能是SLE患者自身抗体、免疫复合物或二者共同作用,诱导内皮损伤和触发大量血小板和多形核白细胞在微血管聚集。Matsuyama等[2]研究了例结缔组织病(CTD)患者TMA的发病机制,在SLE-TMA患者中发现ADAMT-S13(vWF剪切酶)活性显著下降,这与产生抗ADAMTS-13的IgG抗体密切相关。CTD-TMA患者ADAMTS-13活性测定可能有助于预测疾病临床过程和治疗效果。ADAMTS-13活性中度下降时,肾脏损伤较重且预后较差。
TMA的治疗包括支持疗法(降压、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透析疗法和血浆疗法,血浆疗法包括输注新鲜血浆和血浆置换。一旦确诊TMA,应尽快进行血浆置换,如无立即进行血浆置换的条件,可先输注大量血浆直到可进行血浆置换,停止血浆置换的指标是血小板值恢复正常[3]。除非有危及生命的出血,一般禁止单独输注血小板,因为输注血小板的目的是,防止严重血小板减少所致的危及生命的出血,但输注血小板可加重血小板聚集和微血管血栓,从而加重病情[4]。本例患儿入院后结合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为TMA,紧急行血浆置换后,TMA症状得到缓解,治疗顺利。由SLE导致的TMA发病机制包括自身抗体、免疫复合物或二者共同作用,诱导内皮损伤、以及存在抗ADAMTS-13的IgG抗体,因此给予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环孢素A、硫唑嘌呤、环磷酰胺及长春新碱等)治疗。该患儿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及时进行血浆置换,缓解病情。针对本患儿SLE合并TMA的情况,给予泼尼松联合环磷酰胺治疗。最近的新型治疗药物包括针对B淋巴细胞表面CD20的单克隆抗体利妥昔单抗,利妥昔单抗可清除产生抗ADAMTS-13抗体的B细胞,及递呈抗原至活化T细胞的B细胞[5]。由于肾脏内微血管血栓形成,肾脏血流减少,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患儿出现高血压且很难控制,而高血压会引起小动脉和毛细血管切应力增加,使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加重TMA症状,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应积极控制BP。在监测Cr的情况下,早期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类药物降低肾素-血管紧张素活性。
SLE合并TMA的病例较少,目前关于SLE合并TMA的研究也较少,该病早期若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疗,死亡率很高。有研究发现TMA患儿经积极有效治疗后,其症状可得到缓解,但SLE合并TMA的患者病情重、长期预后较差,尤其是肾脏功能很难恢复[6]。本例患儿TMA病情虽得到控制,但患儿肾脏功能未得到明显改善。
4.结论
在临床工作中,当遇到以TMA起病的患儿时,应该考虑到发生SLE的可能性,并给予积极治疗,以改善患儿生存质量。
本文作者为中国医医院儿科马明圣、宋红梅,本文已经发表在《儿科学大查房》上。
(《儿科学大查房》原创作品,未经书面授权,其他北京现在治疗白癜风大概多少钱白癜风的症状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