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降糖药,也能吃出贫血
2016-12-8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点击上方“医学界内分泌频道”加 口服降糖药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常用药物,但是用药过程中,有的患者出现了莫名其妙的贫血,在鉴别贫血原因时,您有没有想到过,口服降糖药也能吃出贫血呢?
罗格列酮:水钠潴留是祸因
患者男,49岁,患2型糖尿病1年,服用罗格列酮前血常规示:红细胞4.25×/L(正常值3.5~5.5×/L),血红蛋白g/L(正常值~g/L),其余正常。服用罗格列酮(4mg/次,2次/天,口服)治疗2月后,出现头晕、无力、甲床苍白等症状,查肝肾功能正常,血常规:红细胞2.85×/L,血红蛋白92g/L,红细胞压积28.3%(正常值37%~50%),排除其它原因引起贫血,考虑罗格列酮所致贫血,遂停药,1月后症状消失,血红蛋白、红细胞及红细胞压积正常。
罗格列酮属于噻唑烷二酮类口服抗糖尿病药。它虽因引起水钠潴留、增加心血管风险在欧洲撤市,但在我国仍有运用。通过激动过氧化物酶增殖活化受体-г,罗格列酮使葡萄糖转运子表达增强,α肿瘤坏死因子表达抑制。从而减轻胰岛素抵抗,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并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降低血糖。本例在应用罗格列酮前无贫血,使用过程中发生贫血,又在停用罗格列酮后贫血纠正,在排除其它原因之后,表明贫血发生与应用罗格列酮相关。罗格列酮可使远端肾小管和集合管的水、钠转运蛋白调节异常,进而发生水钠潴留,血容量增加,最后导致血液稀释而“被贫血”,发生率为1.9%。也有观点认为,罗格列酮有骨髓轻度抑制作用,但尚需进一步研究。
预防罗格列酮引起的贫血,应注意下列事项:
①用药前检查血红蛋白,贫血患者不推荐使用;
②用药后定期复查血红蛋白,如果下降>15g/L,要考虑停药;
③用药后红细胞压积下降>3.5%,要寻找原因并考虑停药。停药后轻中度贫血可自行纠正,重度贫血少见,可予叶酸、铁剂对症治疗。
二甲双胍:吸收不良成巨幼
患者男,56岁,2型糖尿病史3年,1年前口服盐酸二甲双胍(mg/次,3次/天)至今。既往无贫血史。现感食欲减退,乏力,查血常规红细胞3.15×/L(正常值3.5——5.5×/L),血红蛋白96g/L(正常值~g/L)红细胞平均体积fL(正常值80~94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39pg(正常值27~34pg),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过多,血清叶酸正常,维生素B12下降,考虑巨幼细胞贫血。停止口服二甲双胍,肌肉注射维生素B12。2月后症状消失,血常规正常。
二甲双胍是临床常用的降糖药,其不良反应主要为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反应及乳酸酸中毒。殊不知,引起贫血也是其不良反应之一。本例既往无贫血史,经停用二甲双胍并对症治疗后,血常规正常,应属二甲双胍所致贫血。
服用二甲双胍的患者里,约10%~30%会出现维生素B12吸收不良。维生素B12是细胞合成DNA过程中的辅酶,它的缺乏将形成胞体巨大、核浆发育不同步、核染色质疏松,呈“老浆幼核”改变的巨型血细胞,即引起“巨幼细胞性贫血”。
维生素B12主要在回肠吸收,呈钙依赖性,而二甲双胍改变了回肠部位钙的代谢,能参与维生素B12吸收的钙离子减少,导致维生素B12吸收不良,因而引起贫血。长期服用盐酸二甲双胍的患者,应防范巨幼细胞性贫血的发生。维生素B12的吸收也需要胃粘膜细胞分泌的糖蛋白参与,糖尿病患者若患有胃炎、消化不良等胃部疾患及曾行胃部分切除术,这种糖蛋白分泌将减少,也会加重维生素B12吸收障碍,更易引起巨幼性细胞贫血。所以合并上述疾病的患者在服用二甲双胍时,更应小心谨慎。
建议长期服用二甲双胍者,每1~2个月检查1次血常规,并在平时适当食用含钙丰富的食物如牛奶、海鱼、虾皮等,必要时口服钙剂,以增加维生素B12的吸收。疑为二甲双胍引起的贫血后,需停药并肌肉注射维生素B12。
本文为作者投稿至“医学界内分泌频道”原创文章,个中观点不代表医学界观点,如有错误请来稿指正,转载需经授权并标明作者出处。欢迎个人和机构联系合作,内分泌频道现长期征集原创文章,可以是科普类、科研成果类、前沿资讯类、临床病例、亦可以是人文故事类,要求内容贴近内分泌医生,以传播知识传递情感为基调。来稿请以word文档形式发送至邮箱zhaochenglong
yxj.org.cn,并注明姓名、职称、工作单位以及联系方式等,稿费:~,小编哪医院治白癜风比较好治好白癜风需要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