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糖尿病,怎么能不懂糖化血红蛋白?糖化
2016-11-1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得了糖尿病,怎么能不懂糖化血红蛋白?糖化 万佳医院
伴随着糖尿病病发率的逐年攀升,糖尿病已经成为大众视野中的常见病。同时,也成为继心血管疾病和肿瘤疾病之后,第三大威胁人们健康和生命的非传染性疾病。
一组数据显示,中国成人的糖尿病患病率为5.5%,在35~74岁的成年人中,男性的患病率为5.2%(约万);女性的患病率为5.8%(约万)。目前,中国已成为仅次于印度的世界第二大糖尿病多发国家。
而我国绝大部分患者患有“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的症状与代谢紊乱有关的表现,尤其是“三多一少”的症状表现,常不十分明显或仅有部分呈现;另外表现特点是各种急性、慢性并发症的表现。由于生活方式的不同,城乡患病率差别很大,城市人口2型糖尿病患病率平均为4.8%,但并发症控制率不足20%,已确诊的因糖尿病导致的高血压患者有万、脑卒中患者万、冠心病患者万、尿毒症患者50万。
万佳医院郑重提醒大家,血糖控制不达标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而糖化血红蛋白是衡量血糖控制水平的重要指标。
什么是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是人体血液中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与血糖结合的产物。糖化血红蛋白越高表示血糖与血红蛋白结合越多,糖尿病病情也越重。糖化血红蛋白的英文代号为HbA1c。
糖化血红蛋白和血糖有何差别?
血糖是从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分解而来的血液中的单糖,通常仅指葡萄糖。血糖测试结果反映的是即刻的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测试通常可以反映患者近8~12周的血糖控制情况。
糖化血红蛋白对糖尿病监测的意义何在?
随着人们对糖尿病知识的逐步了解,多数人已意识到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监测的重要性,并常常把二者的测定值作为控制血糖的标准。其实不然,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是诊断糖尿病的标准,而衡量糖尿病控制水平的标准是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的特点决定了它在糖尿病监测中有很大的意义:
(1)与血糖值相平行。
血糖越高,糖化血红蛋白就越高,所以能反映血糖控制水平。
(2)生成缓慢。
由于血糖是不断波动的,每次抽血只能反映当时的血糖水平,而糖化血红蛋白则是逐渐生成的,短暂的血糖波动不会引起糖化血红蛋白的波动。因而,吃饭并不影响其测定,患者可以在餐后进行检测。
(3)一旦生成就不易分解。
糖化血红蛋白相当稳定,不易分解,所以它虽然不能反映短期内的血糖波动,却能很好地反映较长时间的血糖控制程度,糖化血红蛋白能反映采血前2个月之内的平均血糖水平。
(4)较少受血红蛋白水平的影响。
糖化血红蛋白是指其在总血红蛋白中的比例,所以不受血红蛋白水平的影响。
在此,万佳医院提醒您,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是反映某一具体时间的血糖水平,容易受到进食和糖代谢等相关因素的影响。糖化血红蛋白可以稳定可靠地反映出检测前天内的平均血糖水平,且受抽血时间,是否空腹,是否使用胰岛素等因素干扰不大。因此,国际糖尿病联盟推出了新版的亚太糖尿病防治指南,明确规定糖化血红蛋白是国际公认的糖尿病监控“金标准”。
测定糖化血红蛋白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1.如果糖尿病患者经常监测血糖都显示控制较好,而糖化血红蛋白偏高,则需考虑是否平时监测血糖不够全面(如只测空腹血糖而忽略了餐后血糖),或者可能血糖仪测出的数值不够准确(如机器老化,试纸受潮、过期等)。
2.如果某位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较大,经常发生低血糖,继而又发生高血糖,由于糖化血红蛋白是反应血糖的平均值,所以其糖化血红蛋白完全有可能维持在正常范围。在这种情况下,它的数值就不能反映真正的血糖变化了。同时,糖化血红蛋白还受红细胞的影响,在合并影响红细胞质和量的疾病(如肾脏疾病、溶血性贫血等)时,所测得的糖化血红蛋白也不能反映真正的血糖水平。
3.在临床治疗中,如能同时测定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可以更好地全面判断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当空腹血糖超过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对应的预测值时,则显示近期血糖控制不好,可能与采血时紧张、劳累、晚餐进食过多、治疗不当、急性并发症等有关,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4.普及糖尿病知识,更新治疗理念,监测并保持糖化血红蛋白达标,更早、更合理地使用胰岛素等药物治疗,对于控制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尤为重要。
万佳医院建议对2型糖尿病患者采取积极治疗方法,即尽早药物治疗、尽早联合治疗。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未达到目标或治疗方案调整后,应每3个月检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血糖控制达到目标后也应每年至少检查2次糖化血红蛋白。
未雨绸缪,万佳糖尿病体检套餐是您放心首选
糖尿病对人类身体健康危害不可小觑,患者病发年龄也日趋年轻,为此,万佳医院特别推出糖尿病体检套餐,针对血糖、尿糖、胰岛素以及肾脏进行深度检查,帮助患者及早发现潜在危害、及早接受正规治疗。
白癜风的危害北京白癜风最好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