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神经疾病患者肠内营养能量预测目标值与

2017-2-6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宿英英,曾小雁,姜梦迪,刘刚,高岱佺

医院神经内科ICU

  目的:比较重症神经疾病患者肠内营养(EN)能量预测目标值与实际供给值,以指导EN不足肠外营养(PN)补充的策略。

  方法:对年11月至年2月顺序收入神经内科ICU(NCU)的急性重症神经疾病患者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全部患者首选EN。入院时,按经验估算法(25kcal/kg/d)计算能量预测目标值,按EN3d后平均每天实际能量供给值是否达到预测目标值,分为能量达标组和能量未达标组。观察患者基线特征、能量供给、胃肠功能状态和营养状态。

  结果:入组患者例,EN3d后平均每天能量达标组76例,未达标组24例。经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仅性别是能量未达标的独立影响因素。能量达标组与能量未达标组比较,病后3个月病死率、结局不良率(mRS>4分)、NCU内新发肺炎、N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出NCU时营养状况均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NCU大多数患者实际肠内喂养值接近预测值,经TEN可以满足能量需求。少数患者实际肠内喂养值低于预测值,性别是未达标的独立影响因素。

  重症神经疾病患者最初营养途径大多选择肠内营养(EN),但在EN过程中可能出现胃肠功能障碍(66%),如呕吐、腹胀、腹泻、胃液潴留和消化道出血等,虽然我们在EN支持操作规范的指导下,可以做到营养液的输注量由少到多、输注速度由慢到快、并根据胃肠耐受情况调整营养液输注等,但仍不能保证所有患者能量预测目标的实现。有文献报道,能量不足可能导致并发症增加,住院时间延长,病死率增加和生存质量下降等。我们很想了解未能达到能量预测目标值的神经重症患者究竟有多少,影响预测目标值实现的因素又有哪些,以及能量不足对结局的影响。为此,我们前瞻性设计了EN能量预测目标值与实际供给值比较的研究方案,旨在指导EN不足时PN补充策略的制订。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年11月至年2月顺序收入神经重症监护病房(NCU)急性(患病7d内)重症神经疾病行EN的患者。入组标准:患者的年龄≥18岁;患者入院时经口摄入困难,意识障碍,即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12分,或吞咽障碍,即洼田饮水试验评分≥3分;患者入院时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估(APACHEII)≥10分,营养风险筛查(NRS)评分≥3分。剔除标准:患者生命体征不平稳,如呼吸功能障碍(PO2<60mmHg和/或PCO2>60mmHg)、心血管功能障碍(BP<90/60mmHg)、肝肾功能障碍(TBIL>μmol/L,Cr>μmol/L)、脂代谢障碍(甘油三酯>4~5mmol/L)、酸中毒(血清乳酸>3~4mmol/L、pH值<7.2);胃肠道疾病,如缺血性肠病、肠穿孔、急性胃肠道大出血和肠梗阻等的患者;患者入院前mRS≥3分;慢性疾病预期寿命<6个月者;营养支持时间<3d者。

  1.2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研究方案通过了首都医科大学伦理委员会审查,所有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并自愿加入研究。

  1.2.1 分组:全部患者首选EN支持。入院时按经验估算法(25kcal/kg/d),糖脂比为5∶5,热氮比为∶1计算能量预测目标值,超重或肥胖患者按理想体重计算,其他患者按实测体重计算。每天记录实际能量供给值。按开始EN3d后的平均每天实际能量供给值是否达到能量预测目标值,分为能量达标组和能量未达标组。

  1.2.2 EN支持方案:①喂养开始时间。患者在患病7d内尽早开始EN支持。②喂养配方。标准配方(纽迪希亚制药有限公司提供的能全力)和疾病专用配方(华瑞制药有限公司提供的糖尿病专用配方瑞代、高蛋白比配方瑞高、高脂肪比配方瑞能)。③喂养管道。首选鼻胃管,每4h抽吸胃残留液1次,一旦>ml并超过24h,加用胃肠动力药或改为鼻肠管喂养。④喂养方式。应用营养输注泵,遵循容量由少到多、速度由慢到快、2~5d达到预测目标值原则。⑤喂养过程监测,包括生命体征、消化道症状和营养指标。⑥喂养终止标准。洼田饮水试验评分≤2分。

  1.3 观察指标

  1.3.1 患者基本资料:包括患者入组时的年龄、性别、疾病分类、吞咽功能评估(洼田饮水试验)、疾病严重程度评估(GCS、APACHEII)、机械通气、营养代谢状况(NRS、实测体重、BMI、糖尿病史、高脂血症史、高血糖、胆固醇、甘油三酯、血清前清蛋白、清蛋白、血红蛋白、血钠、血钾、Cr、BUN),共7个方面20项指标。

  1.3.2 能量供给指标:包括能量供给的时间、配方、管道、能量预测值和实际能量输注值等,共5项指标。

  1.3.3 胃肠功能监测指标:包括消化道症状监测,如呕吐、腹胀、腹泻、呕血或便血(胃液或粪便潜血试验确定),喂养开始后每天记录一次;胃动力监测(胃残留液量测定),喂养开始后每4小时记录一次;肠道菌群监测(球杆菌比),喂养开始后出现腹泻时记录,共3个方面6项指标。

  1.3.4 营养状态监测指标:包括实测体重和体重指数(BMI),入院时和入院后每周1次。入院时检测1次血糖,入院后血糖增高患者每天至少测1次;入院时检测1次血脂(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血清蛋白(清蛋白、前清蛋白)、血清肌酐(Cr)和尿素氮(BUN)、血钠、血钾入院时1次,入院后每周至少测1次。多次监测的生理生化指标,记录最差一次,共9项指标。

  1.4 结局评估:主要结局指标包括病后3个月的病死率、不良结局率(mRS>4分)、NCU内新发肺炎、入住NCU时间、总住院时间,共5项指标。营养代谢指标包括出NCU时低胆固醇、低血清前清蛋白、低血清清蛋白、低血红蛋白、低Cr、低BUN、低血钾、低血钠等,共8项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两样本率比较的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逻辑回归直接进入法。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资料:纳入符合入组标准患者例,颅脑疾病包括脑梗死59例,脑出血9例,脑炎或脑膜脑炎18例,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5例,颅内肿瘤2例,症状性癫痫2例;周围神经疾病中吉兰巴雷综合征5例。意识障碍患者纳入洼田饮水试验评分≥3分,其中男性、中青年、颅脑疾病、GCS≤8分、APACHEII≥15分、机械通气、超重/肥胖、洼田饮水试验评分≥3分、NRS≥3分、高血糖患者占多数(>50%),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

  2.2 EN分析:在例患者中,应用标准配方和疾病专用配方各占半数(55%比45%),经鼻胃管喂养占绝大多数(92%),平均喂养16d。在喂养过程中,出现胃肠道症状者占71%,其中以胃残留液增多(53%)和腹泻(45%)最常见。喂养3d后,平均每天能量达标(完全达到预测目标值)者76例,未达标者24例。两组患者能量实际供给值与预测目标值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未达标组能量实际供给值明显低于预测目标值,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见图1。未达标组虽能量供给不足,但平均仍能达到预测目标值的88.7%(55.4%~99.7%),见图2。

图1 能量预测目标值与实际供给值比较

与预测目标值比,*P<0.01

图2 两组患者比例和平均能量达标率的比较

  2.3 影响能量达标因素分析:①一般因素。与能量达标组比,能量未达标组男性患者多,大体重(≥75kg)患者多,平均体重高,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见表1。②EN因素。两组患者患病至EN开始时间、能量供给配方、能量供给管道、能量供给时间、胃肠道症状、胃残留液和粪便球杆菌比等各项指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③多因素。年龄、性别、大体重、BMI、GCS、APACHEII、机械通气共7项指标纳入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结果仅性别(P=0.,95%CI:0.~0.)是能量未达标的独立影响因素。

  2.4 结局:能量未达标组患者3个月病死率、严重神经功能残疾(mRS>4分)率和新发肺炎3项指标略高于能量达标组,但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能量未达标组转出ICU时,低清蛋白、低前清蛋白、低血红蛋白、低血钠、低血钾、低胆固醇6项指标高于能量达标组,但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论

  年,一项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20个国家,个ICU,例患者,神经重症患者占12.2%)显示,实际能量供给值平均仅能达到预测目标值的59%。另一些研究显示,EN患者实际能量供给值平均约为预测目标值的51%。本研究的NCU患者全部为神经系统危重症患者,结果76%的患者EN实际能量供给值达到预测目标值(%);另外,24%的患者实际能量供给值平均也能达到预测目标值的88.67%。显然,我们的研究结果好于其他文献报道。这是因为NCU医护人员对EN理念的更新,对《神经疾病营养支持操作规范》的高执行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对实际能量值未达标的小部分重症神经疾病患者,我们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性别和大体重是未达标的影响因素,其中性别是未达标的独立影响因素。

  本研究以满足危重症患者最低能量需求的理念,按经验估算法(25kcal/kg/d)计算能量目标值,结果大体重(≥75kg)患者的能量预测目标值高,预测营养液总量大,特别是未达标组的大体重患者超过半数,且全部为男性患者,而这些患者并未接受足够的营养液输注。因为医师担心大量营养液输注可能导致患者胃肠不耐受,一旦胃残留液增加,昏迷和吞咽障碍患者的胃液反流和误吸/窒息风险增加,尤其在胃肠功能蠕动减弱时。因此,主动减少营养液处方总量,成为医师的选择。这一以减少能量供给换来喂养"平安"的想法或做法是否合理,存在争议。有研究者认为,ICU大体重患者允许喂养不足,因为多数危重症患者代谢率并未显著升高(烧伤患者除外),这些患者体重的增加并非蛋白质,而是脂肪。Ibrahim等对例超重或肥胖(平均BMI29.3)的危重症患者进行了能量供给(25kcal/kg/d)研究,结果能量摄入量更低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更低,梭状芽胞杆菌感染相关性腹泻发生率更低,ICU入住天数更少。他们推测,进入ICU短期内能量供给量减少,可使上消化道对EN更加耐受,并发挥很好的EN作用。本研究采取2~5d达到预测目标值方案,平均EN支持16d,在此期间无一例窒息或误吸发生。虽能量未达标组患者转出ICU时,前清蛋白、清蛋白、血红蛋白、血钠、血钾、胆固醇降低的例数多于能量达标组,但并未影响结局。因此,大体重的神经系统危重症患者,也许以适当减少能量供给换取喂养相对“平安”是一可行的选择。

  EN的胃肠道耐受程度是影响能量达标的主要因素。本研究根据重症神经疾病患者意识障碍、吞咽障碍和胃肠动力障碍高发特点,对EN期间的胃肠道症状进行了详尽监测和记录,结果胃肠道症状发生率为71%,能量未达标组(70.83%)与能量达标组(71.5%)相差不大,且症状并不严重,经过及时地调整,对能量供给影响不大,即达标组实际能量供给值均达到了预测值的%,未达标组平均达到预测值的88.67%。因此,轻度胃肠道症状并不一定影响EN治疗。对这些患者,良好的喂养规范和优质的喂养管理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如营养液输注从少到多,输注速度从慢到快,以及根据患者的胃肠耐受情况调整营养液输注等。当然,以减少能量供给换来喂养"平安"的主观措施也可能发挥了作用。问题是减少总能量的多少可作为允许界限值尚不清楚。有回顾性研究提示,营养不达标的危重症患者病死率增加(实际能量供给值<预测目标值的60%),并发症尤其是感染并发症发生率增加(累加负平衡多于0kcal),如医院内血流感染风险增加(实际能量供给值<预测目标值的25%),机械通气时间延长(实际能量供给值<预测目标值的33%)。而另一项RCT研究显示,EN实际能量供给值是预测目标值的60%以下时,在入住ICU的第4天补充PN可减少院内感染,改善临床结局。本研究虽未达标组患者占24%,但实际能量供给值平均仍能达到预测目标值的88.67%,其中仅1例患者不足60%;与达标组比,未达标组患者转出NCU时低血钠、低血清蛋白和低血清胆固醇发生率略高于达标组,病后3个月病死率、结局不良率(mRS>4分)和NCU新发肺炎率也略高于达标组,但均无显著性差异。因此,重症神经疾病患者EN的实际供给量平均达到或接近预测目标值的80%,是可接受的能量供给界限值,此时,无需补充PN。

  本研究虽样本量达到例,但仍为单中心、小样本研究,重症神经疾病患者能量未达标率以及未达标原因的分析,对本医疗单元开展EN支持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宿英英,高岱佺,马联胜,等.神经疾病肠内营养支持操作规范的依从性与有效性.中华神经科杂志.;45(12):-.

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神经疾病营养支持学组.神经系统疾病肠内营养支持操作规范共识(年版).中华神经科杂志.;44(11):-.

MartindaleRG,McClaveSA,VanekVW,etal.Guidelinesfortheprovisionandassessmentofnutritionsupporttherapyintheadultcriticallyillpatient:SocietyofCriticalCareMedicineandAmericanSocietyforParenteralandEnteralNutrition:ExecutiveSummary.CritCareMed.;37(5):-.

SingerP,BergerMM,VandenBergheG,etal.ESPENGuidelinesonParenteralNutrition:intensivecare.ClinNutr.;28(4):-.

BarkerLA,GoutBS,CroweTC,etal.Hospitalmalnutrition:prevalence,identificationandimpactonpatientsandthehealthcaresystem.IntJEnvironResPublicHealth.;8(2):-.

SuLL,KianCBO,YiongHC,etal.Malnutritionanditsimpactoncostofhospitalization,lengthofstay,readmissionand3-yearmortality.ClinNutr.;31(3):-.

NormanK,PichardC,LochsH,etal.Prognosticimpactofdisease-relatedmalnutrition.ClinNutr.;27(1):5-15.

SingerP,PichardC,HeideggerCP,etal.Consideringenergydeficitintheintensivecareunit.CurrOpinClinNutrMetabCare.;13(2):-.

CahillNE,DhaliwalR,DayAG,etal.Nutritiontherapyinthecriticalcaresetting:whatis"bestachievable"practice?Aninternationalmulticenterobservationalstudy.CritCareMed.;38(2):-.

McClaveSA,SextonLK,SpainDA,etal.Enteraltubefeedingintheintensivecareunit:actorsimpedingadequatedelivery.CritCareMed.;27(7):-.

DeB,ChapmanM,FraserR,etal.Enteralnutritioninthecriticallyill:aprospectivesurveyinanAustralianintensivecareunit.AnaesthIntensiveCare.;29(6):-.

JeejeebhoyKN.Permissiveunderfeedingofthecriticallyillpatient.NutrClinPract.;19(5):-.

IbrahimEH,MehringerL,PrenticeD,etal.Earlyversuslateenteralfeedingofmechanicallyventilatedpatients:resultsofaclinicaltrial.JPENJParenterEnteralNutr.;26(3):-.

JongRT,WenTC,ChauCS,etal.Inadequateenergydeliveryduringearlycriticalillnesscorrelateswithincreasedriskofmortalityinpatientswhosurviveatleastsevendays:Aretrospectivestudy.ClinNutr.;30(2):-.

VilletS,ChioleroRL,BollmannMD,etal.Negativeimpactofhypocaloricfeedingandenergybalanceonclinicalout







































白殿疯方法大全
北京的权威白癜风专家

转载请注明:
http://www.symhsg.com/xdbyy/126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