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甲风暴30糖化血红蛋白60
2019-1-19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2型糖尿病是常见的以葡萄糖和脂肪代谢紊乱、血浆葡萄糖水平增高的内分泌代谢疾病,以β细胞功能损伤和胰岛素抵抗为特征。
糖尿病需要长程治疗,药物选择不仅注重其降糖水平,心血管安全性也是疗效评价中的重要指标。
病例提供者:医院
病史资料
1、患者,女性,62岁。
2、确诊2型糖尿病4月,初诊时空腹血糖(FPG)7.3mmol/l,餐后2小时血糖(2hPPG)14.6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6.9%。
饮食控制1个月,餐后血糖仍不理想,遂给予“阿卡波糖mgtid”,复查FPG6.9mmol/l,2hPPG9.7mmol/l,自我血糖监测5-10mmol/l。
3、有冠心病史2年,规则服用拜阿司匹林和阿托伐他汀。
体格检查
血压:/76mmHg,身高cm,体重49kg,身体质量指数(BMI)18.6kg/m2。甲状腺无肿大,两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76次/分,律齐,腹平软,无压痛。颜面及双下肢无浮肿,双足背动脉搏动可。
实验室检查
血糖:FPG6.8mmol/l,2hPPG8.6mmol/l,HbA1c:6.0%;
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均正常;
血脂:总胆固醇6.11mmol/l,甘油三酯1.36mmol/l,高密度脂蛋白1.17mmol/l,低密度脂蛋白3.32mmol/l。
Perfect?就诊问题
患者存在消化道不适,表现为腹胀,大便次数增多,体重下降。原体重51kg,BMI:19.5kg/m2,现体重49kg,BMI:18.6kg/m2。
药物调整及随访
1、停用阿卡波糖,改用西格列汀mgqd;
2、1个多月后随访:FPG5.8mmol/l,空腹胰岛素pmol/l(正常参考:20.9-.2pmol/l),C肽0.36nmol/l(正常参考:0.26-1.28nmol/l);2hPPG7.9mmol/l,餐后2小时胰岛素pmol/l,餐后2小时C肽1.82nmol/l;体重无继续下降。
病例小结
1、糖尿病病史短,起病以餐后血糖升高更明显;
2、有冠心病病史,伴有脂代谢紊乱;
3、患者希望有更方便、有效和安全的治疗方案;
4、不影响体重。
指南推荐
1、根据年美国临床内分泌医师协会(AACE)指南,针对就诊时HbA1c<7.5%的患者,推荐单药治疗,可选择二甲双胍、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和α糖苷酶抑制剂,这部分药物有较少的不良事件或可能获益。
2、DPP-4抑制剂是多个国际指南推荐的T2DM治疗药物。
循证医学证据
1、多中心、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研究,发表在Diabetes,ObesityandMetabolism杂志。结果显示:西格列汀在HbA1c、2hPPG和FPG的降幅均优于伏格列波糖,且具有更好的胃肠道耐受性。
2、西格列汀能促进恢复胰岛形态结构,而格列吡嗪无此作用。
参考文献:EurJPharmacol,,:-.
3、荟萃分析显示,西格列汀能改善β细胞功能指标。
参考文献:AmJMedSci,,:-.
心血管安全性
DPP-4抑制剂心血管安全性良好,不增加心血管风险。
参考文献:1.TECOSStudyGroup.NEnglJMed,,:-.2.EXAMINEInvestigators.NEnglJMed,,:-.3.SAVOR-TIMI53SteeringCommitteeandInvestigators.NEnglJMed,,:-.
参考文献:HarshalR.Patil,etal.AmJCardiol,.
用药体会
1、2型糖尿病早期,以PPG升高为主,随着病情进展和血糖控制的恶化,PPG对HbA1c的贡献度降低;
2、改善血糖控制,可能改善疾病进展;
3、DPP-4抑制剂服用方便,不受进食影响,胃肠道反应较小;
4、DPP-4抑制剂心血管安全性良好,适合老年患者。
点评专家
毛红仙主任医师
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副主任,金华市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秘书。毕业于浙江医科大学,硕士学位。医院内分泌科进修1年,擅长内分泌代谢病的诊治,尤其在肥胖症、糖尿病、甲状腺疾病、内分泌性高血压、骨质疏松等方面具有较为丰富的临床经验。
该病例是一例62岁女性,2型糖尿病病史半年,体型消瘦,合并冠心病、高血脂症。该患者初诊时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经1个月饮食控制后血糖仍不理想,予阿卡波糖mgtid治疗,血糖控制达标,但因消化道症状和体重下降就诊。
基于上述特点,该患者治疗方案的制定应选用可以有效降糖、低血糖风险小、心血管安全性良好、不影响体重的药物,兼顾胃肠道副作用少,使用便利等。
D-PP4抑制剂是多个国内外指南推荐的二型糖尿病一线用药选择之一,循证医学证据显示西格列汀能有效降糖,改善改善β细胞功能,心血管安全性良好,消化道副反应少,对体重影响中性,给予该患者西格列汀治疗1个多月后,血糖控制理想,体重稳定,提示治疗方案合理有效。
因此,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在有效降糖的同时要兼顾安全性、副作用,以及依从性等,从而达到理想的血糖控制,保护患者胰岛β细胞,延缓β细胞衰竭,最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