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溶血病检查

2016-11-1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新生儿溶血病检查

 

  要点1:   发病机制   新生儿溶血病(HDN)主要原因为母婴血型不合,孕母体内IgG类血型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胎儿红细胞被母亲的同种抗体包被,这种抗体是针对胎儿红细胞上父源性的抗原。被包被的红细胞在分娩前后加速破坏,发生溶血,造成胎儿发生以溶血为主要损害的一种被动免疫性疾病。   主要表现为:   ①贫血:正常新生儿血红蛋白为~g/L,此时病儿的血红蛋白多低于g/L,甚至低于g/L。   ②高胆红素血症:由于溶血后产生大量胆红素,浓度可达~μmol/L,超过μmol/L可疑存在核黄疸,血清中未结合胆红素增高。患儿皮肤严重黄染。   ③肝脾肿大:由于贫血使器官组织缺氧,导致代偿性肝脾肿大。   ④组织水肿。   ⑤肌张力减低,各器官功能障碍等。   本病的血型抗体以抗A,抗B,抗A、B,抗D等为多见,病情程度从重到轻依次为:抗D抗体、Rh系统其他抗体、AB0血型抗体。   要点2:    新生儿溶血病实验室检查及诊断依据   HDN的诊断除应注意产妇的妊娠史,分娩史、输血史及健在子女的血型和健康状况外,无论对诊断与治疗,实验室诊断都是非常重要的。   1.确诊患婴的依据   (1)红细胞直接抗球蛋白试验阳性:从患儿红细胞上直接查到了被吸附的抗体,证明红细胞已经受累。本试验为直接证据。   (2)从红细胞上释放了具有血型特异性的抗体:①用热释放法检查AB0血型不合婴儿的红细胞是否释放了抗A,抗B,抗A、B抗体或AB0血型系统以外的抗体。②用乙醚释放法检查Rh血型不合的婴儿红细胞是否释放了抗D、抗C或抗E抗体。本试验也为直接证据。   (3)血清中存在与患婴红细胞上抗原相对应的游离抗体。   2.辅助诊断依据   (1)高胆红素血症:出生时脐血胆红素超过85.8μmol/L(50mg/L),24h血清胆红素超过.6μmol/L(60mg/L),且以未结合胆红素为主。   (2)孕母血清内查到与胎儿红细胞不相合的完全抗体。   3.产前试验   如怀疑有HDN可能时,最好在产前开始检查,以期及早诊断及采取适当的预防与治疗措施。(1)血清学检查:首先要对孕妇做AB0血型系统及Rh系统的D抗原检查及不规则抗体筛选,所有筛选出阳性抗体都要区别是IgG或IgM,并应进一步做抗体鉴定分析,以确定是否会引起HDN。因为抗体的存在并不一定都会发生HDN。   (2)羊水分析:有必要时,并且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做子宫穿刺抽取羊水进行分析,检查胎儿血型物质,确定胎儿血型。在nm处测定胆红素含量的吸光度值,吸光度值越高表示宫内溶血越严重。自动化血型分析仪   要点1:   原理   1.凝胶微柱法:在凝胶微柱介质中,红细胞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经低速离心凝集的红细胞悬浮于凝胶中,未和抗体结合的红细胞则沉于凝胶底部。   2.玻璃柱法:微柱中装有细小的玻璃柱,利用离心力将凝集的红细胞阻于微柱的上端,未凝集的红细胞通过微柱间的缝隙到达微柱的底部。   主要用途   AB0血型鉴定、Rh血型鉴定、交叉配血、抗体筛检,抗体鉴别。   检测特点,主要有:   ①操作规范、标准和简便、省时、安全。   ②灵敏度高、准确性好。   ③结果直观稳定、可靠清晰、易于保存。   ④数据可电脑管理。   质量控制   1.标本:应及时检测,否则应贮存于2℃~8℃,并在规定的时间内检测。标本溶血出现假阴性。标本存在纤维蛋白或凝块、蛋白量异常或有自身抗体出现假阳性。   2.试剂:应保存于2℃~25℃,不能冷冻。微柱破裂和产生气泡出现假阳性。   3.操作:器材污染可出现假阳性。加样必须准确,使用3%~5%红细胞悬液。血小板血型系统检查   要点1:   血小板表面有2类抗原:一类是为非特异性抗原或血小板相关抗原,与AB0血型系统和HLA有关,另一类是血小板特异的抗原。人类血小板特异性抗原(HPA)有5个血型系统和10个抗原,为HPA-1(Zw)、HPA-2(Ko系统)、HPA-3、HPA-4、HPA-5。   同种抗体:由输血或妊娠等同种免疫产生,多为IgG型。自身抗体:多在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检出,也多为IgG型。   要点2:   临床意义   1.提高血小板输注疗效:选择与患者血小板和HLA相配的供血者,可提高输注浓缩血小板效果。   2.诊断新生儿同种免疫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3.诊断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液保存液   要点1:血液保存液常用种类配方可分为:ACD(A,枸橼酸;C,枸橼酸三钠;D,葡萄糖)与CPD(C,枸橼酸三钠;P,磷酸盐;D,葡萄糖及枸橼酸)两大类保存液。在CPD中加腺嘌呤即为CPDA-1。   血液保存液主要成分(1)枸橼酸盐:是所有抗凝保存液中的基本抗凝物质。最常用的是枸橼酸三钠,除抗凝作用外,它还能阻止溶血的发生。(2)枸橼酸:避免保存液中的葡萄糖在消毒中焦化。(3)葡萄糖:是红细胞代谢所必需的营养成分,可延长红细胞保存时间,且防止溶血;并减慢细胞中有机磷的消失,防止红细胞储存损伤。(4)腺嘌呤:可促进红细胞ATP合成,延长红细胞的保存期(达35天),并增强红细胞放氧功能。(5)磷酸盐:提高保存液pH,延长红细胞的保存期。ACD液pH较低,对保存红细胞不利,只能保存21天,且放氧能力迅速下降。CPD保存液中加入腺嘌呤与磷酸,从而延长红细胞的生存期。   要点2:血液制品贮存温度和时间

血液制品

贮存温度

贮存时间

全血和红细胞制剂

2~6℃

21天(ACD)

2~6℃

35天(CDPA-1)

洗涤红细胞

2~6℃

24天

浓缩血小板

20~24℃

7天

浓缩粒细胞

20~24℃

24h

新鲜冰冻血浆、冰冻血浆、冷沉淀物

<-30℃

1年

低温冷冻红细胞

<-65℃

10年









































北京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
http://www.symhsg.com/xdbby/902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