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练医考题临床助理医师4

2019-2-9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医考题

每日一练

1、可出现原位溶血的疾病是

A、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B、G-6-PD缺乏症

C、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D、异常血红蛋白病

E、降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2、诊断溶血性贫血最可靠的指标是

A、网织红细胞明显增高

B、尿胆原排泄增加

C、尿含铁血黄素阳性

D、血清结合珠蛋白降低

E、红细胞寿命缩短

3、血管内溶血的主要实验室检查为

A、红细胞及血红蛋白下降

B、粪胆原排泄增高

C、血红蛋白尿及含铁血黄素尿阳性

D、网织红细胞数增高

E、骨髓中幼红细胞增生明显

4、下列哪项结果不符合溶血性贫血

A、尿中胆红素阴性而尿胆原增多

B、红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数明显增高

C、红细胞形态可正常,而寿命缩短

D、骨髓内幼红细胞明显减少

E、血中胆红素、黄疸指数增高而肝功能正常

5、诊断温抗体型溶血性贫血最重要的实验室检查是

A、Ham试验

B、Coombs试验

C、红细胞渗透性脆性试验

D、免疫球蛋白测定

E、血红蛋白电泳

6、下列溶血性贫血的检查哪组是错误的

A、抗人球蛋白试验-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B、酸化血清溶血试验-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C、红细胞渗透脆性增高-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D、外周血中出现大量靶形红细胞-海洋性贫血

E、血红蛋白电泳-蚕豆病

7、关于溶血性贫血下列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血清间接胆红素升高

B、血清结合珠蛋白升高

C、血涂片中出现幼红细胞

D、网织红细胞数升高

E、红细胞寿命缩短

8、周围血反应骨髓幼红细胞增生程度准确的指标是

A、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

B、网织红细胞百分数

C、网织红细胞绝对数

D、出现有核红细胞

E、出现染色质小体

9、贫血伴轻度黄疸最可能的诊断是

A、再生障碍性贫血

B、脾功能亢进

C、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D、溶血性贫血

E、急性白血病

10、原位溶血时红细胞破坏的部位最主要是在

A、肝脏

B、脾脏

C、血

D、骨髓

E、以上都不是

1C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是一组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骨髓出现病态造血,主要表现为外周血中血细胞减少,而骨髓细胞增生增多,成熟和幼稚细胞均有形态异常。

2E

溶血是指红细胞遭破坏寿命缩短的过程。

3C

提示血管内溶血的检查

1.游离血红蛋白:正常血浆中仅有微量的游离血红蛋白,约10~40mg/L。血管内溶血时可以增加。

2.血清结合珠蛋白正常为0.5~1.5g/L,血管内溶血时血清结合珠蛋白降低。

3.血红蛋白尿:血红蛋白尿时尿常规示隐血阳性,尿蛋白阳性,红细胞阴性。

4.含铁血黄素尿指尿常规镜检时发现脱落上皮细胞内有含铁血黄素。主要见于慢性血管内溶血。

4D

1、血常规:红细胞计数下降,一般呈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2、血清间接胆红素增多。3、红细胞生存时间缩短。4、骨髓象。(1)增生明显活跃。(2)粒红比值明显减低或倒置。(3)红细胞系显著增生,幼红细胞百分比常O.50,以中幼红细胞为主,其他阶段的幼红细胞亦相应增多,易见核分裂象。成熟红细胞中易见大红细胞、嗜多色性红细胞及Howell-Jolly小体。(4)粒细胞系相对减少,各阶段比例及细胞形态大致正常。(5)巨核细胞系一般正常。5、特殊试验:红细胞形态观察;红细胞脆性试验;抗人球蛋白试验;酸化血清溶血试验;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自溶血试验;异丙醇试验及(或)热变性试验;血红蛋白电泳和抗碱血红蛋白试验。

5B

Coombs试验即抗人球蛋白试验,是检测血液中温反应性抗体的一种方法,也是诊断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重要指标。温抗体中50%以上由IgG介导,其次为IgM,IgA和C3d等,因此本试验应分选各种单克隆抗体同时测定。Coombs试验分为直接试验(直接反应)和间接试验(间接反应):直接试验的目的是检查红细胞表面的不完全抗体;间接试验的目的是检查血清中存在游离的不完全抗体。

6E

该病呈伴性不全显性遗传,G-6-PD基因在X染色体上,病人大多为男性,男女之比约为7∶1,在生吃蚕豆后数小时至数日(1~3天)内突然发热、头晕、烦躁、恶心,尿呈酱油样或葡萄酒色,一般发作2~6天后能自行恢复,但重者若不及时抢救,会因循环衰竭危及生命。可通过病史和高铁血红蛋白还原试验(还原率大于75%),特别是荧光点试验诊断。

7B

本测定主要用于反映是否发生溶血。

血清结合珠蛋白增多,见于创伤、肿瘤、系统性红斑狼疮、使用类固醇时、胆道梗阻、妊娠、口服避孕药等。

血清结合珠蛋白减少,见于各种溶血、肝细胞病变、巨幼细胞贫血和组织中出现出血。

8C

网织红细胞绝对数24~84X/L。

9D

慢性溶血性贫血的临床表现为贫血、黄疸、脾大。

10D

溶血性贫血是由于红细胞的破坏过速、过多,超过造血补偿能力时所发生的一种贫血。根据溶血发生主要场所的不同,可相对地分为:1.血管内溶血;2.血管外溶血。血管外溶血即由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主要是脾脏破坏红细胞。如果幼红细胞,直接在骨髓内破坏,称为原位溶血或无效性红细胞生成,这也是一种血管外溶血,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赞赏

长按







































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咨询
白脉软膏对外伤白癜风治疗效果如何

转载请注明:
http://www.symhsg.com/xdbby/169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