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糖药,吃对时间最有效
2018-9-24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摘自《中南药学·用药与健康》
降糖药有哪些?
糖尿病是一种因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或者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的以糖代谢紊乱为主的慢性综合性疾病,其中2型糖尿病的发生是外周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缺陷共同作用的结果。当糖尿病患者经过饮食和运动治疗以及糖尿病保健教育后,血糖的控制仍不能达到治疗目标时,就需要采用药物降糖了。
如今,常见的降糖化学药主要分为口服降糖药物和注射降糖药物两种。降糖中药分类则比较复杂,最简单的是按照药物组成分为单方制剂和复方制剂。由于传统中药方剂的抓取、存放、煎煮比较麻烦,中药成药(中成药)的使用比传统煎煮方剂的使用更为普遍。
在降糖化学药中,磺脲类降糖药是目前2型糖尿病的一线用药,自上世纪50年代起就开始在临床广泛应用了。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其种类也在不断更新。它主要通过刺激胰岛素分泌而发挥作用。
磺脲类降糖药的常用药有5种。
1、格列苯脲:是磺脲类药物中降糖作用最强的一种,特点是药效时间长,容易在体内积聚,因此引起低血糖的几率较高,老年人尤应慎用;
2、格列齐特:优点是除了能够促进胰岛素的分泌、降低血糖外,还能降低血液中血小板的黏滞性以改善微循环,对增加周围组织的血液供给起到辅助作用;
3、格列喹酮:降糖作用弱于格列苯脲,属中效磺脲类药物,对肾脏功能影响较轻,适合于糖尿病伴有轻度肾脏损害、需要口服药物治疗者;
4、格列美脲:是长效的磺脲类降糖药,作用时间长,要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视病情使用;
5、格列比嗪:属短效磺脲类降糖药,引发低血糖的可能相对较小。
双胍类药物是降糖药家族的元老之一,主要品种为二甲双胍。年,国际糖尿病联盟颁布的《2型糖尿病治疗指南》推荐二甲双胍作为2型糖尿病治疗的一线药物。它不会诱发低血糖,同时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如调脂、抗小血板凝集等。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能阻止肠道对多糖的吸收和利用,可明显降低餐后血糖。目前已上市并在临床上应用的主要有: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等。
噻唑烷二酮类是胰岛素增敏剂,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而降糖。包括罗格列酮、吡格列酮等。
什么时段服药最科学?
降糖药物服用的时间点主要有清晨空腹服用、饭前30分钟服用、吃饭时服用及饭后服用等。以上不同类型的降糖药也应分为这几个时间段服用。
空腹服:胰岛素增敏剂类口服降糖药,如罗格列酮、吡格列酮等,要清晨空腹服用。由于此类降糖药作用时间较长,一次服药,降糖作用可以维持24小时,因此,每日仅需服药一次,建议患者每天早餐前服药,效果最好。
饭前30分钟服:磺脲类降糖药在饭前30分钟服用。在治疗初期,它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而降低血糖,当食物中的糖被分解吸收时,这类降糖药正好发挥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人简单地把“饭前”理解成“吃正餐以前”,零食、水果等都不算。其实,但凡肚子里有了食物,就算是“饭后”了。
吃饭时服: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等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要在饭时服,即与第一口饭同时“嚼服”。此类药物可延迟小肠内葡萄糖的吸收,使饭后血糖水平下降。该药与吃第一口饭同时嚼服效果最好,如在饭后或饭前过早服用,效果就要大打折扣。
饭后服:二甲双胍要在饭后服。它主要通过增强肌肉、脂肪等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而起到降低血糖作用。由于该药对胃肠道有些刺激,故宜在饭后服。
总而言之,服用降糖药物均应遵从医嘱,从小剂量开始;注意药物配伍,如磺脲类与双胍类同时使用可增强降血糖作用;注意自身肝、肾功能;若口服降糖药足够剂量治疗一段时间后,血糖始终很高,疗效不明显,可遵医嘱改用胰岛素治疗。
忘记服药了怎么办?
糖尿病患者天天吃药,日子久了,谁都难免有那么一次两次忘记吃口服药了。事后想起来,是应该马上补上呢,还是就算了呢?专家表示,这取决于忘记服的是哪一种药和什么时候才想起来的。一般来说,忘记服药可能会引起血糖波动,所以最好是想起来就补上,晚吃总比不吃好,特别是耽误的时间不太长,及时补上不会产生什么不好的影响。
但值得注意的是,磺脲类药物是刺激胰岛素分泌的,如果接近于下顿饭才想来,这时肚子已空,如果补服或者和下顿饭前的药物一起吃,有可能由于作用太强而引起低血糖症,这时就不一定要补服了。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是要求与第一口饭同时“嚼服”的,餐后吃效果较差,所以,如果餐后才想起来,就不用补服了。当然,最好努力减少忘记服药的情况发生。
耐心观察药物降糖效果
患者如果使用口服药降糖,要观察这个治疗方案的最终效果,一般需要2~3周的时间。这是因为,多种口服降糖药都需要从小剂量开始,逐渐调整到最合适的剂量。例如,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二甲双胍等从小剂量开始吃,可以预防消化道副作用。一般1周调整一次剂量,如果2~3周降糖效果还不理想,就要换药或加药了。
患者每3个月要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该指标能反映患者3个月来的平均血糖水平。根据《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如果口服降糖药吃了3个月,糖化血红蛋白仍高于6.5%,就说明治疗方案效果差,要及时换用或加用胰岛素。
糖友常见服药误区
在临床上,很多糖尿病患者虽坚持服用降糖药,但血糖控制并不理想,原因何在?下面是糖友服药的8个常见误区,一定要多加注意:
第一,不控制饮食。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其目的是减轻胰岛β细胞的负担,以帮助其恢复功能。不控制饮食而想用多服降糖药来抵消,好比“鞭打病马”,是错误并且危险的。
第二,根据自觉症状服药。血糖非常高,才会出现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减轻等典型糖尿病症状。不少患者因无明显不适,随意调节降糖药用量,导致血糖控制不力。
第三,不定期复诊。有的患者不监测血糖、血脂和血压,不注意观察影响自己血糖、尿糖变化的因素,不总结自己的服药规律,而是人云亦云,跟风吃药。这是我国糖尿病患者较一些发达国家的患者病情严重、并发症多的主要原因。
第四,该用胰岛素的时候不接受胰岛素治疗。
第五,对口服降糖药的特点不了解。如一些磺脲类降糖药的药效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强,因此不能急于换药。并且,每种降糖药都有最大有效剂量。未用到最大有效剂量,不要早下结论。
第六,觉得价格高的药就是好药。不存在哪种药更好的问题,科学的说法是哪一种降糖药更适合。对甲有效的药物不一定对乙也有效,甚至可能有害。
第七,一味追求能“去根”的糖尿病特效药。有的患者甚至在血糖已获得良好控制的情况下,停止现阶段有效治疗,而去寻找“灵丹妙药”。殊不知,包括饮食、运动和药物的糖尿病综合疗法是人们与糖尿病长期斗争的智慧结晶,是经过严格证明、确实有效的方法。
第八,盲目担心药物的副作用。有人认为,服药时间一长,就会损伤肝肾功能。实际上,降糖药剂量只要在药典规定的范围内,都是安全的。副作用仅见于个别患者,且副作用在停药后即消失,不会带来严重的影响。其实,高血糖未得到控制与服用药物可能出现的副作用相比,前者的后果要严重得多。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