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二抗贫血药铁剂必备考点归纳
2018-6-22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贫血指单位容积的血液中,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或红细胞比积低于正常值。
(1)缺铁性贫血是体内铁元素缺乏,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但红细胞不低。为常见的贫血类型,多见于老年、青壮年女性及儿童。
(2)巨幼细胞性贫血是体内缺乏叶酸和维生素B12等造血因子,使幼稚红细胞在发育中的脱氧核糖核酸(DNA)合成出现障碍,形成畸形的巨幼红细胞,并伴有神经症状(神经炎、神经萎缩)。
(3)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骨髓造血功能低下所致,不在本节阐述。抗贫血药可促使血红蛋白合成,并补充造血因子,保障幼稚红细胞正常发育。
抗贫血药的分类类别代表药物抗缺铁性贫血药物硫酸亚铁、右旋糖酐铁、枸橼酸铁铵抗巨幼细胞性贫血药物叶酸、维生素B12促红细胞生成药物重组人促红素第一亚类铁剂
铁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元素,是构成血红蛋白、肌红蛋白及多种酶的重要成分。一般情况下,人体不会缺铁,只有育龄妇女、生长发育时期儿童、胃及十二指肠疾病患者,铁的需要量增加而铁供应不足,才会出现铁缺乏或缺铁性贫血,需要铁剂治疗。
一、代表药物
铁剂代表药物为硫酸亚铁、右旋糖酐铁、枸橼酸铁铵。
二、药理作用与临床评价
1.作用特点:
①以亚铁离子形式,在十二指肠及空肠近端被吸收。机体内铁含量正常者,铁剂口服后5%~10%自肠黏膜吸收。随着人体内铁贮存量的缺乏,其吸收量可成比例增加。一般缺铁患者,摄入铁剂后20%~30%可被吸收;
②铁吸收后与转铁蛋白结合后进入血液循环,作为机体生成红细胞的原料,也可以铁蛋白或含铁血黄素形式贮存在肝脏、脾脏、骨髓及其他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2.典型不良反应:
①铁剂有收敛性,十分常见恶心、胃部或腹痛、腹泻、便秘、食欲减退,多与剂量及品种有关;
②铁剂可减少肠蠕动,引起便秘,并排黑便;偶见消化不良;
③口服糖浆铁剂后易使牙齿变黑,服用铁剂缓释剂型可明显减轻胃肠道反应。肌内注射铁剂反应较多,右旋糖酐铁注射后,除注射部位局部疼痛或色素沉着、皮肤瘙痒外,罕见过敏性休克,其中全身反应轻者有面部潮红、头痛、头晕;重者有肌肉及关节酸痛、眩晕、寒战及发热;更严重者有呼吸困难、气促、胸前压迫感、心动过速、低血压、心脏停搏、大量出汗以至过敏性休克,幼儿常可致死亡。
3.禁忌证:
①对铁剂过敏者
②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尤其是伴有未经治疗的尿路感染者
③铁负荷过高、血色病或含铁血黄素沉着症患者
④非缺铁性贫血(如地中海贫血)患者
4.药物相互作用:
①口服铁剂与抗酸药如碳酸氢钠、磷酸盐类及含鞣酸的药物或饮料同用,易产生沉淀而影响吸收;
②西咪替丁、去铁胺、胰酶、胰脂肪酶等药品,可影响铁剂的吸收;铁剂可影响四环素类、氟喹诺酮类、青霉胺及锌剂的吸收;
③维生素C与铁剂同服,铁剂吸收增加,但也容易导致胃肠道反应。
三、用药监护
1.尽量选择二价铁
口服铁剂宜选用二价铁,二价铁的溶解度大,易于被人体吸收。
(1)对胃酸缺乏者,宜与稀盐酸并用,有利于铁剂的解离。
(2)维生素C作为还原剂可促进铁转变为二价铁,或与铁形成络合物,从而促进吸收,口服铁剂应同时并用维生素C。
2.注意预防铁负荷过重
误服铁剂或一次摄入量过大或使用铁制品来煎煮酸性食物,会腐蚀胃黏膜和使血循环中游离铁过量,出现细胞缺氧、酸中毒、休克和心功能不全,应及时清洗胃肠和对症治疗。铁负荷过多往往发生于长期多次输血者,如重症地中海贫血患者,临床用去铁胺治疗。
铁剂用药过量发生的急性中毒多见于儿童。患者出现急性中毒征象时,应即使用去铁胺救治。
3.选择适宜的病期、疗程和监测
(1)妊娠期妇女补充铁剂以在妊娠中、后期最为适当,此时铁摄入量减少而需要量增加。
(2)补充铁剂在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后,仍需继续服用3~6个月,以补充缺失的贮存铁量。
(3)注射型铁剂适用于以下情况:①铁剂服后胃肠道反应严重而不能耐受者;②口服铁剂而不能奏效者,③需要迅速纠正缺铁,如妊娠后期严重贫血者;④严重消化道疾患,口服铁剂可能加重原发疾病患者;⑤不易控制的慢性出血,失铁量超过肠道所能吸收的铁量。
(4)用药期间需定期做下列检查,以观察治疗效果:①血红蛋白测定;②网织红细胞计数;③血清铁蛋白及血清铁测定。
四、主要药品
硫酸亚铁
[基][典][医保(甲)]
各种原因(如慢性失血、营养不良、妊娠、儿童发育期等)引起的缺铁性贫血。
(1)宜在餐后或餐时服用。
(2)应用铁剂治疗期间,大便颜色发黑,大便潜血试验阳性,应注意与上消化道出血相鉴别。
(3)治疗剂量不得长期使用。
(4)不应与浓茶同服。
(5)乙醇中毒、肝炎、急性感染、胰腺炎、消化性溃疡、肠道炎症患者慎用。
(6)老年患者可适当增加剂量。
(7)铁剂缓释片应整片吞服。
(8)颗粒剂不宜用热开水冲服,以免影响吸收,服用时应用吸管,服后漱口,以防牙齿变黑,包装开封后,应于2日内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