雌激素是一把双刃剑,既能治病也能致病,女

2017-8-16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便秘就喝蜂蜜,牛奶当饭吃......21岁的浙江温州姑娘小小(化名)不幸患上卵巢癌晚期,确诊半年后去世。医生认为,小小发病跟她摄入过多的雌激素有很大关系。

女子患癌疑因喝太多牛奶蜂蜜

去年,21岁温州姑娘小小(化名)考进了温州一家幼儿园。入职体检时,小小不幸被确诊为卵巢癌,且已经出现大量腹水,属于晚期。确诊半年后,小小便去世了。

温医大附一院放化疗科主任、主任医师谢聪颖从小小家人那里了解到,小小一直很爱美,从小把牛奶当饭吃,几乎不吃蔬菜和肉,为了美容,偶尔便秘就喝很多蜂蜜。

谢聪颖认为,小小发病跟她摄入过多的雌激素有很大关系。“尤其是蜂蜜里含有大量植物激素。”谢聪颖说,平时牛奶摄入量也不要太多,“一天不超过毫升。”

如何预防癌症?

先不要谈“癌”色变,其实,40%以上的癌症其实都是可以预防的!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报告称,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能够有效避免:70%的子宫癌、69%的食管癌、63%的口腔癌、47%的胃癌、45%的结直肠癌、39%的胰腺癌、38%的乳腺癌、36%的肺癌,24%的肾癌、21%的胆囊癌、15%的肝癌、11%的前列腺癌。

养成6个习惯,癌症绕着你走

防癌是个大工程,但也不必畏难,只要养成好习惯,癌症就会绕着你走。

1哼着小曲做家务

规律的体力活动可以提高身体机能,增强免疫功能,提高机体抗癌能力。

拖地、扫地、擦地板等都可以调动全身参与运动,从而燃烧脂肪,控制体重,降低患癌风险。

家务劳动要遵循适量劳动和以身心愉悦为目的,不要过量,也不要让家务活成为负担,只有保持好的心态去做家务,才能更好地达到防癌效果。

2水果蔬菜当零食

少吃薯片、火腿肠等高油高脂食物,可以选择蔬菜、水果等食物增加纤维素的摄入,这样既可以增强饱腹感,也可以减少热量的摄入。

国内外多项研究均证实,纤维素的摄入是预防消化系统癌症的有效手段,每天吃一点,不要太多,如半个胡萝卜、一个苹果等都是很好的零食选择。

此外,还可以适当吃点粗粮,其饱腹感强,也能一定量地减少其他食物的摄入,减少过多热量的堆积,进而将体重维持在合理范围内。

3一周吃三顿素

红肉摄入太多也会增加罹患肠癌的风险,因此每周找出一天或者三顿饭的时间不要吃肉,是很好的控制体重的方式。

在这三餐中,可以多摄入蔬菜,也可以多吃点豆制品,以保证蛋白质的摄入。

需要注意的是,很多人认为一天不吃肉,就做到了健康饮食,其实是不对的,如果其他6天都是大鱼大肉、胡吃海喝,禁肉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因此,其他几天,肉食的摄入量也应控制在每人每天50~75克红肉和50~克白肉之间。

4利用一切机会站起来

运动对健康的好处不必多说,但能坚持每天运动的人却不多。

英国研究显示,只要每天能够坚持半小时中等强度的运动,如快走、慢跑等,都能有效降低癌症的发病率,甚至站着也有防癌的功效,所以建议在打电话或者看电视的时候站起来,不仅能防止久坐带来的肥胖,还能活动身体,调节机体免疫力。

此外,晚饭后要多出去走走,不要吃完饭就坐下来看电视,这样不仅达不到休息放松的效果,还会给身体增加肥胖负担。特别是一些长期久坐的白领,更需要用散步等运动来调节一天工作的疲劳。

5告别加工食品

国外有研究显示,亚硝酸盐是导致食道癌、肠癌、肝癌、胃癌等十多种癌症的罪魁祸首之一。因此,建议人们减少加工食品的摄入。

另外,平时吃饭时少吃点盐,口味淡一些也有益于健康,毕竟高盐饮食会导致高血压的产生。如果想提升菜的口感,可以多放一些其他佐料,如辣椒、大蒜、姜等。

6减顿酒,少支烟

戒烟限酒有益健康,能减少患癌概率。吸烟可导致约85%的肺癌死亡,80%的喉、咽、口腔和唇癌死亡,75%的食道癌死亡,45%的膀胱癌死亡,30%的宫颈癌和胰腺癌死亡,以及20%的胃癌死亡。吸烟者的癌症死亡率比非吸烟者高2倍,重度吸烟者则高4倍。

中美多项研究发现,酗酒是导致肝癌、胃癌、口腔癌和食道癌的重要因素之一,美国华盛顿地区的研究显示,酗酒女性乳腺癌的患病率比其他女性高1倍。

烟民从每天少抽根烟开始,先从量上开始减,最终达到戒烟的目的。而对于白领,没应酬的时候最好不要喝酒,更不要借酒消愁,排解工作压力。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爱好,才是正确的防癌措施。

关键词条:摄入过多的雌激素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常见于30~50岁妇女。据统计,至少有20%育龄妇女有子宫肌瘤,实际上,因为很多子宫肌瘤患者没有明显症状,肌瘤的真实发病率要远高于这些数据,且越来越多的年轻未婚女孩也患上了肌瘤。患了子宫肌瘤,需要及早治疗。通常,如果子宫肌瘤不大,可采取药物保守治疗。如果子宫肌瘤过大,则需要手术治疗。特别要指出的是,药物保守治疗的同时,也要配合日常良好的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子宫肌瘤有抑制作用。那么,患了子宫肌瘤的女士在饮食上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远离:含有雌孕激素制品、食品、补品

到目前为止,引起子宫肌瘤的确切病因尚未十分明了。因肌瘤好发于生育年龄,青春期前少见,绝经后肌瘤萎缩或消退,提示子宫肌瘤的发生可能与女性性激素有关。研究证实,肌瘤组织局部对雌激素的高敏感性是子宫肌瘤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孕激素也有促进肌瘤增生、刺激肌瘤生长的作用。概括地说,子宫肌瘤是激素依赖性肿瘤。

研究发现,长期食用高雌激素污染的食物,如用激素饲料喂养的鸡、鱼、鸭,以及使用生长激素的蔬菜等,或长期服用激素类药品、保健品(如蜂王浆、花粉、雪蛤、燕窝和胎盘制品),以及使用含有雌激素的化妆品等,可能会导致体内激素水平异常,引起子宫肌瘤增大、乳腺增生等。临床观察还发现,许多女性在食用含雌激素的食物、保健品或化妆品后,都会出现皮肤光洁年轻、精力充沛的现象。更年期女性服用有些保健品后,多汗、失眠等症状明显改善,也是因为其产品中含有雌激素。

值得一提的是,年轻女性本身雌激素水平就高,只要合理安排饮食、保证睡眠,根本不需要服用保健品。更年期妇女因雌激素水平下降,会出现潮热、出汗、睡眠差等一系列更年期症状,即使因为这个原因要补充雌激素,也应在医生指导下制订合理的方案,安全服用雌激素,平时千万不要乱吃保健品。总之,已经患有子宫肌瘤的女士要远离雌孕激素制品或可能含有雌孕激素的食品、补品,否则会对子宫肌瘤有促发或刺激生长的作用。

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饮食的摄入

人体内的雌激素是通过胆固醇转化而来的,除了卵巢外,在脂肪组织中也可进行这类转化。摄入高脂肪、高胆固醇饮食,可以促进雌激素的生成和释放。据统计,肥胖妇女子宫肌瘤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体重正常者。因此,女士平时饮食要按时按量,切忌暴饮暴食;饮食以清淡为主,以高蛋白、高纤维和低脂肪为原则,尽量少吃油炸和烧烤等油腻食物,可多吃鱼肉、瘦肉、鸡肉(尽量食用散养鸡)、鸡蛋(蛋黄应适量)和蔬菜等;花生、瓜子、芝麻等干果富含不饱和脂肪酸,不含胆固醇,可适量食用。还有,辛辣刺激性食物尽量少吃,如辣椒、麻椒、生蒜、白酒等;水果都可以食用,但也不要超量;少喝饮料。

注意:适量摄入大豆和豆制品

大豆和豆制品中含有比较丰富的植物雌激素,对更年期妇女可起到一定的减轻更年期反应的作用,不过,很多人担心多吃豆制品会不会刺激子宫肌瘤的生长。实际上,在酷爱食用豆腐等豆制品的日本,妇女患乳腺癌的比例远低于欧美国家。有专家研究后发现,豆类中含有的植物雌激素进入人体后,会占据人体细胞表面的雌激素受体,阻止真正的雌激素对高敏感组织发挥刺激作用,从而减少与雌激素有关的癌症特别是乳腺癌和子宫癌的发生。因此,专家们认为,豆制品是可以吃的。不过食用过量的大豆蛋白可抑制铁的吸收,而铁元素是人体合成血红蛋白必不可少的物质,从而可能导致缺铁性贫血,因此还是注意不要吃得过多,适量食用就好了。根据中国居民膳食宝塔的建议,成年人每日摄入豆制品的量约为大豆30~50克,按每日40克大豆所含蛋白质的量计算,相当于80克豆腐干、克老豆腐、克嫩豆腐、ml豆浆。大豆异黄酮保健品因为含植物雌激素的量比较多,子宫肌瘤患者应尽量避免服用。

Tips:子宫肌瘤患者的饮食调整只是一个辅助手段,不能代替药物等治疗。患者一定要定期复查,及时治疗,以免延误病情。同时,还要注意调节情绪,知足常乐,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情,避免过于烦闷和过度劳累,这样才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雌激素过高是诱发乳腺癌的一个重要因素。要知道,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对脂肪、蛋白质摄入量过高,肥胖者也日益增多,而肥胖相应地会导致雌激素过高,这就增大了乳腺癌的发病风险。此外,蔬菜中农药和化妆品中都含有类雌激素,咖啡和酒会刺激类乳素的增多,如果过多食用这些食品,很可能增大患乳腺癌的几率。他提醒说,对于女性而言,应当尽量减少食用油炸食品、酒和咖啡等食物,避免肥胖,坚持母乳喂养,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改变体内雌激素过量———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上海、北京、天津等大城市的乳腺癌已成为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一大杀手,且每年以3%的速度在增长。目前,女性乳腺癌的发生正日趋低龄化,前些年乳腺癌发病高峰大致在45-55岁之间,而这些年则出现了35-45岁和45-55岁的两个高峰。小患者年仅15岁在欧美等高发地区,女性乳腺癌多发生在50岁以上,在我国则较为提前,而且近年来,发病者的年龄越来越小。据解放军医院肿瘤科副主任医师朱建华介绍,据统计,我国女性乳腺癌患者中40-45岁占50%左右,30-40岁占20%左右,30岁以下占10%-15%。目前,医院就诊的乳腺癌患者中最小年龄的只有15岁,医院还有更小的患者。生活方式改变成乳腺癌高发诱因总体来说,目前癌症发生的具体原因仍不是特别明确,只能推断大致和哪些因素相关,乳腺癌也是这样。比如遗传,有家族病史的人患癌症的几率往往比正常人高。据朱建华介绍,曾有过乳腺癌发病史的人,其后代患乳腺癌的几率就会比其他人增加1到2倍,甚至高达5倍。医学研究发现,乳腺癌的发生和体内雌激素过度刺激乳腺关系密切,乳腺导管上皮细胞在雌激素的刺激下由正常发育到异常增生,就会有癌变的可能。而女性体内雌激素的增高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饮食、生活方式等的改变。据统计,月经来得过早或绝经过晚的女性都是乳腺癌的高发人群。现在很多小女孩都吃一些含有激素的食品或保健品,促使青春期来得过早,乳房就会过早地接受雌激素的刺激。同样,成年女性出于保持青春活力等需要,经常吃一些激素类的保健品,促使体内雌激素过高,虽然对保持青春有一定作用,使绝经期推后,但过高的雌激素也会增大患乳腺癌的几率。另外据研究发现,肥胖也可能是乳腺癌高发的一个因素,肥胖易导致内分泌不平衡,雌激素偏高,增加乳腺癌患病几率。现代女性生活工作压力日渐增大,压力大导致情绪低落、郁闷、愤怒、烦躁、恐惧、焦虑等,随之就会对饮食、睡眠、免疫力等产生很大影响,再加上周围环境中存在的一些有毒物质或污染,都有可能造成女性乳腺癌的多发。控制雌激素过高,勤做检查防乳癌据朱建华介绍,女性从月经初潮到绝经以前,都是要接受雌激素刺激的,女性要想预防乳腺癌就要从减少雌激素方面入手,所以现在无论是未成年的小女孩,还是成年女性,都要注意不要乱服乱用雌激素高的保健品、化妆品等,同时在饮食上控制吃一些高脂食品,尽量保持内分泌的平衡状态。乳腺癌从产生隐患到发病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至少也要五六年时间,所以及早发现征兆是可以及时采取措施控制的,一个比较有效的办法就是勤做检查。这种医院接受的检查两种。年龄较小的孩子患乳腺癌的可能性极小,不过现在的小女孩到十几岁就应该有意识地注意一下了。目前,30岁左右已经是女性乳腺癌的易发年龄了,可以在月经结束以后的两三天,摸一摸乳房两侧有没有什么异常,医院检查一下,及早发现及早采取治疗措施。

最近还有报道,8岁小女童肚子痛,竟然患上了卵巢癌。这个消息让许多人为之惊讶。专家指出,卵巢肿瘤约占女性生殖器肿瘤的32%,可发于任何年龄。幼女也可能患上卵巢肿瘤,而且一旦发病,常为高度恶性,发展快,预后差,且生长迅速,易扩散。专家提醒,现代人的饮食中多含激素,燕窝等食物不适合孩子食用,成人化妆品中也含有激素,儿童不宜使用。

女孩总喊肚子痛,一查竟是恶性肿瘤

来自安徽的8岁女童朵朵(化名),最近总是喊肚子疼,在老家做了一系列检查,排除感冒发烧腹泻等普通症状后,医生建议家长带她去看看妇科专家。结果,朵朵被检查出是卵巢颗粒细胞瘤,手术后的病理报告为恶性肿瘤。孩子年纪这么小,连月经初潮都没来,怎么患上妇科恶性癌症?

卵巢所含细胞成份多,组织结构复杂,可以产生不同类型的肿瘤。卵巢肿瘤约占女性生殖器肿瘤的32%,可发于任何年龄,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之比约为9:1。良性卵巢肿瘤大多发生在20-44岁,恶性卵巢肿瘤多发生在40-50岁。

幼女卵巢肿瘤易被忽视,恶性程度高

专家指出,幼女也可能患上卵巢肿瘤,一旦发病,常为高度恶性,发展快,预后差,且生长迅速,易扩散。恶性瘤中更以未成熟畸胎瘤和颗粒细胞瘤为多见。统计显示,在女性儿童期的卵巢肿瘤里,恶性肿瘤占11%。

引起儿童腹痛的常见疾病有肠寄生虫病、肠炎、阑尾炎等疾病。孩子腹痛,不少家长首先考虑这些常见病,而忽视了妇科病,此时已有不少患者需要进行附件切除术才能解除病情,从而影响了生殖及内分泌功能。

儿童卵巢肿瘤常见的症状有:一,局部症状。表现为腹部包块,是最常见的症状,同时可伴有腹胀、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巨大的卵巢肿瘤本身就可压迫周围脏器,使孩子出现呼吸困难、下肢水肿、大小便困难等表现。二,全身症状。许多卵巢肿瘤可产生各种性激素,从而引起性早熟等症状。若是恶性肿瘤,还可出现发热、消瘦、贫血以及发育停止等症状。

女童勿用成人化妆品,别吃含雌激素食物

卵巢癌的病因至今仍不清楚,但环境和内分泌的影响在卵巢癌的致病因素中最受重视,此外还受地区、种族和家族、婚育、饮食习惯等因素的影响。某些化学致癌因素、X线照射、病毒感染、动物脂肪摄入过多等也有可能是导致卵巢癌的因素。

另外,现代人的饮食中含激素的食品增多,比如用雌激素等来喂养的家畜、海产品等,长期食用后就会导致体内雌激素含量增多;一些女性吃燕窝等补品来保养,但是这些不适合给孩子吃;另外,一些成人化妆品中可能也会含有激素,建议家长不要给孩子用。

雌激素是一把双刃剑,既能治病也能致病,女性且用且慎重!

赞赏

长按







































北京普通治疗白癜风多少钱呢
儿童白癜风有哪些症状

转载请注明:
http://www.symhsg.com/xdbby/1459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