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检验基础题库一
2017-8-3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临床检验基础题库
第一章血液学一般检验
1、女性生理性红细胞数量达最高峰的年龄为(C)
A.出生两周B.6~7岁C.13~15岁D.25~30岁E.21~35岁
2、关于白细胞计数,错误的是(C)
A.白细胞数>15×10^9/L时,可增加稀释倍数
B.白细胞数<3×10^9/L时,可增加计数量
C.固有误差与计数细胞数量成正比
D.若出现大量红细胞,白细胞计数值假性增高
E.镜下白细胞胞质透亮,胞核深染突出
3、不会影响血细胞直方图变化的因素为(E)
A.血细胞体积大小
B.稀释液
C.溶血剂
D.操作人员的技能因素
E.标本测定次数
4、HiCN法比色后废液应用下列哪种溶液进行处理,防止污染(B)
A.过氧化氢溶液B.次氯酸钠溶液C.甲苯溶液D.苯扎溴铵溶液E.95%乙醇溶液
5、关于血红蛋白生理变化的描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E)
A.新生儿Hb浓度明显增高,2周后逐渐转为正常
B.正常男性儿童6~7岁时浓度最低
C.女性13~15岁达高峰
D.高山地区居民和登山运动员因缺氧刺激使用Hb高于正常
E.血红蛋白量在每日上午8时达高峰
6、正常生理情况下白细胞变化规律的叙述,错误的是(A)
A.早晨较高,下午较低
B.安静松弛时降低,活动后较高
C.剧烈运动,剧痛和情绪激动时显著增多
D.妊娠分娩时增加
E.吸烟者高于非吸烟者
7、正常红细胞平均直径是(C)
A.6.0umB.6.2umC.7.2umD.8.2umE.9.0um
8、关于血液分析仪血红蛋白测定原理的叙述,错误的是(B)
A.溶血剂中常含氰化钾
B.氰化钾与血红蛋白作用后形成氰化高铁血红蛋白
C.血红蛋白衍生物在~55Oum下下比色
D.吸光度变化与血红蛋白含量成正比
E.仪器义器可计算出血红蛋白浓度
9、关于皮肤采血,下列正确的是(D)
A.检查结果重复性好
B.操作规范
C.有利于样本的运送
D.操作方便
E.防止院内血源性传染
10、从原始粒细胞,早幼粒细胞到到中幼粒细胞均有合成DNA的能力,这类粒细胞应属于(A)
A.分裂池白细胞
B.成熟池白细胞
C.贮备池白细胞
D.循环池白细胞
E.边缘池白细胞
11、关于血液的理化性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D)
A.全身血量约为2~3L
B.人体重的10%~12%
C.比密主要取决于所含白细胞的百分比
D.血液的pH为7.35~7.45
E.血浆渗透压为~mOsm/(kg·H2O)
12、导致红细胞病变细减少的原因是(D)
A.库欣病
B.真性细胞增多症
C.异常血红蛋白病
D.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
E.肺气肿
13、氰化高铁血红蛋白的特征为(A)
A.棕红色复合物B.最大吸收波长为nmC.是所有血红蛋白的衍生物
D.5分钟内必须比色完毕,否则吸光度下降E.不稳定
14、关于EDTA,正确的叙述是(B)
A.适合做血小板功能实验B.对红、白细胞形态的影响很小
C.对血小板计数影响较大D.ICSH建议,血细胞计数用EDTA-Na2做抗凝剂
E.适合凝血象检查
15、能加强抗凝血酶三型的活性,从而具有阻止凝血酶的形成的抗凝剂是(B)
A.EBTAB.肝素C.草酸钠D.草酸铵E.枸橼酸钠
16、关于HiCH参考品的规格,下列叙述错误的是(E)
A.波峰(±1)nm,波谷~nm
B.A≤0.
C.CV≤0.5%
D.准确度≤±0.5%
E.A/A应在1.59~1.63之间
17、关于红细胞的生理特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D)
A.红细胞生成素(EPO)可以促进红细胞生成
B.晚幼红细胞通过脱核成为网织红细胞
C.红细胞的主要生理功能是通过其内含的血红蛋白完成的
D.从红系祖细胞发育为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这部分过程约需天
E.衰老的红色主要在脾脏破坏
18、关于嗜多性红细胞,下列叙述最确切的是(A)
A.属于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
B.增多提示骨髓造血功能减退
C.红细胞染成蓝色
D.胞内可见灰蓝色嗜碱性网状结构
E.正常人外周血中不能见到此种细胞
19、关于聚焦小体,下列最确切的是(D)
A.位于成熟红细胞质或幼红细胞核中
B.瑞氏染色后呈黑色颗粒小体
C.可能是脂蛋白变性物
D.可能是核残余物
E.可能是核膜残余物
20、下列几种用于目视计数红细胞的稀释液中,效果最佳的是(A)
A.Hayem液
B.甲醛枸橼酸盐稀释液
C.生理盐水
D.1%甲醛生理盐水
E.1%甲醛
21、通常情况下,显微镜计数白细胞的区域是(A)
A.一侧计数室,四角四个大方格
B.一侧计数室,对角两个大方格
C.两侧计数室,对角共四个大方格
D.两侧计数室,共十个大方格
E.一侧计数室,中间一个大方格
22、与血液标本发生溶血无关的因素是(E)
A.容器不清洁B.强力振荡C.接触水D.操作不慎E.加入过量的抗凝剂
23.关于白细胞计数的方法学评价,错误的是(E)
A.显微镜计数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较血细胞分析仪法低
B.血细胞分析仪法快速、便捷、易于标准化
C.血细胞分析仪是白细胞分类和筛检的首选方法
D.血细胞分析仪法适用于大规模健康人群普查,为常规筛选方法
E.血细胞分析仪法可完全代替显微镜检查法对异常白细胞进行鉴别和分类
24、白细胞分类计数时,应在油镜下选择有秩序检查的部位(B)
A.头部B.体尾交界处C.体部D.尾部E.边缘部
25、中性粒细胞增多的疾病是(A)
A.化脓感染B.门脉性肝硬化C.再生障碍性贫血
D.伤寒,副伤寒E.系统性红斑狼疮
26、有关红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E)
A.平均寿命为天B.人红细胞来自骨髓和脾脏
C.衰老的红细胞主要在肝脏破坏D.细胞膜表面带正电荷
E.网织红细胞经48小时成完全成熟的红细胞
27、血细胞分析仪的电阻抗法检测原理的发明者是(A)
A.库尔特B.居里C.牛顿 D.阿基米德 E克拉珀龙
28、正常成年人血红蛋白珠蛋白肽链的组成主要是(C)
A.α2δ2B.α2γ2 C.α2β2 D.β2γ2 E.β2δ2
29、关于电阻抗法血细胞分析仪的叙述,正确的是(E)
A脉冲信号的数量与细胞数量成反比
B脉冲信号的数量不能提示细胞的数量
C脉冲越多说明细胞体积越大
D脉冲振幅与细胞核成正比
E脉冲振幅与细胞体积成正比孔
30、血细胞分析仪ⅤCS法中的光散射原理中,正确的是(E)
A激光源的多色光扫描
B激光源的杂光扫描
C激光源计数50%的细胞
D散色光的角度为0°~90°
E激光源的单色光直接扫描进入计数敏感区的每一个细胞
31、三分群血液分析仪是指(B)
A将血细胞分为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
B将白细胞分为小细胞、中间细胞、大细胞
C将血细胞分为成熟红细胞有核红细胞网织红细胞
D将血小板分为正常、大血小板、小血小板
E分为血细胞、血浆及其他
32、血小板直方图的范围在(A)
A.2~30fl B.8~30fl C.18~48fl D.30-64fl E.30-64fl
33、氰化物中毒者血液颜色呈(D)
A.鲜红色B.暗红色C.褐色D.樱红色E.紫色
34、成人静脉采血最佳部位是(C)
A.手背静脉B.外踝静脉
C.肘正中静脉D.颈外静脉
E.股静脉
35、肝素或双草酸盐凝血都不适用于(B)
A.红细胞计数
B.白细胞计数
C.血红蛋白测定
D.血细胞比容测定
E.生化或免疫测定
36、血涂片瑞氏染色时,红细胞染红色,白细胞核着色不好,缓冲液pH可能为(A)
A.5.4
B.6.4
C.7.4
D.8.4
E.9.4
37、造成手工法红细胞计数误差的因素来源于(C)
A.采血部位正确
B.操作过程规范
C.计数板不标准
D.细胞分布不均匀
E.细胞计数不重或漏计
38、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时,可见(B)
A.血红蛋白减低,红细胞计数减低
B.血红蛋白减低,红细胞计数正常
C.血红蛋白减低,红细胞计数增高
D.血红蛋白增高,红细胞计数减低
E.血红蛋白增高,红细胞计数增高
39、符合大细胞性贫血的是(E)
A.所有溶血性贫血
B.缺铁性贫血
C.球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D.所有再生性障碍性贫血
E.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所致贫血
40、嗜多色性红细胞实质上就是(A)
A.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
B.衰老红细胞
C.嗜碱点彩红细胞
D.有核红细胞
E.靶型红细胞
41、关于橢圆形红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C)
A.正常人血涂片中不可能见到
B.缺铁性贫血不见该细胞
C.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患者血涂片中可高达25%~75%
D.幼红细胞和网织红细胞也可呈椭圆形
E.其细胞长度可大于细胞宽度的7~8倍
42、嗜碱性点彩红细胞是由于(D)
A.红细胞染色异常而形成
B.胞浆中DNA发生聚集变性而形成
C.胞浆中存在异常血红蛋白而形成
D.胞浆中残存RNA变性沉淀而形成
E.胞浆中的脂蛋白变形而成
43、下列何种物质被公认为是最强有力的促红细胞缗钱状聚集的物质(B)
A.白蛋白
B.纤维蛋白原
C.脂蛋白
D.胆固醇
E.磷脂
44、与红细胞缗钱状形成有关的因素是(C)
A.纤维蛋白原降低
B.血液球蛋白降低
C.红细胞表面负电荷降低
D.血浆量太少
E.红细胞数量太多
45、血细胞比容测定增加的原因有(B)
A.红细胞增大
B.红细胞数量增多
C.离心速度太多
D.血浆量增多
E.红细胞凝集
46、下列有关血细胞比容测定错误的是(D)
A.所用器材必须清洁干燥
B.不能使用改变红细胞体积的抗凝剂
C.要求相对离心力为g,离心30分钟
D.溶血现象与结果无关
E.离心时间和速度规范化
47、血液离心后,最靠近血浆层的细胞是(C)
A.带氧红细胞
B.白细胞
C.血小板
D.有核红细胞
E.还原红细胞
48、关于红细胞平均指数的叙述,下列正确的是(B)
A.红细胞平均值正常,提示患者红细胞形态无改变
B.贫血患者虽有明显的红细胞异常,但其平均值在正常范围内
C.MCV小于正常,MCH小于正常,其MCHC必小于正常
D.MCV大于正常,MCH大于正常,其MCHC必大于正常
E.MCV,MCH,MCHC三者之间无联系
49、关于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以下叙述错误的是(D)
A.正常成人参考范围27~34pg
B.正细胞性贫血MCH正常
C.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MCHC低于正常
D.单纯小细胞性贫血MCH正常
E.根据同一抗凝剂测出的Hb及RBC值,即可计算出MCH值
50、ICSH将网织红细胞分型等级不再作为的指标是(A)
A.O型------有核红细胞
B.I型--------丝球型
C.II型------花冠型或网型
D.III型-------破网型
E.IV型--------颗粒型
51、关于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增高,叙述错误的是(E)
A.严重组织损伤引起中性粒细胞反应性增多
B.反应性增多的粒细胞以成熟的中性粒分叶核粒细胞为主
C.中性粒细胞增多最常见于急性感染及炎症
D.某些感染如伤寒等中性粒细胞可降低
E.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时中性粒细胞可降低
52、外周血白细胞胞浆中可以无颗粒的是(D)
A.中性粒细胞
B.嗜酸性粒细胞
C.嗜碱性粒细胞
D.淋巴细胞
E.单核细胞
53、关于单核细胞,叙述错误的是(C)
A.儿童外周血较成人稍多
B.成人单核细胞约占白细胞总数的3%~8%
C.妊娠期生理性增多与中性粒细胞变化不平行
D.出生后两周婴儿可呈生理性增多
E.疟疾时可见增多
54、可用于监测组织移植术后是否发生排斥反应的细胞是(E)
A.中性粒细胞
B.嗜酸性粒细胞
C.嗜碱性粒细胞
D.单核细胞
E.淋巴细胞
55、关于嗜酸性粒细胞的保护剂,叙述正确的是(C)
A.伊红
B.溴甲酚紫
C.丙酮
D.碳酸钾
E.EDTA
56、关于嗜酸性粒细胞的着色剂,叙述正确的是(B)
A.乙醇
B.溴甲酚紫
C.丙酮
D.碳酸钾
E.草酸铵
57、关于五种白细胞的过氧化物酶活性,正确的是(A)
A.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无活性
B.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C.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
D.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无活性
E.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及淋巴细胞无活性
58、激光与细胞化学法血液分析仪中,可用于白细胞化学染色并分类的细胞内酶的种类为(D)
A.碱性磷酸酶
B.酸性磷酸酶
C.非特异性酯酶
D.过氧化物酶
E.磷脂酶
59、电阻抗法血液分析仪的脉冲大小取决于(C)
A.细胞形态
B.细胞厚薄
C.细胞体积
D.细胞均一性
E.细胞核的形态
60、三分群血细胞分析仪将中性粒细胞定为大细胞群是因为(B)
A.细胞体积大
B.脱水后细胞体积较大
C.颗粒多
D.细胞核的大小
E.细胞胞质较多
61、表示红细胞大小不等程度的指标是(A)
A.RDW
B.MCV
C.MCHC
D.MCH
E.HCT
62、关于皮肤采血法,下列正确的是(D)
A.耳垂血的血红蛋白、红细胞、白细胞、血细胞比容结果均比静脉血低
B.耳垂采血时用力挤压出的第一滴血即可用于检查
C.婴幼儿宜用耳垂或手指采血
D.成人要推荐用手指采血,因其检验结果比较恒定
E.如血流不畅可在穿刺处周围用力挤压
63、皮肤采血法进行多项检查时,采血时首先做的检查是(D)
A.红细胞计数B.白细胞计数C.血红细胞测定D.血小板计数E.血型鉴定
64、用自动血液分析仪,首要的抗凝剂是(B)
A.肝素B.EDTA-K2C.EDTA-Na2D.草酸盐E.枸橼酸盐
65、溶血标本不会影响以下检验结果的是(C)
A.血细胞比容B.红细胞计数C.血小板计数D.血清钾浓度E.血清转氨酶
66、会使血涂片偏厚的实验因素有(C)
A.血滴过小B.推片时过慢
C.推片与载玻片的夹角过大
D.推片过厚E.血细胞比容增大
67、影响血涂片质量的原因有(A)
A.用未处理的新玻片B.推片时用力均匀C.血液较稀时,应采用大血滴
D.冬天应适当延长染色时间
E.将刚制成的血膜在空气中挥动,使之迅速干燥
68、外周血涂片中嗜多色性红细胞明显增多常见于(D)
A.再生障碍性贫血B.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骨髓纤维贫血
D.急性失血性贫血E.多发性骨髓瘤
69、外周血中有核红细胞增多最明显的疾病是(C)
A.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B.再生障碍性贫血
C.溶血性贫血D.缺铁性贫血E.尿毒症
70、关于有核红细胞,正确的是(B)
A.正常成人外周血涂片中偶见B.1周之内婴儿血涂片中可见到少量
C.外周血涂片中出现常表示红系增生减低
D.溶血性贫血血外周血涂片中罕见 E.巨幼细胞性贫血血外周血涂片中罕见
71、正常成人外周血涂片中不可能见到的是(E)
A.口形红细胞B.裂红细胞C.嗜多色性红细胞
D.嗜碱性点彩红细胞E.有核红细胞
72、聚焦小体不常见于(E)
A.脾切除后 B.脾萎缩 C.巨幼细胞性贫血
D.红白细胞 E.溶血性贫血
73、关于靶形红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C)
A.直径可比正常红细胞大 B.厚度可比正常红细胞薄
C.细胞中心部位深染,边远浅染
D.见于阻塞性黄疸
E.见于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74、下列属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是(E)
A.MCV 82fl,MCH 29pg,MCHC:355g∕L
B.MCV 81fl,MCH 33pg,MCHC:420g∕L
C.MCV 80fl,MCH 33pg,MCHC:410g∕L
D.MCV 75fl,MCH 25pg,MCHC:350g∕L
E.MCV 70fl,MCH 21pg,MCHC:300g∕L
75、关于网织红细胞的结构与性质,错误的是(C)
A.通常胞体比成熟红细胞稍大,直径8~9.5um
B.网状结构愈多表示细胞越幼稚
C.网织红细胞比没有合成血红蛋白的能力
D.网织红细胞比成熟红细胞比密低,离心时聚集于红细胞的上层
E.常用的染料是活体染料
76、巨幼细胞贫血时,网织红细胞计数值(E)
A.贫血越严重,升高越明显 B.贫血越严重,降低越明显C.基本正常
D.先升高,后降低 E.治疗后升高,贫血被纠正后逐渐恢复正常
77、嗜碱性点彩细胞与网织细胞之间的关系为(A)
A.都是不完全成熟的红细胞 B.嗜碱性点彩细胞在体内还能继续成熟
C.网织红细胞在体外不能继续成熟D.都可以被亚甲蓝活体染色
E.都反映骨髓造血功能
78、嗜碱性色彩细胞计数的染色方法为(D)
A.试管法 B.玻片法 C.活体染色体法
D.血膜片甲醛固定后染色法 E.血膜片干燥固定后染色法
79、不会引起血沉加快的血浆成分为(C)
A.纤维蛋白原 B.急性反应蛋白 C.清蛋白D.免疫球蛋白 E.胆固醇
80、正常血涂片白细胞分类计数,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占细胞总数的(A)
A.0.01~0.05 B.0.5~0.7 C.0.05~0.5 D.0.02~0.04 E.0.2~0.4
81、白细胞分类计数参考值中错误的是(E)
A.中性杆状核粒细胞1%~5%B.中性分叶核粒细胞50%~70%
C.嗜碱性粒细胞0.5%~5%D.淋巴细胞20%~40%
E.单核细胞2%~3%
82、中性粒细胞减低症血中性粒细胞的绝对值应小于(B)
A.0.5×109/L B.1.5×109/L
C.2.0×109/L D.2.5×109/L
E.3.0×109/L
83、淋巴细胞减低见于(B)
A.风疹 B.严重化脓性感染 C.组织移植排斥反应D.白血病
E.再生障碍性贫血
84、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加,多见于(C)
A.伤寒感染B.淋巴细胞白血病C.寄生虫感染及皮肤病D.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E.长期使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85、关于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叙述,错误的是(A)
A.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应在65-70分钟内完成
B.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最好固定时间
C.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可以观察急性传染病的预后
D.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可以观察烧伤患者的预后
E.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可以反应肾上腺皮质功能
86、下列现象与白细胞无关的是(D)
A.Dohle小体B.棒状小体C.中毒颗粒D.染色质小体E.退行性变
87、在红细胞直方图主峰右侧的细胞为(A)
A.体积较大红细胞B.体积较小红细胞
C.中性粒细胞D.巨大血小板E.淋巴细胞
88、有关血小板平均体积(MPV)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A.白细胞缓解,MPV减低B.骨髓功能恢复,MPV上升
C.败血症时,MPV减低D.局部炎症时,骨髓造血不受抑制,MPV正常
E.骨髓造血衰竭,持续减低
89、关于血细胞分析仪法计数红细胞,正常的是(A)
A.计数红细胞时,连同白细胞一起计数
B.血细胞分析仪都是用电阻抗法进行红细胞计数
C.MCV,MCH,MCHC可由仪器直接测出
D.RDW是仪器测定红细胞和血细胞蛋白后计算得出
E.白细胞与血小板不干扰红细胞计数
90、关于自动化血型分析仪的叙述,不包括(E)
A.可用于ABO血型鉴定B.可用于Rh血型鉴定
C.操作规范、标准D.结果直观、稳定E.器材污染可出现假阴性
91、临床上血浆检查适用于(B)
A.Ca2?测定
B.内分泌激素的测定
C.微生物学检查
D.临床化学检查
E.临床免疫学检查
92、瑞色染色时,如果缓冲液的pH偏碱,则红细胞会呈现(A)
A.灰蓝色
B.粉红色
C.橙红色
D.紫黑色
E.黄色
93、关于瑞氏染色的叙述,正确的是(A)
A.最适pH是6.4~6.8
B.染料仅由酸性伊红和碱性亚甲蓝组成
C.瑞色染色现用现配
D.PH偏碱,细胞染色偏红
E.化学的亲和作用是细胞着色的主要原因
94、瑞氏染色后若血涂片上有染料沉渣,最好的解决办法是(D)
A.立即用流水冲洗
B.重新复染后,再用流水冲洗
C.待涂片干燥后再加数滴染液于涂片上,数秒后用流水冲洗
D.可滴加甲醇,然后立即用流水冲洗
E.用乙醇浸泡
95、血涂片染色后红细胞染成蓝绿色和白细胞核染成紫色,可在下述何种情况时出现(D)
A.缓冲液在血片上放置过久
B.染色时间不够
C.染色时间过长
D.瑞色染色结果偏碱
E.瑞色染色结果偏酸
96、外周血涂片经瑞氏染色后红细胞中央染色较深,外周淡染,此种情况可见于(A)
A.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B.再生障碍性贫血
C.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D.缺铁性贫血
E.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97、对血细胞比容测定用抗凝剂的要求不包括(C)
A.不改变血容量
B.不改变红细胞体积
C.红细胞含量增加者需增加抗凝剂的用量
D.抗凝剂溶解迅速
E.EDTA—K2效果好
98、关于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以下叙述错误的是(D)
A.RDW反映红细胞体积大小的异质程度
B.RDW比血涂片红细胞形态大小的观察更客观
C.RDW异常受样本中红细胞碎片、凝集、双相性红细胞的影响
D.小细胞不均一性贫血RDW正常
E.RDW可作为IDA的筛选诊断指标
99、关于贫血MCV/RDW分类法,下列不正确的是(E)
A.小细胞均一性贫血,MCV减少,RDW正常
B.小细胞不均一性贫血,MCV减少,RDW增高
C.大细胞均一性贫血,MCV增高,RDW正常
D.大细胞不均一性贫血,MCV增高,RDW增高
E.正常体积不均一性贫血,MCV增高,RDW增高
、采用Miller窥盘法计数Ret时,如计数10个视野小方格中的红细胞总数为个同时计数的大方格中的网织红细胞总数为18个,则网织红细胞应报告为(A)
A.0.
B.0.
C.0.
D.0.
E.0.
、正常人外周血片中嗜碱点彩红细胞不超过(E)
A.3%
B.2%
C.1%
D.0.5%
E.0.03%
、点彩红细胞是由于(B)
A.红细胞染色异常而形成
B.红细胞胞浆中残存DNA变性沉淀而形成
C.红细胞胞浆中DNA发生聚集变性而形成
D.红细胞胞浆中存在异常血红蛋白而形成
E.红细胞胞浆中存在染色质小体而形成
、点彩红细胞计数一般选用下述何种染液最佳(C)
A.瑞氏染液
B.吉姆萨染液
C.碱性亚甲蓝染液
D.酸性伊红染液
E.煌焦油蓝乙醇染液
、取静脉血20μL加至0.78ml白细胞稀释液内,混匀,滴入计数盘,计数五个大方格中白细胞数为个,则应报告白细胞计数结果为(B)
A.25X/L
B.50X/L
C.75X/L
D.X/L
E.X/L
、正常情况下,外周血中中性杆状核细胞与中性分叶核粒细胞的比值是(B)
A.1:14
B.1:13
C.1:12
D.1:11
E.1:10
、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疾病除外(B)
A.系统性红斑狼疮
B.脾切除
C.长期使用氨霉素
D.放疗患者
E.再生障碍性贫血
、下列结果不符合典型的严重感染患者的是(E)
A.白细胞总数增加
B.中性粒细胞出现核左移及退行性病变
C.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增多
D.淋巴细胞相对减少
E.嗜酸性粒细胞常轻度增加
、在疾病进行期出现中性粒细胞核右移常提示(E)
A.造血物质丰富
B.骨髓造血功能旺盛
C.脱氧核糖核酸增多
D.机体抵抗力强
E.炎症恢复期
、作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时,如血液稀释20倍,计数9个大方格数得嗜酸性粒细胞18个,则此标本嗜酸性粒细胞应报告为(B)
A.0.2X/L
B.0.4X/L
C.0.5X/L
D.0.6X/L
E.1.0X/L
、下列几种异常白细胞表现为成熟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能力减退的是(A)
A.Pelger-Hüet畸形
B.Alder-Reilly畸形
C.Chedialk-Hegglin畸形
D.May-Hegglin畸形
E.毒性变化
、小细胞性贫血RDW明显增高见于(C)
A.轻型地中海性贫血
B.缺铁性贫血
C.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D.红细胞染色异常
E.Hb增多
、缺铁性贫血和β珠蛋白合成障碍性贫血患者的RDW(E)
A.均增大
B.均正常
C.均缩小
D.前者多增大,后者多正常
E.前者多正常,后者多增大
、缺铁性贫血患者,红细胞直方图常表现为(C)
A.波峰右移、峰底变宽
B.波峰右移、峰底不变
C.波峰左移、峰底变宽
D.波峰左移、峰底不变
E.直方图不变
、红斑狼疮因子(LE因子)属于:(A)
A.IgG型抗核抗体
B.IgM型抗核抗体
C.抗菌抗体
D.IgE型抗核抗体
E.IgD型抗体
、伤寒、副伤寒感染引起白细胞总数:(A)
A.减低
B.增多
C.正常
D.不定
E.明显增多
、瑞氏染色法的染色作用:(C)
A.物理吸附
B.化学亲合
C.物理吸附和化学亲合
D.化学结合
E.物理性结合
、瑞氏染料是一种复合染料、其组成是:(A)
A.酸性伊红和碱性美蓝
B.碱性品红和碱性美蓝
C.甲基红和亚甲蓝
D.伊红和糊精
E.碱性伊红和酸性美蓝
、与细胞免疫密切相关的细胞是:(C)
A.嗜中性细胞
B.大单核细胞
C.T淋巴细胞
D.B淋巴细胞
E.嗜碱性细胞
、中性粒细胞空泡变性认为是:(A)
A.细胞脂肪性变
B.糖原颗粒变性
C.染色不佳
D.胞浆溶解
E.内质网变性
、血红蛋白的组成是由(A)
A.珠蛋白和亚铁血红素
B.铁原子和原卟啉
C.血红素和铁原子
D.α2β肽链
E.血红素和白蛋白
、红细胞起源于:(C)
A.原始红细胞
B.肝脏
C.骨髓造血干细胞
D.巨噬细胞
E.早幼红细胞
、衰老红细胞的破坏主要在:(B)
A.肝脏
B.脾脏
C.骨髓
D.淋巴
E.肾脏
、肝素的抗凝作用主要是:(A)
A.阻止凝血酶形成
B.钙离子沉淀
c.有助于血小板聚集
D.纤维蛋白原降解
E.溶解纤维蛋白
、巨幼红细胞贫血包括:(B)
A.溶血性贫血
B.恶性贫血
C.再生障碍性贫血
D.失血性贫血
E.缺铁性贫血
、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常引起:(D)
A.缺铁性贫血
B.再生障碍性贫血
C.失血性贫血
D.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E.溶血性贫血
、红细胞比积测定使用的抗凝剂是:(E)
A.枸椽酸钠
B.草酸钠
C.双草酸盐
D.草酸钾
E.乙二胺四乙盐
、魏氏法血沉测定使用的抗凝剂是:(A)
A.枸椽酸纳
B.草酸钾
C.草酸钠
D.双草酸盐
E.乙二胺四乙酸钠
、缺铁性贫血细胞形态学表现是:(D)
A.正常细胞性贫血
B.大红细胞性贫血
C.单纯小细胞性贫血
D.小红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E.正常低色素性贫血
、每升血液中细胞容积除以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数计算出值是:(C)
A.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B.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
C.平均红细胞容积
D.平均血红蛋白体积
E.每个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
、毛细血管采血较理想的部位是:(A)
A.无名指内侧
B.耳垂
C.中指尖
D.病变周围
E.任意部位
、形成LE细胞必须具备的决定性条件是:(A)
A.患者血清存在LE因子
B.具备有吞噬能力的细胞
C.受累或退变的细胞核
D.补体活化
E.免疫功能健全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血红蛋白表现是:(A)
A.正常色素性贫血
B.低色素性贫血
C.高色素性贫血
D.嗜多色性贫血
E.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网织红细胞是属于:(A)
A.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
B.成熟红细胞
C.异常红细胞
D.退化红细胞
E.变性红细胞
、氰化高铁血红蛋白的最大吸收峰是:(B)
A.nm
B.nm
C.nm
D.nm
E.nm
、魏氏法测定血沉时,成年男性参考值为(C)
A、0~5mm/h
B、0~10mm/h
C、0~15mm/h
D、0~20mm/h
E、0~25mm/h
、瑞特染色时,血片着色偏红,调整染色的方法是(A)
A、增高缓冲液pH
B、降低缓冲液pH
C、与缓冲液pH无关
D、首先应更换染色液
E、再稀释缓冲液
、白细胞总数增高应除外下列哪种情况(E)
A、急性感染
B、急性大出血
C、急性中毒
D、剧烈劳动后
E、流行性感冒
、下列结果哪项不符合典型的严重化脓性感染(D)
A、白细胞总数常增加
B、中性粒细胞出现核左移及空泡
C、淋巴细胞相对减少
D、嗜酸粒细胞明显增多
E、中性粒细胞出现中毒颗粒
、成人主要血红蛋白的结构为(A)
A.α2β2
B.α2γ2
C.α2f2
D.α2δ2
E.β2S2
、在电阻抗型血细胞分析仪中,下列哪项与脉冲高低成正比(C)。
A.细胞的移动速度
B.细胞的数量
C.细胞的大小
D.细胞的比密
E.细胞是否有核
、出现临床症状时,血小板的数量一般低于(B)。
A.×/L
B.70×/L
C.×/L
D.×/L
E.×/L
、不属于周围血红细胞异常结构的是(B)。
A.染色质小体
B.DohlE体
C.卡波氏环
D.嗜碱性点彩红细胞
E.嗜多色性红细胞
、瑞特染色液偏酸,可出现下述何种现象(E)。
A.所有细胞染灰蓝色
B.嗜酸性颗粒染成暗竭色
C.白细胞核呈浅蓝色或不着色
D.嗜中性颗粒染成紫黑色
E.白细胞胞浆呈红色
、有关静脉采血步骤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C)。
A.穿刺时针头斜面和针筒刻度向上
B.扎止血带→穿刺,见回血后→解除止血带→抽血
C.抽血完毕后,立即将血液通过针头沿管壁缓缓注入容器中
D.注射器中最后带有血泡的血不宜进入
E.肘正中静脉采血时,肘关节应伸直
、婴幼儿毛细血管采血常用的部位是(C)。
A.手背
B.颈部
C.足跟
D.手指
E.耳垂
、肝素抗凝血不适用于(C)。
A.红细胞计数
B.血红蛋白测定
C.白细胞分类计数
D.血细胞比容测定
E.血气分析
、关于白细胞核象左移确切的叙述是(D)。
A.细胞核偏于左侧的粒细胞称为核左移
B.外周血出现幼稚细胞称为核左移
C.有核红细胞出现在外周血中称为核左移
D.外周血杆状核粒细胞和(或)杆状核以上幼稚阶段的细胞增多为核左移
E.外周血中,核分叶与5叶以上的细胞增多称为核左移
、以下白细胞分类计数参考值中错误的是(E)。
A.中性杆状核粒细胞1%~5%
B.中性分叶核粒细胞50%~70%
C.淋巴细胞20%~40%
D.单核细胞3%~8%
E.嗜碱性粒细胞0.5%~5%
、下列哪个是血细胞分析仪首先抗凝剂(B)。
A.枸橼酸钠
B.EDTA-k2
C.肝素
D.草酸盐
E.EDTA-NA2
、下列有关改良牛鲍氏计数板计数红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B)。
A.不宜用过亮光线
B.在低倍镜下计数
C.计数中央大方格内四角及中央五个中方格内红细胞总数
D.计数结果以N×1/L来报告
E.对于压线细胞采取数上不数下,数左不数右的原则
、下列哪种疾病可引起血沉减慢(C)。
A.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B.心肌梗死
C.动脉粥样硬化
D.肺结核
E.风湿热
、在三分类血液分析仪白细胞分布直方图中,90~fl是指哪个区(D)。
A.小细胞区
B.单核细胞区
C.大细胞区
D.中间细胞区
E.粒细胞区
、电阻抗法血液分析仪的发明者是(D)。
A.MolDAvAn
B.PoolE
C.LAgErErAntz
D.CoultEr
E.HumtEr
、在疾病过程中,出现中性粒细胞核象右移常提示(A)。
A.预后不良
B.预后良好
C.机体抵抗力好
D.骨髓造血功能旺盛
E.病情好转
、下列叙述中不符合严重感染的指标是(D)。
A.白细胞总数增加
B.中性粒细胞出现核左移及退行性变
C.淋巴细胞相对减少
D.嗜酸粒细胞明显增多
E.中性粒细胞出现中毒颗粒
、下列可致中性粒细胞增多的疾病是(D)。
A.伤寒
B.副伤寒
C.再生障碍性贫血
D.急性链球菌感染
E.水痘
(1~3题共用备选答案)
A肝素
B草胺酸
C枸櫞酸盐
DETDA盐
E草酸钾
ICSH推荐血细胞计数用抗凝剂是(D)
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的理想抗凝剂是(A)
常用凝血象检查,红细胞沉降率检测抗凝剂是(C)
(4~6题共用备选答案)
A核呈弯曲杆状,带状,腊肠样
B核呈圆形,椭圆形,肾形
C核多分2叶,呈眼镜形
D核呈不规则状,肾形,马蹄形,山字形
E核形不清楚,常被颗粒覆盖
1.中性杆状粒细胞(A)
2.单核细胞(D)
3.淋巴细胞(B)
(7~9题共用备选答案)
A.椭圆形红细胞
B.靶形红细胞
C.棘形红细胞
D.裂红细胞
E.有核红细胞
7.获得性β_脂蛋白缺乏症(C)
8.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B)
9.DIC(D)
(10~11题共用备选答案)
A.细胞核的残余物
B.色素沉着
C.脂蛋白变性的结果
D.血红蛋白聚集
E.胞质发育异常
10.卡波环现被认为(C)
11.豪焦小体现已证实是(A)
(12~13题共用备选答案)
A.核糖体变性聚集颗粒
B.脂蛋白
C.核糖核酸
D.DNA
E.聚集蛋白
12.嗜碱性点彩红细胞是因为胞质中含有(A)
13.网织红细胞是因为胞质中含有(C)
(14~16题共用备选答案)
A.手背静脉B.肘正中静脉C.颈静脉D.左手无名指内侧E.耳垂
14、成人静脉采血推荐的采血部位是(B)
15、婴幼儿静脉采血推荐的采血部位是(C)
16、成人末梢采血推荐的采血部位是(D)
(17~19题共用备选答案)
A.嗜多色性红细胞B.高色素性贫血C.低色素性贫血D.正色素性贫血E.着色不均红细胞
17、巨幼细胞性贫血(B)
18、再生障碍性贫血(D)
19、铁粒幼红细胞性贫血(E)
(20~22题共用备选答案)
A.5.0×/LB.7.5×/LC.12.5×/LD.14.0×/L
E.25×/L
20、取血20μl加到0.38ml白细胞稀释液内,混匀,滴入计数室,计数四角四个大方格内白细胞为个,应报告白细胞为(B)
21、取血20μl加至白细胞稀释液0.78ml内,混合均匀滴入计数池,计数四个大方格中白细胞为50个,应报告白细胞是(A)
22、在作白细胞分类计数时计数个白细胞的同时数得有核红细胞为25个,校正前白细胞总数为17.5×/L,校正后白细胞总数为(D)
(23~25题共用备选答案)
A.2~30flB.30~35flC.35~90flD.90~flE.36~fl
23、正常淋巴细胞直方图的范围在(C)
24、正常嗜酸性粒细胞直方图的范围在(D)
25、正常值小板直方图的范围在(A)
(26~28题共用备选答案)
A.中性粒细胞
B.嗜酸性粒细胞
C.嗜碱粒细胞
D.淋巴细胞
E.单核细胞
26、正常成人外周血中,含量最多的白细胞是(A)
27、某一正常3岁男孩体检,其中外周血中含量最多的白细胞是(D)
28、正常成人外周血中,含量最少的白细胞是(C)
二、名词解释
1.中毒颗粒
2.豪乔氏小体
3.核右移
4.中性粒细胞核左移
5.血沉
6、活体染色
7、固有误差
8.技术误差
9、抗凝
10、网织红细胞
三、简答题
1、点彩红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
2、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增高的临床意义?
3、根据细胞形态和染色特征贫血可分为几种类型?
4、实验室常见的抗凝剂有几种?
5、常见红细胞异常结构有哪些?
6、引起血细胞人工计数的误差有哪些?简要说明其原因及排除方法。
7、简要说明引起病理性红细胞增多的原因有哪些?
8、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测定方法的原理是什么?
9、简述瑞氏染色法的原理。
10、简述红斑性狼疮细胞的形成机理。
11、简述瑞氏染色法的注意事项。
12、血沉测定(魏氏法)影响因素有哪些?
13、女性患者,19岁,面色苍白,乏力、食欲差,实验室检查红细胞计数为3.8×1/L,血红蛋白为82g/L,红细胞比积为0.30L/L,请问该病人是属于哪型贫血?为什么?对此类病人能不能只作血红蛋白测定,依据血红蛋白值推测红细胞数值报告?为什么?
14、网织红细胞、点彩红细胞、嗜多色性红细胞的异同点。
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比较好早期白癜风怎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