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糖尿病防治任务艰巨,患者健康达标率仅

2022-4-21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刘军连怎么样 http://baidianfeng.39.net/a_zczz/210825/9360558.html

我国每年有2%新发糖尿病,预计未来会继续增加。

他们研究了20万中国人……我国糖尿病发病率和患病率逐年增加,据上海交通大医院宁光院士介绍,每年有2%的新发糖尿病,这个增速将给我国带来极为沉重的疾病负担。宁光院士及其团队基于REACTION研究的人群,对全国范围内20万人(年龄在40岁及以上)进行了中国心血管代谢性疾病和恶性肿瘤队列研究(简称“4C”研究)。入组人群有22.3%糖调节正常(平均53岁),54.6%处于糖尿病前期(平均57岁),23.1%有糖尿病(平均59岁)。这些人入选时没有心血管病或癌症。4C研究随访约4年,主要评估入组人群的糖代谢状态、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心血管事件及相关死亡情况、恶性肿瘤及相关死亡情况。宁光院士介绍说,研究发现:中国处于糖尿病前期的人群数量巨大,是血糖正常受试者的近3倍;餐后2小时血糖在中国人群中扮演更重要的作用;年龄已成为中国糖尿病发病率升高的重要因素之一;持续和观察期间新发肥胖重要,观察期间逆转可降低糖尿病发病。未来10年危害国人健康的仍是心血管危险因素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吸烟、酗酒、糖尿病、缺乏运动、不良情绪、超重及遗传因素等。宁光院士指出,在行为学指标方面,如果按照美国心脏学会(AHA)提出的七大心血管健康量值进行衡量,中国心血管健康状况堪忧!在检测指标方面,中国糖尿病人群理想心血管健康指标达标率仅13.5%。此外,糖尿病早期心血管风险显著高于非糖尿病人群,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指标达标率仅0.7%。为了简化上述提到的20种与中国糖尿病患病风险升高的危险因素,宁光院士提出了一个“全危险因素”的概念,即“PanRiskFactor”,它包括心血管疾病发生和死亡的影响因素两个方面。▲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影响因素包括:

行为因素如吸烟、饮茶、饮食、体力活动、睡眠时间;

代谢因素如血脂、血压、糖尿病、肥胖、肾小球滤过率、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

心理因素如抑郁,以及空气污染程度。

▲心血管疾病死亡的影响因素包括:

行为因素如饮食、睡眠时间;

代谢因素如血压、糖尿病、肾小球滤过率、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

心理因素如抑郁。

“4C研究”结果显示,中国40岁以上成年糖尿病患者或糖尿病前期人群,只要达到AHA提出的7个理想心血管健康指标中的至少5个,其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就不会高于正常人。7个理想心血管健康指标即“生命简单七法则(LifeSimple7)”,即理想血压、理想胆固醇、理想血糖、规律锻炼身体、健康饮食、体重正常、不吸烟。在4C研究中,7项理想健康指标具体为:入选前至少1年不吸烟;体重指数(BMI)23kg/m2;体力活动达到指南建议水平(每周至少分钟中高强度运动);每天至少吃2斤左右蔬菜和水果;不治疗状态下总胆固醇水平mg/dl;不治疗状态下血压/80mmHg;糖尿病前期人群、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分别5.7%、6.5%。结果发现,与正常人相比,上述指标≤1个的糖尿病前期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34%,但≥5个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反而降低43%。此外,每多达到1个指标,糖尿病前期者的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降低18%,已患糖尿病的人心血管疾病风险降低15%。也就是说,保持上述7个指标,对于中青年人群预防心血管疾病有重要的意义。宁光院士指出,中国40岁以上成人,77%的糖尿病可以通过控制代谢、降低饮酒、合理饮食、增加体力活动、减少肥胖、治理空气污染等因素来消除;与此相对,中国40岁以上成人,75%的心血管疾病负担也可以通过代谢因素、行为因素或治理空气污染等来消除。如果可以全面控制心血管代谢病的“PanRiskFactor”,可最大程度降低或消除糖尿病人群心血管代谢病负担。弄清糖尿病发生机制和主因采取全程管理策略要想防治糖尿病,还得搞清楚我国糖尿病增加的病理生理基础以及造成我国糖尿病发病及患病率升高的主要原因,在疾病管理策略上才能对症下药。众所周知,胰岛素抵抗(一般由肥胖引起)和β细胞功能异常是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β细胞功能异常又包括β细胞质量下降、β细胞功能异常和β细胞去分化。年发表于JClinEndocrinol杂志上的研究提示,血糖控制良好的2型糖尿病患者β细胞去分化明显增加,同时非糖尿病但是发生胰腺炎人群的β细胞去分化也明显增加,这些都预示着胰岛β细胞去分化可能是糖尿病以及胰源性糖尿病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在厘清糖尿病发病机制的基础上,糖尿病防治策略便是这个疾病全程管理的组织者,宁光院士从宏观角度阐述了“复杂疾病分段化”的糖尿病防治策略,即全程分段管理(如图)。何谓“复杂疾病分段化”管理?宁光院士为我们指出一些研究思路,如可以通过LGR4代谢通路调节白色脂肪棕色化。还比如国内首个大型青少年极端肥胖队列(GOCY)揭示IRX3低频失活变异增加人类肥胖风险,提示IRX3与促进白色脂肪棕色化有关,因此可通过调节白色脂肪棕色化的相关代谢通路来防控肥胖,有助于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此外,GOCY队列全外显子测序首次发现CTNNB1激活突变,促进了皮下脂肪堆积,这些新发现都可以为完善防治糖尿病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在谈到我国糖尿病患病风险增加的主要因素时,宁光院士指出,目前的研究旨在探讨社会因素(比如心理、配偶、吸烟饮酒等)、环境污染(双酚A等环境干扰物)、细胞因子和遗传因素致病作用,解析20种危险因素与糖尿病风险的相关性,并通过前瞻性研究证实生活方式改变、老龄化和肥胖是中国糖尿病患病风险增加的三大主因。找到糖尿病发生预测因子后我们该如何预测糖尿病在这三大主因之外,还潜藏着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该如何预测糖尿病?或者说,比血糖更早的预测因素是什么?”宁光院士介绍说,通过高通量脂质组学研究发现了2型糖尿病发生风险的新型脂质预测因子。在总量恒定情况下,不同亚型三酰甘油成分改变与2型糖尿病风险有这样的关系:低碳原子、低饱和三酰甘油亚型的糖尿病发生风险增高,而高碳原子、高饱和三酰甘油亚型则风险降低。此外,研究还发现6种脂质可作为2型糖尿病风险增高的独立标志物。宁光院士指出,“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泛组学领域的进展迅速,使得我们逐渐可以预测糖尿病的发生。”那么,未来糖尿病防诊治研究可以继续做什么呢?宁光院士提到这10个方向供有志之士参考:机体如何对能量代谢进行精确时空网络调控?胰岛内分泌细胞之间相互作用及命运决定的机制?如何绘制胰岛素抵抗网络的全貌?中枢、神经、免疫系统调控糖代谢稳态的机制?环境与遗传交互作用对糖尿病发生发展的影响机制?如何界定热量限制和营养均衡的平衡点?体重调定点是否存在,受何种因素控制?适合中国人的有效预防糖尿病的饮食模式是什么?肠道微生物研究是否能为防治糖尿病提供靶点?人工智能如何赋能糖尿病及并发症精准防诊治?-本文基于宁光院士在CDS的演讲整理-

参考文献:

AaronKJ,ColantonioLD,DengL,etal.JAmHeartAssoc.Feb1;6(2).pii:e.doi:10./JAHA..

本文首发:医学界内分泌频道

本文作者:Daisie

审核:主治医师徐乃佳

责任编辑:郑华菊

版权声明

本文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

-End-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symhsg.com/xdbzz/2051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