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血液系统疾病上
2020-8-18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赤身散热对健康有一定影响 http://www.zgbdf.net/baidianfengjiankangzixun/baidianfengxinyao/m/36676.html
贫血概述
Anemia是指人体内外周血红细胞容量减少,低于正常范围下限,不能运输足够的氧至组织而产生的综合征,我国海平面地区,成年男性Hb<g/L,成年女性(非妊娠)<g/L,孕妇小于g/L即为贫血。细胞学三分类,MCV为红细胞平均体积,MCHC为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类型
MCV(fl)
MCHC(%)
常见举例
大细胞性贫血
>
32~35
巨幼贫、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肝病、伴网织红大量增生的溶贫
正常细胞性贫血
80~
32~35
再障、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贫、骨髓病性贫血、急性失血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80
<32
缺铁贫、铁粒幼细胞贫、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地中海)
市面上口诀太多了,哪个适合你就用哪个,目的是记住就行。贫血严重程度划分标准<30g/L为极重度;30~59g/L为重度;60~90g/L为中度;>90g/L为轻度。依据发病机制的分类①红细胞生成减少,如造血干祖细胞异常导致再障、造血调节异常导致骨髓病性贫血、肾性贫血、原料不足或利用障碍导致巨幼贫、缺铁贫;②红细胞破坏过多(可以记忆为溶血性贫血),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地中海贫血、蚕豆病、自免溶贫等;③失血性贫血(可以记忆为丢失过多),包括急性、慢性失血,慢性常合并缺铁贫。常用实验室检查①血常规检查,可以确定有无贫血、贫血是否伴随白细胞或血小板数量异常;网织红细胞计数间接反映骨髓红系增生情况。②骨髓检查,分为骨髓细胞涂片分类和骨髓活检,涂片反映骨髓增生程度、细胞成分组成;活检反映骨髓造血组织结构、增生程度、细胞成分和形态变化。③发病机制检查,包括缺铁贫的铁代谢及引起缺铁病因检查、巨幼贫的叶酸、B12水平检查、溶贫的红细胞膜、酶、珠蛋白、血红素等检查。缺铁性贫血当机体对铁的需求与供给失衡,导致体内贮存铁耗尽(ID)、继而红细胞内铁缺乏(IDE)、最终引起缺铁性贫血(irondeficiencyanemia,IDA)。铁代谢人体内铁分为功能状态铁和贮存铁两部分。正常人每天造血需20~25mg铁,主要来自衰老破坏的红细胞;每天从食物中摄取1~1.5mg;铁的主要吸收部位为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穿孔都好发于什么部位?)吸收入血的二价铁经铜蓝蛋白氧化成三价铁,再与转铁蛋白分离并还原成二价铁,参与形成血红蛋白。多余的铁以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形式贮存于肝、脾、骨髓等器官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待铁需求增加时动用。人体排出铁主要靠肠黏膜脱落细胞随粪便排出。注意,铁以二价形式吸收,食物中铁需还原后才容易被吸收;铁以三价形式运输,转铁蛋白结合铁和血清铁为三价;铁以二价形式利用,血红蛋白铁和肌红蛋白铁为二价。三大病因①铁需求增加而摄入不足,多见于婴幼儿、青少年、孕妇等;②铁吸收障碍,常见于胃大切后,回忆一下生理知识:“盐酸造成的酸性环境有利于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再回忆一下另一个知识:“壁细胞除分泌盐酸外,还分泌内因子,可以与胃内维生素B12结合形成内因子-维生素B12复合体,保护B12免遭肠内水解酶破坏。壁细胞受损,导致内因子分泌不足,若缺乏内因子,导致B12吸收障碍影响红细胞生成,引起巨幼贫。”③铁丢失过多,见于长期慢性丢失而没有纠正。如慢性失血、月经过多、咯血、血红蛋白尿等。临床表现①缺铁原发病表现,如消化性溃疡、肿瘤、痔疮导致的黑便、血便等;②贫血表现,常见症状有乏力、易倦、头晕、头痛、眼花等;③组织缺铁表现:精神行为异常,有烦躁、易怒、异食癖(内科学和儿科学都提到过)以;体力、耐力下降、易感染;儿童发育迟缓、智力低下、口腔炎、舌炎等。实验室检查①血象,呈小细胞低色素贫血,总论刚说过了。②骨髓象,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红系增生为主。体积小、核染色质致密、胞浆少、边缘不齐,即“核老浆幼”。注意与巨幼贫的“核幼浆老”区分。③铁代谢,血清铁(SI)<8.95μmol/L,铁结合力增高,转铁蛋白饱和度(TS)下降。血清铁蛋白(SF)<12g/L。诊断SF<12g/L;骨髓铁染色显示骨髓小粒可染铁消失,铁粒幼细胞<15%;TS<15%;FEP/Hb>4.5μg/gHb;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除此之外,必须明确病因,IDA才可能根治。治疗原则:根除病因、补足贮铁尽可能去除导致缺铁的病因;补铁分为无机铁和有机铁,无机铁以亚硫酸亚铁为代表,有机铁包括右旋糖酐铁、葡萄糖酸亚铁、富马酸亚铁等,有机铁的不良反应较少;首选口服铁剂。铁剂治疗至少持续到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后4~6个月,铁蛋白正常后停药。(补充贮存铁)与儿科学中缺铁贫治疗目标类似。巨幼细胞贫血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或某些影响核苷酸代谢的药物导致细胞DNA合成障碍所致的贫血称为megaloblasticanemia,MA。根据缺乏物质的种类分3类:①单纯叶酸缺乏;②单纯B12缺乏;③叶酸和B12同时缺乏性贫血。根据病因可分为5类:①食物营养不足;②吸收不良;③代谢异常;④需求量增加;⑤利用障碍。临床表现①血液系统表现,起病慢,常有面额苍白、乏力、耐力下降、头晕等,重者反复感染与出血;②消化系统表现,口腔黏膜、舌乳头萎缩,呈“牛肉样舌”,胃肠道黏膜萎缩引起腹胀、便秘、腹泻、食欲缺乏等。实验室检查①血象,呈大细胞性贫血,网织红计数正常或轻度增高,血片中可见红细胞大小不等,深染消失,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等。②骨髓象,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红系增生显著、巨幼变,呈浆老核幼,粒系也有巨幼变。③血清B12和叶酸及红细胞叶酸含量测定降低;④其他,如胃酸降低、内因子抗体等。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anemia,AA简称再障,是一种可能由不同病因和机制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症。主要表现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全血细胞减少,以及所致的贫血(红细胞减少)、出血(血小板减少)、感染(白细胞减少)综合征。可分为重型再障SAA和非重型再障NSAA。发病机制①造血干祖细胞缺陷(种子),病人骨髓CD34+较正常人明显减少,与病情正相关;②造血微环境异常(土地),除造血细胞减少,还有骨髓“脂肪化”等;③免疫异常(虫子),AA病人外周血及骨髓淋巴细胞比例增高,T细胞亚群失衡等机制。实验室检查①血象,SAA呈中度全血细胞减少:重度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网织红百分数<0.5%(正常1~1.5%),绝对值<15×/L;白细胞计数多<2×,中性粒细胞<0.9×/L,淋巴细胞比例明显升高,血小板计数<20×。NSAA相比程度较轻。②骨髓象:增生重度减低,粒系、红系、巨核细胞均减少,形态大致正常;淋巴细胞及非造血细胞比例明显升高。诊断AA诊断标准:①全血细胞减少;②一般无肝大、脾大;③骨髓多部位增生减低;④除外其他原因引起全血细胞减少。针对发病机制治疗①免疫抑制治疗,如抗淋巴/胸腺细胞球蛋白、环孢素、单克隆抗体、MMF等。②促造血治疗,如雄激素、造血生长因子;③造血干细胞移植。溶血性贫血当溶血超过骨髓的代偿能力,引起的贫血即为溶血性贫血hemolyticanemia。病因分类包括红细胞自身异常所致HA、红细胞外因素所致HA。红细胞自身因素异常包括红细胞膜异常(遗传性、PNH)、遗传性红细胞酶缺陷(蚕豆病、丙酮酸激酶缺乏症)、遗传性珠蛋白生成障碍(地中海);红细胞外因素包括免疫性HA、血管性HA、生物及理化因素。按溶血部位分类血管外溶血包括: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温抗体型自免溶贫、地中海、丙酮酸激酶缺乏症、血红蛋白病;血管内溶血包括:PNH、冷抗体型自免溶贫、蚕豆病、输血反应。与外科联合记忆:血管外溶血破坏部位主要在脾,血管外溶血可以脾切除,可能有效,血管内溶血切脾无效。鉴别溶血性黄疸、梗阻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结合胆红素又称为“直胆”,未结合胆红素又称“间胆”、游离胆红素。正常人DBil为0~6.8μmol/L,IBil为1.7~10.2μmol/L,D/T(直/总)0.2~0.4μmol/L。这也是生物化学、内科消化系统必备知识。溶血性黄疸
梗阻性黄疸
肝细胞性黄疸
DBil(μmol/L)
轻度增加
明显增加
中度增加
IBil(μmol/L)
明显增加
轻度增加
中度增加
D/T(μmol/L)
<0.2
>0.5
0.2~0.5
针对红细胞自身缺陷和外部异常的检查①Coombs试验,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提示自免溶贫;②酸化血清溶血试验Hams试验、糖水试验阳性、CD55和CD59表达下降提示PNH。③高铁血红蛋白还原实验阳性提示G6PD缺乏症(蚕豆病);④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阳性、外周发现大量球形红细胞,提示遗传性球细胞增多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