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化血红蛋白在糖尿病筛查中的作用和价值

2020-7-19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白癜风的治疗药物 http://www.lohasidc.com/
糖尿病在世界范围内的流行,已越来越成为各国公共卫生领域的沉重负担。为遏止糖尿病发病率不断升高的势头,世界各国纷纷开展糖尿病预防研究,如中国大庆糖尿病预防研究、美国糖尿病预防项目(DPP)和芬兰糖尿病预防研究(DPS)等。★

上述三项研究结果均明确了生活方式干预可以显著延缓或降低糖尿病的发生,所以对于糖尿病前期人群的早期识别就显得特别重要。早期识别糖尿病高危人群意义在于,可尽早采取干预措施,从而预防其向糖尿病发展。

对于起病隐匿的无症状性糖尿病,最常用的筛查方法是血糖测定,血糖测定方法主要有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两种。在临床上常用糖耐量试验(OGTT)来测定餐后2h血糖,并作为糖尿病诊断的金标准。

但是,由于OGTT过程繁琐、耗时,患者往往需要多次就诊才能够完成从检测到诊断、治疗的全过程。同时,由于血糖水平的变异度仍然较大,且只能反映检测当下的血糖状态。因此,如何高效识别或筛查糖尿病高危人群,甚至在其空腹血糖还处于正常水平时即可加以识别便显得非常有意义。

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升级和优化,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测开始逐渐在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患者中普及。

年,包括WHO在内的多个国际组织提出HbA1c≥6.5%可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6.0%~6.4%则作为糖尿病前期的切点范围。在我国糖化血红蛋白的临床检测也越来越普及,医院将HbA1c≥6.0%作为患者整体血糖水平异常的诊断标准。

由于中国目前尚未确定HbA1c诊断糖尿病的切点值,以及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的标准化程度不够,而没有将HbA1c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指标。但是,糖化血红蛋白具有变异度小、检测方便、干扰因素少等特点,其在糖尿病筛查及糖尿病高危人群识别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年6月至年5月,杨文英教授牵头开展了一项全国性的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在此次调查中将空腹血糖受损(IFG)(6.1mmol/L<FPG<7.0mmol/L)和糖耐量受损(7.8mmol/L<2hPG<11.1mmol/L)来定义糖尿病前期,将空腹血糖水平≥7.0mmol/L和(或)2小时葡萄糖水平≥11.1mmol/L作为糖尿病标准。

结果显示,糖尿病患病率和糖尿病前期患病率分别为9.7%和15.5%,据此推算,0.亿成年人有糖尿病,1.亿成年人处于糖尿病前期。

在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合作开展了中国慢性病以及危险因素监测研究。在糖尿病前期的定义中将空腹血糖受损的低限值从6.1mmol/L降低为5.6mmol/L(5.6mmol/L<FPG<7.0mmol/L),同时增加了HbA1c检测指标,切点范围采用美国糖尿病协会年提出的新标准,将HbA1c的低限值从6.0%降低为5.7%(5.7%<HbA1c<6.4%)。

该项研究结果显示,中国成人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的发病率分别为10.9%和35.7%,总人数分别为1.18亿和3.88亿。

设立糖尿病前期的概念具有一定的公共卫生的意义,一方面及早识别和及时干预糖尿病高危人群、阻断糖尿病发展进程,另一方面警示世人采取正确的生活方式、主动远离糖尿病。但是,由于世界各国的经济、科技、社会发展水平不同,人民的综合健康素养不同,因此,糖尿病前期采用何种诊断标准一定要与各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如果不看诊断标准,仅从上面2项研究的结果来看,在5年的时间内中国成人糖尿病患者增加了0.2亿,糖尿病前期患者则猛增2.4亿人!按照年筛查标准(空腹血糖低限值为5.6mmol/L、HbA1c低限值为5.7%),中国有5.06亿人的血糖水平不正常!对于5.06亿人的筛查、管理和教育将是一个巨大的工程。所以,对于中国的糖尿病防治工作来讲,首要任务是尽可能识别出大量未诊断的糖尿病患者和糖尿病发病风险最大、离糖尿病最近的高危人群。

在杨文英教授牵头的研究中,由于单纯进行空腹血糖检测将使46.6%的糖尿病患者和70.7%的糖尿病前期患者漏诊,所以仅采用空腹血糖检测不足以完成上述任务。在糖耐量试验(OGTT)费时费力、不适于进行大规模筛查的情况下,采用HbA1c作为筛查指标是我国的最佳选择。但是筛查标准选择则非常重要。WHO认可的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诊断标准就非常适合中国的国情。

糖代谢状态

筛查标准

空腹血糖(FPG)

糖化血红蛋白(HbA1c)

糖尿病

≥7.0mmol/L

≥6.5%

糖尿病前期

6.1mmol/L<FPG<7.0mmol/L

6.0%≤HbA1c≤6.4%

采用空腹血糖联合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筛查糖尿病作为糖尿病教育和管理的重要方法将使尽可能多的人收益。

除此之外,糖尿病防控领域的研究者们应该积极利用现有的资源,研究如何改变饮食习惯、促进教育理念的提升及推广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延缓肥胖、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快速蔓延的势头。

hi,看官!如果喜欢这篇文章,记得要分享哦!哦对了,点个赞也行......

转载请注明:
http://www.symhsg.com/xdbzl/1773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