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二轮专题复习选修一回归教材基础知识背
2020-7-14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专题涉及的专业名词和专业术语特别多,而且很多学校都没有条件让学生完成该实验。因此,对于学生来说,本专题的难度较大。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这个专题的知识,美美老师进行了详细的归纳。
1.蛋白质分离的依据:根据蛋白质各种特性的差异,如分子的形状和大小、所带电荷的性质和多少、溶解度、吸附性质和对其他分子的亲和力等。
2.凝胶色谱法也称作分配色谱法,是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分离蛋白质的有效方法。
3.当不同的蛋白质通过凝胶时,相对分子质量大的蛋白质先分离出来,相对分子质量小的蛋白质后分离出来。原因是当不同的蛋白质通过凝胶时,相对分子质量小的蛋白质容易进入凝胶内部的通道,路程较长,移动速度较慢,而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蛋白质无法进入凝胶内部的通道,只能在凝胶颗粒之间移动,路程较短,移动速度较快。
4.缓冲溶液:
(1)作用:在一定范围内,缓冲溶液能够抵制外界的酸或碱对溶液pH的影响,维持pH基本不变。
(2)配制:通常由1~2种缓冲剂溶解于水中配制而成。调节缓冲剂的使用比例就可以制得在不同pH范围内使用的缓冲液。
(3)意义:为了能够在实验室条件下准确模拟生物体内的过程,保持体外溶液的pH与体内环境中的pH基本一致。
5.电泳:
(1)概念:带电粒子在电场的作用下发生迁移的过程。
(2)原理。
①带电粒子:许多重要的生物大分子,如多肽、核酸等都具有可离解的基团,在一定的pH下,这些基团会带上正电或负电。
②迁移动力与方向:在电场的作用下,带电分子会向着与其所带电荷相反的电极移动。
③分离依据:电泳利用了待分离样品中各种分子带电性质的差异以及分子本身的大小、形状的不同,使带电分子产生不同的迁移速度,从而实现样品中各种分子的分离。
(3)在测定蛋白质分子量时,通常使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在凝胶中加入SDS,目的是为了消除净电荷对迁移率的影响。因为SDS能使蛋白质发生完全变性,因此测定的结果只是单条肽链的分子量。
6.血红蛋白的提取与分离:蛋白质的提取和分离一般分为四步:样品处理、粗分离、纯化、纯度鉴定。在采集血样时,需加入柠檬酸钠,防止血液凝固。
(1)样品处理:
①红细胞洗涤:采用低速短时间离心的方法,及时分离红细胞。离心时加入的溶液是生理盐水;洗涤红细胞的目的是去除杂蛋白。
②释放出血红蛋白,需要加入蒸馏水和甲苯,并充分搅拌。蒸馏水的作用使红细胞大量吸水胀裂,甲苯的作用主要是溶解红细胞的细胞膜
③分离血红蛋白溶液:高速离心处理。离心分离后的血红蛋白溶液有4层,从上至下依次为无色透明的甲苯层、脂溶性物质的沉淀层、血红蛋白水溶液、其他杂质的暗红色沉淀物。
(2)粗分离:方法:透析,目的:去除样品中小分子的杂质。
(3)纯化:方法:凝胶色谱法。原理:相对分子质量不同的分子在凝胶柱中的移动速度不同,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分子先洗脱出来。
(4)纯度鉴定: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测定相对分子质量。
(5)注意事项:
①红细胞洗涤次数过少,会导致无法去除血浆蛋白。
②离心速度过高,时间过长会使白细胞等一同沉淀,达不到分离效果。
③凝胶色谱法中的凝胶颗粒在使用前需放在洗脱液中膨胀,为了加速膨胀,可以用沸水浴加热。这种方法不但可以节约时间,而且可以除去凝胶中可能带有的微生物,排除胶粒内的空气。
④在装填凝胶柱时,不得有气泡存在,因为气泡会搅乱洗脱液中蛋白质的洗脱次序,降低分离效果。
⑤洗脱液不能(能/不能)流干,凝胶颗粒不能(能/不能)暴露在空气中。
样品的洗脱过程
如果您喜欢美美老师的文章,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