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速览l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
2022-8-15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版-12-1
血糖监测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华糖尿病杂志,,13(4):-
要点提示:
1.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果有助于评估糖尿病患者糖代谢紊乱的程度,制定合理的降糖方案,反映降糖治疗的效果并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A)2.临床上血糖监测方法包括毛细血管血糖监测、CGM、HbA1c和GA。(A)3.TIR应纳入血糖控制目标。(B)目前临床上的血糖监测方法包括利用血糖仪进行的毛细血管血糖监测、持续葡萄糖监测(CGM)、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糖化白蛋白(GA)的检测等。其中毛细血管血糖监测包括患者自我血糖监测(SMBG)医院内进行的床边快速血糖检测[,]。
(一)毛细血管血糖监测
SMBG是糖尿病综合管理和教育的组成部分,建议所有糖尿病患者均需进行SMBG。不同监测时间点的适用范围见表11。SMBG的频率应根据患者病情的实际需要来决定(表12),兼顾有效性和便利性。例如每天轮换进行餐前和餐后2h的配对血糖监测,能够改善患者的HbA1c水平,且不影响生活质量[?]。具体原则如下:
采用生活方式干预控制糖尿病的患者,可根据需要有目的地通过血糖监测了解饮食控制和运动对血糖的影响,从而调整饮食和运动方案。
使用口服降糖药者可每周监测2~4次空腹或餐后2h血糖。
使用胰岛素治疗者可根据胰岛素治疗方案进行相应的血糖监测。使用基础胰岛素的患者应监测空腹血糖,根据空腹血糖调整睡前胰岛素的剂量;使用预混胰岛素者应监测空腹和晚餐前血糖,根据空腹血糖调整晚餐前胰岛素剂量,根据晚餐前血糖调整早餐前胰岛素剂量,空腹血糖达标后,注意监测餐后血糖以优化治疗方案。
特殊人群[围手术期患者、低血糖高危人群、危重症患者、老年患者、1型糖尿病(T1DM)患者]的监测,应遵循以上血糖监测的基本原则,实行个体化的监测方案。
表11毛细血管血糖监测时不同监测时间点的适用范围
表12不同治疗方案人群毛细血管血糖监测的原则
(二)HbA1c
HbA1c在临床上已作为评估长期血糖控制状况的“金标准”,也是临床决定是否需要调整治疗的重要依据。标准的HbA1c检测方法的正常参考值为4%~6%,在治疗之初建议每3个月检测1次,一旦达到治疗目标可每6个月检查1次。对于患有贫血和血红蛋白异常疾病的患者,HbA1c的检测结果是不可靠的。
(三)GA
GA能反映糖尿病患者检测前2~3周的平均血糖水平,其正常参考值为11%~17%[?]。GA对短期内血糖变化比HbA1c敏感,是评价患者短期糖代谢控制情况的良好指标。但合并某些疾病如肾病综合征、肝硬化等影响白蛋白更新速度时,GA检测结果并不可靠[?]。
(四)CGM
CGM是指通过葡萄糖传感器连续监测皮下组织间液的葡萄糖浓度变化的技术,可以提供更全面的血糖信息,了解血糖变化的特点。CGM包括回顾性CGM系统、实时CGM系统[]以及扫描式CGM系统[]等,适用情况如下:
T1DM。
需要胰岛素强化治疗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
在SMBG指导下使用降糖治疗的T2DM患者,仍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具体包括:
(1)无法解释的严重低血糖或反复低血糖,无症状性低血糖、夜间低血糖;(2)无法解释的高血糖,特别是空腹高血糖;(3)血糖波动大;(4)出于对低血糖的恐惧,刻意保持高血糖状态的患者。妊娠期糖尿病(GDM)或糖尿病合并妊娠。
患者教育。
(五)其他
有研究表明,血清1,5?脱水葡萄糖醇(1,5?AG)可反映既往1~2周的平均血糖水平,可作为辅助的血糖监测指标用于糖尿病筛查及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此外,唾液1,5?AG作为无创监测方法,开始探索应用于糖尿病筛查[]。
新指标葡萄糖目标范围内时间(TIR)或称葡萄糖达标时间百分比,是指24h内葡萄糖在目标范围内(通常为3.9~10.0mmol/L)的时间(用min表示)或其所占的百分比,可由CGM数据或SMBG数据(至少每日7次血糖监测)计算[]。多项观察性研究显示,TIR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心血管疾病的替代标志物[]及妊娠结局[]显著相关。此外,一项大型队列研究显示,TIR与T2DM患者心血管死亡及全因死亡显著相关[]。上述结果提示,TIR有望成为评价血糖控制的有效指标。年发布的TIR国际共识推荐T1DM及T2DM患者的TIR控制目标为70%[],但应高度个体化,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