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病管理观点访谈丨血压高,血糖高,如何打
2022-1-3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2次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加速,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均呈快速上升趋势,致残率、致死率明显增高,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并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为了规范高血压和糖尿病的诊疗管理,《中国医学论坛报社》邀请了多位权威专家进行“慢病管理观点访谈”。本期特邀汕头大医院王红卫教授和天津医医院张秋梅教授进行慢病管理专题访谈,以期为慢性疾病的临床诊治及长期管理提供指导。
王红卫教授结构优势、疗效保障,美阿沙坦钾助力建设“健康中国”
王红卫教授
医学硕士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
汕头大医院高血压科主任
广东省医师协会高血压医师分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师协会心内科医师分会委员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心同治专业委员会常委
汕头市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汕头市心血管病专委会高血压学组组长
规律家庭自测血压有助于评判药物疗效
在常用的三种血压监测方式,即诊室血压监测、动态血压监测(ABPM)和家庭自测血压(HBPM)中,诊室血压监测和HBPM的应用更为广泛,由于ABPM的测量过于繁琐,患者的接受程度受影响。高血压是我国常见的慢性疾病,患者需长期服药控制血压,因此,HBPM的意义更为重要。目前,很多患者所进行的HBPM是不规范的。我们主张患者在早起后,服用降压药物和早餐之前,排空膀胱后进行坐位血压测量,通常来说建议患者每天的测量时间基本固定。对于血压波动较大或不达标的患者,临床建议患者在睡前进行血压监测,有助于观察患者的血压波动情况及评价降压药物疗效,以指导调整降压方案。在降压药的谷峰比值中,晨起时患者体内血药浓度最低,属于谷浓度。此时患者的血压水平可能会反映出目前服用的药物疗效是否达标。因此规律的监测血压非常必要。
高血压的长期管理需要改善生活方式及口服长效降压药物两手抓
对于高血压的长期管理,改善生活方式的意义不言而喻。《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年修订版)》[1]、《ISH全球高血压实践指南》[2]等国内外多部指南均强调了改善生活方式对血压管理的重要性。谈到生活方式的改善措施,减少钠盐摄入及合理膳食最为重要。此外,戒烟限酒、养成运动习惯、控制体重及保持心理平衡都有助于血压的管理。
除了生活方式的管理,药物的管理也至关重要。在药物的使用上,应优先使用长效降压药物,有效控制24小时血压,血压达标是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基础。但是并非所有药物均能保持24小时的药效,有些药物在到达谷浓度时,降压效果较差,血压就容易不达标。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新技术应用于药物研发,使得越来越多的降压药物都能有效控制24小时血压。
强效平稳降压,美阿沙坦钾助力中国高血压患者血压达标
近期,美阿沙坦钾片在中国重磅上市。与上世纪九十年代上市的ARB不同,根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年发布的《化学药物中亚硝胺类杂质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中对化学药品杂质新提出的硬性要求,美阿沙坦钾经过了杂质的严格检测后获得NMPA的批准上市。此前,NMPA尚未对已上市药品做这样的强制要求。
作为新一代ARB类降压药物,美阿沙坦钾是武田自主研发的一款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目前,美阿沙坦钾已在美国、加拿大、法国、英国等全球超过35个国家地区上市并积累了较为可靠的临床经验。不同于传统ARB药物分子中采用的四唑环结构,美阿沙坦钾活性成分阿齐沙坦使用了独特噁二唑环替代了四唑环,提高了药物与AT1受体结合的亲和力[3]。不仅如此,阿齐沙坦经酯化反应,形成的钾盐即美阿沙坦钾。酯化反应能够提高药物吸收程度,增加生物利用度[4]。除此之外,美阿沙坦钾固体药物组合物成分中还添加了pH控制剂,添加pH控制剂能提高药物稳定性,保证恒定溶出,改善药物溶出性[5]。
在临床疗效方面,美阿沙坦钾强效降压,在美阿沙坦钾的全球多中心研究中,BakrisGL[6]等纳入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测量患者的动态血压和诊室血压,治疗6周时,美阿沙坦钾80mg诊室收缩压降幅达17.6mmHg,显著优于奥美沙坦40mg。因此美阿沙坦钾的上市不仅为临床医生带来更多的治疗选择,为中国的高血压患者提供更好的帮助,更为“健康中国”慢病管理目标的实现贡献了力量。
张秋梅教授血糖管理需兼顾达标率与安全性,伏格列波糖降低PPG优势明显
张秋梅教授
天津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博士学位、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中国女医师协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天津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委员
天津医学会内分泌分会委员
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委员
天津市医学会医学人文分会常委
天津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技术专家
天津市健康教育专家
毕业于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八年专业,从事糖尿病临床工作20余年
主持或参与多项基础及临床研究,在国内外发表文章多篇。
血糖管理指南不断变迁,PPG地位逐渐凸显
从糖尿病管理的角度来讲,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和餐后血糖(PPG)三个靶目标同等重要。但是从我们的认识过程来讲,最早我们了解的是空腹血糖,由于空腹血糖测量起来相对简便,因此早期我们更多强调空腹血糖,而针对空腹血糖的研究也比较多。HbA1c在年开始进入糖尿病临床研究者的视野,作为监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有效手段,随后的DCCT研究[7](DiabetesControlandComplicationsTrial)和UKPDS[8](TheUKProspectiveDiabetesStudy),证实了HbA1c和并发症的关系,到20世纪80年代初,HbA1c检测已被临床广泛接受。之后国内外指南陆续推荐HbA1c作为糖尿病血糖控制的金标准,有些国家甚至将标准化的HbA1c作为糖尿病诊断的指标。但临床研究也发现,即使FPG小于5.6mmol/L,HbA1c的达标率也小于70%,这些研究结果提示我们仅仅控制空腹血糖不足以控制整体血糖状态,因此,提出PPG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针对PPG的管理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指南将PPG的监测作为发现血糖异常和评价血糖控制情况的主要手段。HbA1c、FPG、PPG这三个指标都非常重要,但就临床管理的重点和意义,PPG更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HbA1c指标逐步调整,血糖达标与降糖安全性需同时兼顾
DCCT研究和UKPDS研究都提出了HbA1c降至7%能显著降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发生率,但这两项研究的获益主要是基于微血管,但对于大血管并发症发生率的降低效果并没有达到统计学意义。在这样的背景下,临床研究者希望通过将HbA1c的数值降至更低,达到小于6%或者6.5%,以期进一步降低心血管等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年IDF指南提出,将HbA1c降至6.5%以下。令人遗憾的是,随后ACCORD研究[9]、VADT研究[10]、ADVANCE研究[11]的结果均表明:HbA1c进一步降低可能对微血管病变有益,但患者的低血糖风险却随之增加,甚至可能因低血糖事件导致糖尿病患者的死亡风险升高。因此,IDF将HbA1c的目标值放宽至<7%,基于前期研究结果及IDF指南的推荐,我国年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12]也将HbA1c的控制标准调整至<7%。对于空腹血糖的控制目标也经历了从3.9mmol/L放宽至4.4mmol/L,而餐后血糖管理的建议,始终是<10.0mmol/L,从指南的推荐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在血糖长期管理中,应兼顾血糖达标与降糖安全性,以及PPG管理始终是至关重要的。
分子优势、靶点独特,伏格列波糖安全有效管理我国患者血糖
α-糖苷酶抑制剂(AGI)是我国常用的降糖药物,其更适合于我国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的饮食特点。对于出现胰岛功能下降的老年患者,AGI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此外,AGI药物安全性良好,单药服用时,患者较少出现低血糖的情况。常用的AGI包括阿卡波糖和伏格列波糖,但这两者其实并不完全一致。药物分子链越短,对于α-糖苷酶的抑制效果越强。与阿卡波糖相比,伏格列波糖分子链更短,并且具有独特分子基团,能够更强抑制α-糖苷酶活性。两者的作用靶点也不同,阿卡波糖直接抑制α-淀粉酶,使多糖分解为双糖的过程受阻,导致胃肠道内多糖聚积,从而导致胃肠道不良反应增加。伏格列波糖作用于单糖产生环节,高选择性抑制双糖水解酶,而对α-淀粉酶几乎无抑制作用,更少的腹胀和排气。安全性方面,伏格列波糖不吸收入血,药物相互作用风险极低,不增加肝肾负担,因此安全性优势也较为突出。
参考文献:
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年修订版[J].心脑血管病防治,,():1-44.
2.UngerT,BorghiC,CharcharF,etal.InternationalSocietyofHypertensionglobalhypertensionpracticeguidelines[J].Hypertension,,75(6):‐.
3.Shin-ichiroMiura,etal.HypertensRes,Feb;36(2):-
4.NaohiroKawaguchi,etal.Xenobiotica.Feb;43(2)
5.米山修司,田上宽.武田药品工业株式会舍.包含苯并咪唑-7-羧酸酯衍生物和pH控制剂的固体药物组合.中国,CNBP.-10-16
6.BakrisGL,etal.Journalofclinicalhypertension(Greenwich,Conn).;13:81-3.
7.YueD,ColagiuriS,McelduffA,etal.DiabetesControlandComplicationsTrial[J].TheMedicaljournalofAustralia,,(11-12):-.
8.HolmanRR,etal.NEnglJMed.;:-.
9.HetalS.Shah,etal.GeneticPredictorsofCardiovascularMortalityDuringIntensiveGlycemicControlinType2Diabetes:FindingsFromtheACCORDClinicalTrial.DiabetesCareAug;dc.
10.WilliamDuckworth,CarlosAbraira,ThomasMoritz,etal.NEnglJMed.Jan8;(2):-39.
11.TurnbullFM,AbrairaC,AndersonRJ,etal.Intensiveglucosecontrolandmacrovascular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