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资格考试临床基础学检验篇第2章

2021-3-11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北京白癜风的最好医院 http://m.39.net/pf/bdfyy/xwdt/

刘国生

湖北医院

第2章红细胞检查

?考纲要求①红细胞的生理及血红蛋白分子结构和特点;②红细胞计数的原理、方法学评价、质量控制、参考值及临床意义;③血红蛋白测定的原理、方法学评价、质量控制、参考值及临床意义;④红细胞形态检查及临床意义;⑤血细胞比容、分布宽度的检测原理、参考值及临床意义;⑥红细胞相关参数的临床应用;⑦网织红细胞检测原理、参考值及临床意义;⑧红细胞沉降率的检测原理、方法学评价、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复习要点

一、红细胞概要

(一)红细胞生理★★

1.红细胞生成: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有形成分。红细胞起源于骨髓造血T-细胞。从造血干细胞分化发育成网织红细胞的过程在骨髄中进行,约需72h。网织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约需48h。成熟红组胞平均寿命约天。衰老红细胞主要在脾脏破坏。

2.红细胞生理功能:通过血红蛋自实现交换和携带气体功能。

(二)血红蛋白的分子结构及特点★

1.血红蛋白的结构:血红蛋白(Hb)由两对珠蛋白肽链和4个亚铁血红素构成。珠蛋白由4条肽链(ɑ、β链)组成;亚铁血红素由原卟啉和铁构成。

2.血红蛋白的特点:正常情况下,99%Hb为还原Hb(HbA),1%为高铁Hb(HbF)。只有Fe2+状态的Hb才能与氧结合,称为氧合血红蛋白。在人体生长不同时期,Hb的种类与比例不同。出生后3个月,HbA95%,而HbF降至1%以下。血红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其合成受激素(红组胞生成素、雄激素)调节,其降解产物为珠蛋白和血红素。

二、红细胞计数

(一)计数原理★★

1.手工显微镜法:用等渗稀释液将血液稀释一定倍数,充入血细胞计数池,在显微镜下计数一定体积内红细胞数,经换算求出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数量。

2.血液分析仪法:用电阻抗和(或)光散射原理。

(二)方法学评价★★

1.手工显微镜法:不需要特殊设备,但操作复杂、费时。可用于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或受小红细胞干扰的血小板计数结果的校正。

2.血液分析仪法:结果较精确(电阻抗法测定精度为2%,手工法测定精度11%),操作快速简便。白细胞数量明显增高时,会干扰红细胞计数和体积测定。

(三)质量控制★★★

1.手工法误差原因包括血液发生凝固;稀释、充池、计数不规范;微量吸管、计数板不标准;计数域误差等。

2.血液分析仪法:仪器应严格按规程操作,并定期进行室内质控和室间比对。

(四)参考值★★★

成年男性:(4.3~5.8)×/L;成年女性:(3.8~5.1)×/L;新生儿:(6.0~7.0)×/L。

(五)临床意义★★

1.生理性增多:各种原因导致的血液浓缩,如水分丢失过多,未能及时补充水分等。

2.生理性减少:15岁以前的儿童、老年人及妊娠中晚期的妇女可见生理性的贫血。

3.病理性增多:见于原发性(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其原因不明,可能与骨髓增殖性疾病、造血干细胞受累有关。也见于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其病因主要是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增加,导致红细胞合成量增加。

4.病理性减少: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贫血,如急、慢性红细胞丢失过多,红细胞寿命缩短,造血原材料不足,骨髓造血功能减退等。

(六)操作方法★★

在2ml红细胞稀释液中加血10μ1,混匀后,充入计数板计数池,室温静置3~5min,在高倍镜下,计数中央大方格内正中及四角的5个中方格内的红细胞数。红细胞/L=N×25/5×10××=N×=N/×(其中N为5个中方格内的红细胞总数)。

三、血红蛋白测定

(一)检测原理★★

1.氰化高铁血红蛋白(HiCN)测定法:HiCN是目前国际推荐测定血红蛋白的方法。血液中除硫化血红蛋白(SHb)外的各种Hb均可被高铁氰化钾氧化为高铁血红蛋白,后者与CN结合生成稳定的棕红色复合物即氰化高铁血红蛋白,其在nm处有一吸收峰,用分光光度计测定该处的吸光度,经换算即可得到每升血液中的血红蛋白浓度。

2.十二烷基硫酸钠血红蛋白(SDS)测定法:血液中除SHb外的各种Hb均可与低浓度SDS作用,生成SDS-Hb棕红色化合物,用分光光度计测定波峰nm处的吸光度,经换算可得到每升血液中的血红蛋白浓度。

(二)方法学评价★★

1.HiCN测定法:HiCN法操作简单、显色快、结果稳定可靠、读取吸光度后可直接定值等优点,其致命的弱点是氰化钾(KCN)试剂有剧毒。

2.SDS测定法:该方法操作简单、呈色稳定、准确性和精确性符合要求、无公害,但不能直接用吸光度计算Hb浓度,而且SDS试剂本身质量差异较大会影响检测结果。

3.溴代十六烷基三甲胺(CTAB)血红量白测定法:该方法的试剂溶血性强又不破坏白细胞,适用于仪器上自动检测Hb和白细胞,缺点是测定结果的准确度和精密度不佳。

4.血细胞分析仪法:血细胞分析仪法操作简单、快速、同时可获得多项红细胞参数。但仪器须经HiCN标准液校正后才能使用,仪器法测定精度(CV)约为1%。

(三)质量控制★★★

1.异常血浆蛋白质、高脂血症、白细胞数超过30×/L、脂滴等可产生浊度,干扰Hb的测定。静脉血的Hb比毛细血管血低10%~15%。

2.稀释倍数不准、红细胞溶解不当、血浆中脂质或蛋自质量增加均会导致测定值假性增高。HiCN参考液是制备标准曲线、计算K值、校准仪器和其他测定方法的重要物质。

(四)参考值★★★

成年男性:~g/L;成年女性:~g/L;新生儿:~g/L。

(五)临床意义★★

1.生理性变化:血红蛋白随年龄而变化;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一天之内有波动,上午7时达高峰,随后下降。

2.病理性变化:血红蛋白对贫血程度的判断优于红细胞计数。根据Hb浓度可将贫血分为4度:轻度贫血:Hb<g/L(女性Hb<g/L);中度贫血:Hb<90g/L;重度贫血:Hb<60g/L;极重度贫血:Hb<30g/L。当RBC<1.5×/L,Hb<45g/L时,应考虑输血。但需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大量失血时,在补充液体前,虽然循环血容量缩小,但血液浓度很少变化,从血红蛋白浓度来看,很难反映出存在贫血;如水潴留时,血浆容量增大,即使红细胞容量正常,但血液浓度减低,从血红蛋白浓度来看,已存在贫血;失水时,血浆容量缩小,即使血液浓度增高,但红细胞容量减少,从血红蛋白浓度来看,贫血不明显。二是发生大细胞性贫血或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时,红细胞计数与血红蛋白浓度不成比例,大细胞性贫血的血红蛋白浓度相对偏高,小细胞低色素贫血的血红蛋白减低,但红细胞计数可正常。

四、红细胞形态检查

(一)检测原理★★

红细胞形态检查与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计数结果相结合可粗略推断贫血的原因,对贫血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很重要的临床价值。红细胞形态检查是将细胞分布均匀的血涂片进行瑞氏染色后,根据各种细胞和成分各自的呈色特点,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和识别。

(二)参考值★★★

瑞氏染色血涂片成熟红细胞形态为双凹圆盘状、细胞大小一致、平均直径7.2μm(范国6.7~7.7μm)、淡粉红色、中央1/3为生理性淡染区、胞质内无异常结构。

(三)临床意义★★

1.红细胞大小改変:小红细胞直径6um,正常人罕见,小红细胞血红蛋白合成障碍,生理性淡染区扩大,见于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小红细胞血红蛋白充盈良好,生理性淡染区消失,见于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大红细胞直径10um,为未完全成熟红细胞,体积较大,因残留脱氧核糖核酸,瑞氏染色后呈多色性或暗碱性点彩,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恶性贫血等,巨红组胞直径15um,因叶酸、维生素B12缺乏使幼稚细胞内DNA合成不足,不能按时分裂,脱核后成为巨大红细胞,血涂片还可见分叶过多中性粒细胞,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红细胞大小不均,是指红细胞间直径相差1倍以上,见于重度增生性贫血,如巨幼细胞性贫血等。

2.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含量改变:正常色素性红细胞见于正常人、急性失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和白血病等;低色素性红细胞见于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铁幼粒细胞性贫血、某些血红蛋白病;高色素性红细胞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多色性红细胞见于正常人(占1%左右)、骨髓造红细胞功能活跃(如溶血性或急性失血性贫血);细胞着色不一见于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3.红细胞形状改变:球形红细胞见于遗传性和获得性球形细胞增多症;椭圆形红细胞见于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可达25%~75%)、大细胞性贫血(可达25%)、缺铁性贫血、骨髓纤维化、巨幼细胞贫血、镰形细胞性贫血、正常人(约占1%~15%);靶形细胞见于各种低色素性贫血、阻塞性黄疸、脾切除后;口形红细胞见于口形红细胞增多症、小儿消化系统疾患引起的贫血、酒精中毒、某些溶血性贫血、肝病和少数(4%)正常人;镰形红细胞见于镰状细胞贫血;棘红细胞见子遗传性或获得性β-脂蛋白缺乏症(高达70%~80%)、脾切除后、酒精中毒性肝病、尿毒症;裂红细胞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重型珠蛋白生成障得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严重烧伤,正常人少见(2%);缗钱状红细胞是红细胞互相连接如缗钱状,是因为血浆中某些蛋白(凝血因子I、球蛋白)增高,使红细胞正负电荷发生改变所致;有核红细胞(幼稚红细胞)除1周内婴幼儿血涂片中可见少量有核红细胞外,其他则为病理现象,见于溶血性贫血、造血系统恶性疾患或骨髓转移性肿瘤、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脾切除后;新月形红细胞见于某些溶血性贫血(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自尿症;泪滴形红细胞见于贫血、骨髓纤维化和正常人;红细胞形态不整见于某些感染、严重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等。

4.红细胞内出理异常结构:正常人血涂片中很少见到嗜碱性点彩红细胞(约占1/00),其他各类贫血见到点彩红细胞表明骨髓造血旺盛或有紊乱现象;豪焦小体(Howell-Jollysbody、染色质小体)见于脾切除后、无脾症、脾萎缩、脾功能低下、红白血病、某些贫血(如巨幼细胞性贫血);卡波环见于白血病、巨细胞性贫血、增生性贫血、铅中毒、脾切除后;此外,红细胞胞质内也可见疟原虫、徽丝蚴、社利什曼原虫等寄生虫病病原体。

五、血细胞比容测定

(一)检测原理★★

血细胞比容(Hct或PCV)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经离心沉淀压紧的红细胞在全血样本中所占的比值。

1.离心法:是将抗疑血置于孔径统一的温氏管或毛细玻管中,以一定转速离心一定时间后,计算红细胞层占全血的体积比。

2.血液分析仪法:是细胞通过计数小孔时,形成相应大小的脉冲,脉冲的多少即为细胞数量,脉冲高度为细胞体积,通过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和红细胞计数(RBC)即求得血细胞比容,Hct=MCV×RBC。

(二)方法学评价★

1.手工法:有折射计法、黏度法、比密测定法、离心法和放射性核素法等。温氏法采用中速离心,不能完全排除红细胞间残留的血浆,测定结果偏高,已淘汰;微量法采用高速离心,细胞间残留血浆比温氏法少(约2%),且样本用量小、操作简便、残留血浆1%~3%。

2.血液分析仪仪器法:仪器法测定精度为1%,手工法测定精度为2%,仪器法应注意红细胞增多症或血浆滲透压异常时会出現误差。

(三)质量控制★★

1.手工法:抗凝剂量不准确、混匀不充分、离心速度不够均会产生误差。红细胞形态异常(如小红细胞、大红细胞、椭圆形红细胞、镰状红细胞)或红细胞增多症可使血浆残留量增加6%。当红细胞增多时,Hct明显增高,血浆残留也会相应地增加。

2.血液分析仪仪器法:要注意Hct是否与RBC、MCV相关。

(四)参考值★★★

1.温氏法:男性0.40~0.54;女性0.37~0.47。

2.微量法:男性0.47士0.04;女性0.42±0.05。

(五)临床意义★★

1.Hct增高:见于大量呕吐、大手术后、腹泻、失血、大面积烧伤、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可达0.80)、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2.Hct减低:见于各种类型的贫血,但不同类型的贫血,Hct减少程度与RBC计数値不完全一致。

3.输液评估:有助于控制补液量和了解体液平衡情況,是临床输血、输液治疗疗效观测的指标之一。

(六)操作方法★

1.温氏法:取EDTA-K2或肝素抗凝静脉血2ml,加人温氏管中,用水平离心机以g(即有效半径22.5cm,r/min),离心30min,离心后血液分为5层,自上而下分别为血浆层、血小板层、白细胞层和有核红细胞层、还原红细胞层(紫黑红色)、带氧红细胞层(鲜红色),读取还原红细胞层柱高的毫米数,乘以0.01,即为每升血渡中红细胞体积的升数。

2.微量法:取抗凝全血或末精血,充入一次性毛细玻管(管长75mm,内径0.8~1.0mm,壁厚0.20~0.25mm,每支含肝素2U)的2/3(50mm)处,封口后,用水平式毛细管Hct离心机以00r/min(相对离心力RCF≥00g)离心5min,用专用读数被板或刻度尺,读取还原红细胞层和血液全层长度,计算Hct值。

六、红细胞平均指数

(一)检测原理★★

红细胞平均指数包括红细胞平均容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和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手工法是通过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和血细胞比容值计算红细胞平均指数;血液分析仪能直接导出MCV值,再结合直接测定的RBC和Hb,计算出MCH=Hb/RBC和MCHC=MCH×MCV。

1.红细胞平均容积:MCV=每升血液中红细胞体积/每升血液中红细胞个数=Hct/RBC(fl),代表每个红细胞平均体积的大小。

2.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每升血液中红细胞个数=Hb/RBC(pg),代表每个红细胞内平均所含血红蛋白的量。

3.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每升血液中红细胞体积=Hb/Hct(g/L),代表平均每升红细胞中所含血红蛋白浓度。

(二)方法学评价★

红细胞凝集(如冷凝集综合征)、严重高血糖症(葡萄糖高于mg/L)时,MCV假性增高,高脂血症、自细胞增多症使MCH假性增高。MCHC受Hct(血浆残留或出现异常红细胞)和Hb(高脂血症、白细胞增多症)的影响。

(三)质量控制★★

1.手工法: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测定数据必须准确可靠。

2.血液分析仪法:利用人群红细胞平均指数相当稳定的原理,用XB分析法或浮动均值法对血液分析仪进行质量控制。

(四)参考值(见表1-1)★★★

(五)临床意义★★

小细胞性贫血可低至MCV50fl、MCH15pg、MCHCg/L;大红细胞可高至MCHf1、MCH50pg,但MCHC正常或减低;MCHC增高见于球形红细胞增多症,但不超过g/L。红细胞平均指数仅代表红细胞平均值,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溶血性贫血和急性白血病,虽属正细胞性贫血,但红细胞可有明显的大小不均和异形,大细胞性贫血也可有小细胞存在,小细胞贫血也可有大红细胞,必须做血涂片检査才能较为准确地诊断(表1-2)。

七、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

(一)检测原理★★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是反映红细胞体积大小的客观指标,常用变异系数(CV)来表示,由血液分析仪的红细胞体积直方图导出。

(二)方法学评价及质量控制★

RDW比血涂片红细胞形态大小的观察更为客观和准确。RDW异常受样本中红细胞碎片、红细胞凝集、双相性红细胞的影响。

(三)临床意义★★

1.贫血形态学分类:根据RDW和MCV,将贫血分为以下6类(表1-3)。

2.缺铁性贫血(IDA)筛选诊断和疗效观察指标:当铁剂治疗有效时,RDW开始增高,随后逐渐降低至正常。

3.鉴别诊断:鉴别缺铁性贫血和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为小细胞非均一性贫血,而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为小细胞均一性贫血。

八、网织红细胞计数

(一)检测原理★★

网织红细胞(Ret)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到完全成熟红细胞间的过渡细胞,属于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经活体染色(新亚甲蓝、煌焦油蓝、中性红等染料)后,呈深染的颗粒状或网状结构。凡含两个以上的深染颗粒或具有线网状结构的无核红细胞,即为网织红细胞。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计数0个红细胞中网织红细胞的百分比,也可采用血液分析仪法,用荧光染料(如吖啶橙、派若宁-Y、噻唑橙)使网织红细胞内RNA着色,用流式细胞术(FCM)得到网织红细胞数。

(二)方法学评价★

1.普通光学显微镜法:试管法操作简便、重复性较好。玻片法取血量少、染色时水分易蒸发,造成结果偏低。显微镜法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多,且耗时费力。

2.血液分析仪法:可提供网织红细胞绝对值(Ret)、网织红细胞百分比(Ret%)、网织红细胞分布宽度(RDWr)、网织红细胞平均体积(MCVr/MRV)、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HCr)、网织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r)、网织红细胞血红蛋白分布宽度(HDWr)、LFR、MFR、HFR、网织红细胞成熟指数[RMI,RMI=(MFR+HFR)/LFR×]。仪器法优点是测量细胞多、避免主观因素、方法易于标准化。

(三)质量控制★★

1.显微镜法:影响因素有操作人员对网织红细胞的识别能力、血涂片质量的好坏、计数的红细胞数量、计数方法等。

2.仪器法:出现Howell-Jolly小体、有核红细胞、巨大血小板会使结果假性增高。

(四)参考值★★★

1.显微镜法:成人0.8%~2.0%或(25~75)×/L,新生儿2.0%~6.0%。

2.仪器法:男性RMI9.1%~32.2%,女性RMI12.8%~33.7%。

(五)临床意义★★

正常情况下,骨髓中网织红细胞均值为×/L,血液中为65X/L。当骨髓Ret增多,外周血减少时,提示释放障碍;骨體和外周血Ret均增加,提示为释放增加。网织红细胞成熟类型正常时,外周血网织红细胞中Ⅲ型占20%~30%,IV型占70%~80%,若骨髓增生明显,可出现Ⅰ型和Ⅱ型Ret。

判断骨髓红细胞造血情况:①增多:溶血时大量网织红细胞进人血循环,Ret可达6%~8%,急性溶血时,可达约20%,甚至50%以上,绝对值超过×/L。急性失血后,5~10d网织红细胞达高峰,2周后恢复正常。放疗、化疗后,Ret短暂和迅速增高,是骨髓恢复较敏感的指标。红系无效造血时,骨髓中红系增生活跃,外周血网织红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增高。②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再障危象。典型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标准之一是Ret计数常低于0.5%,绝对值低于15×/L。

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治疗前,Ret仅轻度增高(也可正常或减少)。

骨髓移植后第21天,如Ret大于15×/L,表示无移植并发症;小于15×/L,伴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增高,可能为骨髓移植失败。

网织红细胞生成指数(RPI)是网织红细胞生成相当于正常人的倍数。不同生理、病理情况下,Ret从骨髓释放入外周血所需时间不同,故Ret计数值不能确切反映骨髓红细胞系统造血功能,还应考虑Ret生存期限。通常Ret生存期限约为2d,若未成熟网织红细胞提前释放入血,Ret生存期限将延长,为了纠正网织红细胞提前释放引起的偏差,用网织红细胞RPI来反映Ret生成速率,计算公式为:RPI=Ret%×(被测Hct/正常人Hct)×(1/Ret成熟天数),在估计红细胞生成有效性方面,使用RPI较准确。

(六)操作方法★

在2滴10g/L煌焦油蓝生理盐水溶液中加血2滴,混匀,37℃放置15~20min,制片后,在油镜下计数至少0个红细胞中网织红细胞数,计算网织红细胞百分数(%)和网织红细胞绝对值(红细胞数×网织红细胞百分数)。WHO推荐使用的网织红细胞活体染液为新亚甲蓝,其染色力强且稳定;煌焦油蓝(又名灿烂甲酚蓝)染液操作简单、费用低廉,但易产生沉淀。为提高网织红细胞计数的精度和速度,ICSH推荐使用Miller窥盘,将Miller窥盘置于目镜内,选择红细胞散在且分布均匀的部位,用小方格(A)计数红细胞,大方格计数网织红细胞,按下式计算:网织红细胞(%)=B格内的网织红细胞数/9×A格内的红细胞数×%(CV约为10%)。

九、点彩红细胞计数

(一)检测原理★★

点彩红细胞是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在发育过程中受到损害,其胞质中残存的变性的嗜碱性RNA,经碱性亚甲基蓝染色后,呈大小、形状不一蓝色颗粒,瑞氏染色后,颗粒呈蓝黑色,在油镜下计数点彩红细胞数百分率。由于点彩红细胞较少且分布不均,必要时可扩大红细胞计数量。

(二)操作方法★

取新鲜血1滴制片,用甲醇固定3min,以50g/L碱性亚甲蓝液染色1~2min,然后在油镜下计数0个红细胞中点彩红细胞数,最后计算点彩红细胞数百分率。

(三)参考值及临床意义★

1.正常参考值:0.03%。

2.增高主要见于中毒及各类贫血,如铅、汞、银、铋、硝基苯、苯胺中毒、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恶性肿瘤等,表示造血旺盛。

十、红细胞沉降率测定

(一)检测原理★★★

红细胞沉降率(ESR,血沉)指离体抗凝血静置后,红细胞在单位时间内沉降的速度。

1.缗钱状红细胞形成期,约数分钟至10min;

2.快速沉降期:缗钱状红细胞以等速下降,约40min;

3.细胞堆积期(缓慢沉积期),红细胞堆积到试管底部。

(二)方法学评价★

1.手工法:有魏氏法、潘氏法等。魏氏法为ICSH推荐方法,潘氏法与魏氏法相关性好、用血量少,适于儿童,各种方法参考值不同。、

2.血沉仪法:仪器测量时间短、重复性好、不受环境温度影响等。

3.血沉率(ZSR):将抗凝血注入特制血沉管,以r/min正反方向旋转,每次45s,同时做°旋转,特点是不受年龄、性别、贫血、试验条件的影响,但需特殊离心仪器。

(三)质量控制★★

影响红细胞缗钱状形成的主要因素包括:

1.血浆蛋白质比例:小分子蛋白如清蛋白、卵磷脂等使血沉减缓,大分子蛋白,如急性反应蛋白(C反应蛋白、凝血因子I、触珠蛋白、铜蓝蛋白、a-酸性糖蛋白、a-胰蛋白酶)、免疫球蛋白、巨球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等使血沉加快。

2.红细胞数量和形状:红细胞沉降率和血浆阻逆力保持平衡,红细胞数量减少,血沉加快;数量增多则血沉减慢,但数量太少,则影响了红细胞缗钱状形成,导致血沉也减慢。红细胞直径越大,血沉越快。

3.血沉管:应置血沉架上完全直立,血沉管倾斜时,红细胞沿管壁一侧下沉,而血浆沿另一侧下降,会加速红细胞沉降,如血沉管倾斜30°,沉降率则会增加30%。

4.血样本抗凝剂浓度增加、血液凝固(血浆凝血因子I减少)使血沉减慢,当样本冷藏4~24h,测定前平衡至室温,并混匀后,不影响检测结果。

5.温度:室温过高(25℃)使血沉加快,可按温度系数校正,室温过低(18℃)使血沉减慢,但无法校正。

(四)参考值★★★

1.魏氏法:

50岁:男性0~15mm/h,女性0~20mm/h;

≥5岁:男性0~20mm/h,女性0~30mm/h;

85岁:男性0~30mm/h,女性0~42mm/1h;

新生儿及儿童:0~10mm/h。

2.潘氏法:成年男性0~10mm/h,成年女性0~12mm/h。

(五)临床意义★★

1.血沉増快: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增高,生理性增高见于妇女月经期、妊娠3个月以上者及老年人。病理性增高见于各种炎症、组织损伤及坏死、恶性肿瘤、高球蛋白血症、贫血、高胆固醇血症等。

2.血沉减慢:见于真性或相对性红细胞增多症、DIC消耗性低凝血期、继发性纤溶期、肝病、肿瘤、其他严重疾病因未产生急性反应蛋白等。

(六)操作方法★

取mmo1/L枸機酸钠0.4ml,加静脉血1.6ml,混匀,用血沉管吸入混匀全血,并直立子血沉架上,定时lh末准确读取红细胞下沉后的血浆段高度,即红细胞沉降率。

?考题回顾与同步练习

有关红细胞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红细胞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B:晚幼红细胞丧失分裂能力C:衰老红细胞主要在脾脏破坏D:红细胞的平均直径为6.5umE:双凹圆盘状结构可携带更多的氧

红细胞目视计数法的计数公式是(N表示5个中方格内红细胞数)

A:N×5/25×10××B:N×25×10××C:N×5/25×10××D:N×5/25×10××E:N×25/5×10××

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测定的最大缺点是

A:不易于自动血液分析仪使用B:操作步骤繁琐、不方便C:试剂稳定性差,不易保存D:试剂具有剧毒性E:需要绘制标准曲线

缺铁性贫血患者,外周血涂片红细胞多为

A:正常色素性红细胞B:高色素性红细胞C:低色素性红细胞D:嗜多色性红细胞E:碱性点彩红细胞

网织红细胞增多最明显的疾病是

A:溶血性贫血B:慢性失血C:再生障碍性贫血D:巨幼细胞性贫血E:缺铁性贫血

RDW反映的是红细胞的

A:平均体积B:血红蛋白含量C:染色深浅D:体积的均一性E:结构的异常度

抗凝剂枸橼酸钠水溶液与血液1:9或1:4体积比例使用,条件是血细胞比容须在

A:20%~30%B:30%~40%C:30%~50%D:40%~50%E:50%~60%血沉是指在一定条件下

A:红细胞沉降速度

B:红、白细胞沉降速度

C:有核红细胞沉降速度

D:成熟红细胞沉降速度

E:全血红细胞沉降速度

小红细胞是指红细胞直径

A:7.0μmB:6.0μmC:5.5μmD:5.5μmE:4.5μm

贫血的Bessman分类是指根据MCV和以下哪个指标进行的分类

A:MCHB:MCHCC:RDWD:HCTE:Hb

女性,Hb为65g/L,应属于哪类

A:轻度贫血B:极重度贫血C:重度贫血D:中度贫血E:无贫血

关于RDW的叙述,错误的是

A:贫血MCV/RDW形态学分类对贫血形态学鉴别诊断有参考价值B:正细胞性贫血RDW可降低C:缺铁性性贫血RDW可升高D: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RDW正常E: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RDW可正常

铅中毒患者,外周血涂片可见

A:碱性点彩红细胞B:染色质小体C:棘细胞D:镰状红细胞E:小红细胞

不会引起血沉加快的疾病是

A:败血症B:系统性红斑狼疮C:严重贫血D:良性肿瘤E:急性心肌梗死

引起血沉加快的疾病,应除外

A:风湿热B:结核病C:缺铁性贫血D:心绞痛E:胃癌

参考答案:

1:D2:E3:D4:C5:A6:D7:D8:A9:B10:C11:D12:B13:A14:D15:D

职称考试|医学科普

转载请注明:
http://www.symhsg.com/xdbyy/1893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