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检验科电子期刊middo
2020-5-30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北京什么时候治疗白癜风合适 http://www.jk100f.com/第4期:
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临床应用
本期供稿:齐晓荣本期编辑:石永林本期审核:李军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注意事项
采血管:EDTA抗凝全血(血常规管)
注意事项:检测前三天正常饮食,不能偏清淡也不能偏油腻,检测前需空腹。
一糖化血红蛋白的优点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反映某一具体时间的血糖水平,容易受到进食和糖代谢等相关因素的影响。
糖化血红蛋白:不受抽血时间、是否使用降糖药物等因素的干扰,可以稳定可靠地反映出检测前天内的平均血糖水平。
二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标准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推荐的一般HBA1C目标值为6.5%
1、4%-6%:血糖控制正常
2、6%-7%:血糖控制比较理想
3、7%-8%:血糖控制一般
4、8%-9%:控制不理想,需加强血糖控制,多注意饮食结构及运动,并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
5、9%:血糖控制很差,是慢性并发症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可能引发糖尿病性肾病、动脉硬化、白内障等并发症,并有可能出现酮症酸中毒的急性合并症。
三糖化血红蛋白临床使用周期1、血糖控制满意且稳定的糖尿病患者,至少一年测两次。
2、若血糖控制不满意且需调整方案,应一年测四次。
3、计划怀孕的糖尿病妇女初期每月测一次;血糖控制满意后,应每6-8周测一次,直到受孕。
四糖化血红蛋白的临床意义1、评价糖尿病血糖长期控制水平,反映病人在检测前2-3个月之间的血糖平均水平;
2、作为糖尿病的病情监测指标,亦可作为轻症、Ⅱ型、“隐性”糖尿病的早期诊断指标。大多数血糖高于正常的糖尿病患者,HbA1c增高;部分空腹血糖正常而糖耐量下降的病人HbA1c也可增高;
3、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把糖化血红蛋白作为一项新的糖尿病诊断指标;
4、了解患者近阶段的血糖情况,以及估计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情况;
5、对预防糖尿病孕妇的巨大胎儿、畸形胎、死胎、以及急、慢性并发症发生发展的监督具有重要意义;
6、对于病因尚未明确的昏迷或正在输注葡萄糖抢救者,急查糖化血红蛋白具有鉴别诊断的价值;
7、对于糖化血红蛋白特别增高的糖尿病患者,应警惕急性并发症的发生。
五糖化血红蛋白的五大误区1、数值越接近正常越好不少患者认为糖化血红蛋白越接近正常值越好(标准检测方法的正常值范围为4%~6%),这种认识是不完善的。糖尿病治疗强调个体化原则,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标准也是因人而异的,有时候病情严重者一味追求低的糖化血红蛋白数值反而得不偿失。
2、糖化血红蛋白和血糖只监测一个糖化血红蛋白和血糖监测不是互相排斥,而是相互补充的,两者对于糖尿病患者的随访是各有优缺点的。与随机血糖相比,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值不受一时偶然因素的影响,与采血时是否空腹无关,因而稳定性更好。而血糖能反映即时情况,尤其通过多点血糖监测(血糖谱)可反映患者全天血糖波动及控制情况。
3、糖化血红蛋白很稳定,总能反映真实情况一般情况下,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但有时两者变化不一致。比如,暴发性1型糖尿病,这时糖化血红蛋白就可能赶不上急性血糖变化的速度,因此不能反映真实的平均血糖水平。还有酗酒、缺铁性贫血、高甘油三酯血症可使糖化血红蛋白升高。妊娠妇女血容量增加,血色素降低,以及溶血性贫血、急慢性失血、慢性肾衰、血红蛋白病等,测的糖化血红蛋白值都较低。
4、检测糖化血红蛋白需要空腹糖化血红蛋白不受进餐的影响,检测时可以任意时间采血,不需要空腹。但是患有贫血和血红蛋白异常疾病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结果不可靠,应采用血糖、糖化血清白蛋白或糖化血清蛋白来评价血糖的控制情况。
5、糖尿病患者需要不定期经常检测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是糖尿病监控的“金标准”,但没有必要频繁地进行该指标的检测。初诊糖尿病患者需要进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对于血糖控制平稳并达标的患者每年测定2次糖化血红蛋白即可;对于治疗方案改变或血糖控制没能达标的患者,最好每季度测定1次糖化血红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