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检验科电子期刊middo

2020-5-30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北京什么时候治疗白癜风合适 http://www.jk100f.com/
第4期:

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临床应用

本期供稿:齐晓荣本期编辑:石永林本期审核:李军

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注意事项

采血管:EDTA抗凝全血(血常规管)

注意事项:检测前三天正常饮食,不能偏清淡也不能偏油腻,检测前需空腹。

一糖化血红蛋白的优点

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反映某一具体时间的血糖水平,容易受到进食和糖代谢等相关因素的影响。

糖化血红蛋白:不受抽血时间、是否使用降糖药物等因素的干扰,可以稳定可靠地反映出检测前天内的平均血糖水平。

二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标准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推荐的一般HBA1C目标值为6.5%

1、4%-6%:血糖控制正常

2、6%-7%:血糖控制比较理想

3、7%-8%:血糖控制一般

4、8%-9%:控制不理想,需加强血糖控制,多注意饮食结构及运动,并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

5、9%:血糖控制很差,是慢性并发症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可能引发糖尿病性肾病、动脉硬化、白内障等并发症,并有可能出现酮症酸中毒的急性合并症。

三糖化血红蛋白临床使用周期

1、血糖控制满意且稳定的糖尿病患者,至少一年测两次。

2、若血糖控制不满意且需调整方案,应一年测四次。

3、计划怀孕的糖尿病妇女初期每月测一次;血糖控制满意后,应每6-8周测一次,直到受孕。

四糖化血红蛋白的临床意义

1、评价糖尿病血糖长期控制水平,反映病人在检测前2-3个月之间的血糖平均水平;

2、作为糖尿病的病情监测指标,亦可作为轻症、Ⅱ型、“隐性”糖尿病的早期诊断指标。大多数血糖高于正常的糖尿病患者,HbA1c增高;部分空腹血糖正常而糖耐量下降的病人HbA1c也可增高;

3、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把糖化血红蛋白作为一项新的糖尿病诊断指标;

4、了解患者近阶段的血糖情况,以及估计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情况;

5、对预防糖尿病孕妇的巨大胎儿、畸形胎、死胎、以及急、慢性并发症发生发展的监督具有重要意义;

6、对于病因尚未明确的昏迷或正在输注葡萄糖抢救者,急查糖化血红蛋白具有鉴别诊断的价值;

7、对于糖化血红蛋白特别增高的糖尿病患者,应警惕急性并发症的发生。

五糖化血红蛋白的五大误区1、数值越接近正常越好

不少患者认为糖化血红蛋白越接近正常值越好(标准检测方法的正常值范围为4%~6%),这种认识是不完善的。糖尿病治疗强调个体化原则,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标准也是因人而异的,有时候病情严重者一味追求低的糖化血红蛋白数值反而得不偿失。

2、糖化血红蛋白和血糖只监测一个

糖化血红蛋白和血糖监测不是互相排斥,而是相互补充的,两者对于糖尿病患者的随访是各有优缺点的。与随机血糖相比,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值不受一时偶然因素的影响,与采血时是否空腹无关,因而稳定性更好。而血糖能反映即时情况,尤其通过多点血糖监测(血糖谱)可反映患者全天血糖波动及控制情况。

3、糖化血红蛋白很稳定,总能反映真实情况

一般情况下,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但有时两者变化不一致。比如,暴发性1型糖尿病,这时糖化血红蛋白就可能赶不上急性血糖变化的速度,因此不能反映真实的平均血糖水平。还有酗酒、缺铁性贫血、高甘油三酯血症可使糖化血红蛋白升高。妊娠妇女血容量增加,血色素降低,以及溶血性贫血、急慢性失血、慢性肾衰、血红蛋白病等,测的糖化血红蛋白值都较低。

4、检测糖化血红蛋白需要空腹

糖化血红蛋白不受进餐的影响,检测时可以任意时间采血,不需要空腹。但是患有贫血和血红蛋白异常疾病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结果不可靠,应采用血糖、糖化血清白蛋白或糖化血清蛋白来评价血糖的控制情况。

5、糖尿病患者需要不定期经常检测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是糖尿病监控的“金标准”,但没有必要频繁地进行该指标的检测。初诊糖尿病患者需要进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对于血糖控制平稳并达标的患者每年测定2次糖化血红蛋白即可;对于治疗方案改变或血糖控制没能达标的患者,最好每季度测定1次糖化血红蛋白。

转载请注明:
http://www.symhsg.com/xdbyy/176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