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及血红蛋白减少的中医治疗
2019-1-31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7次患者宋某,女,57岁,因臀部囊肿于年12月12日来我院某科行手术治疗,患者既往有病毒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病史多年,入院时查血小板50x/L(参考值:x/L—x/L),未予输血等治疗,术后第二天,查血小板为52x/L。患者诉腹胀、大便不畅、纳差、乏力、多汗、小便黄,不矢气、不呃逆,请我会诊,考虑脾气亏虚、气机不畅,遂予香砂六君汤合四逆散加麻黄根、浮小麦等加减,5剂,水煎服,3次/日,1剂/日。
一周后再次复查血小板,结果为:x/L,患者服药后上诉诸症均消失,患者及主管医生均极为惊讶,要求继续服用中药,仍予上方五剂口服。
患者曾某,女,47岁,因子宫肌瘤于年12月中旬在我院某科治疗。患者月经量多、淋漓不尽、有血块、畏寒、小腹冷凉尤甚、心悸、乏力、眠差,入院时查血红蛋白61g/L(参考值:~g/L/L),因考虑患者体质较差,未予手术治疗,予止血、口服抑制子宫内膜生长药物治疗,并请我会诊要求中药参与治疗,四诊合参后考虑:气血亏虚、肾阳不足,予参附汤合大剂量四逆汤加减治疗,5剂,水煎服,3次/日,1剂/日。
一周后复查血红蛋白95g/L。患者上诉症状均大有好转,因考虑接近绝经年龄,暂未予手术治疗,患者仍要求口服中药,予十全大补汤加减,7剂,带药出院。
按:中医诊疗,重在辨证而非辨病,病名只能拿来参考。万不要被西医诊断的那一个个病名、那些病毒、细菌、贫血、缺铁、胆红素高、肝功能异常等等牵着鼻子走。如果看见贫血就用四物汤、有病毒就加金银花板蓝根……那就是举中医之名,行西医之实,挂羊头卖狗肉罢了。
诸如此类血小板、血红蛋白、肝功能等明显异常的患者临床很常见,我常常接到类似的会诊,也有患者坚决不住院,仅在门诊上治疗的。案中两例患者,我均没有被患者的各项检查所迷惑,而是直接严格按照中医的那一套模式进行,当辨证对了、用药对了、患者的各种不适症状解除了,相对应的各项检查指标也就趋于正常了。
所以,在临床会诊之际,我并没有先看病历、看各种检查,后看患者的习惯;而是直奔患者,望闻问切完毕、辨证处方已了然在胸,再去看看病历;这样看完就是病历中反应的情况很简单或者很糟糕,也不会干扰之前采集的各种信息、不会干扰我的处方,一定要做到胸中有定见。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