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科学运动性低血色素血红蛋白
2016-12-1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早在年,就有文字记载运动可引起红细胞破坏增多,导致血色素下降,但关于训练期运动员血色素低下的具体发生机制,目前还没有定论,一般认为有以下三种主要原因:
1.血红蛋白合成减少,不能满足运动需要血红蛋白分子是由1分子珠蛋白和4分子亚铁血红素组成的,因此蛋白质和铁元素的合理供给对于维持正常血红蛋白浓度具有重要作用。在连续人体负荷训练中,当糖代谢释放的能量不能满足机体需要时,蛋白质分解代谢随之增强。有学者认为,运动员每千克体重每日供给蛋白质低于1.5克,就会出现运动性贫血。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建造和修补组织的负担较大,更容易发生因蛋白质摄入不足引起血红蛋白合成下降,致使运动性低血色素的发生。人体内含铁约3-5克,其中60%-70%存在于血红蛋白中。我国正常成人铁需要量男子12毫克/天(mg/d),女子15mg/d。运动员需铁量高于常人,但运动员普遍存在铁营养状况不良,尤其是青少年运动员。因为,在青少年时期,仅机体生长发育这一项,便需要增加10%的铁质。而青少年在运动中的铁丢失情况非常严重。长跑、竞走、足球等运动员每天可从汗液中丢失铁约14mg,女运动员每次月经丢失铁量也较常人多。长跑运动员失铁量为常人的两倍,而铁吸收水平仅为常人的1/2,膳食结构的不合理也容易造成运动员铁吸收、利用不足。在此基础上,再加上收缩肌挤压、机械摩擦引起的红细胞溶血,若不给予足够的铁补充,很可能发生运动性血色素低下。
2.运动引起红细胞损伤破坏,引起溶血正常人成熟红细胞的平均寿命为天,一般情况下,红细胞的生成和消亡呈动态平衡。如果某种原因使红细胞寿命缩短,过早过多的破坏消亡,即称“溶血”。此时骨髓加速红细胞的生成和释放,以资代偿。如果红细胞破坏的速度超过骨髓生成红细胞的代偿能力,那么血循环中红细胞数减少,就会出现血色素低下,甚至发展成为贫血。运动过程中,红细胞运氧速率加快,氧合血红蛋白转变成高铁血红蛋白时产生的自由基增多。自由基的活性极强,它可以引起细胞膜上的不饱和脂肪酸发生过氧化反应,使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引起溶血。而且,运动中红细胞能量供应不足,乳酸堆积使得血液酸化都会引起红细胞渗透压发生改变,细胞膜变硬,加速溶血的发生。在体育运动中,特别是从事竞走、长跑等多种耐力性项目的女青少年运动员,发生溶血性或血红蛋白尿的机率更高。这不仅严重影响运动技能的发挥和成绩的提高,对运动员身体也十分有害。
3.运动引起高血浆容量反应,使血色素浓度相对下降运动员通过训练增加血浆容量,可保证在大量出汗等体力消耗后,仍维持较好的循环血量,降低血液的粘度,减少外周阻力,有利于血液的灌注和氧的运输。运动引起的这种高血浆容量反应,使得血红蛋白浓度相对下降是机体对运动刺激产生适应的一种表现,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低血色素。
瀵诲父鎬х櫧鐧滈浠涔堝彨鐧界櫆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