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全盘点!应对药源性疾病,看这篇就够了!
2016-10-24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超全盘点!应对药源性疾病,看这篇就够了!
医生诊治疾病离不开三大手段:药物、手术、语言,其中药物的运用是一种最重要且最常用的一种手段。有了疾病。需要药物来诊治;用了药,就有了药源性疾病。药源性疾病虽然近代才有这明确的概念,但实际上和医药学一样,历史悠久,尤其是药物的毒性作用,祖国医学早有认识。古人已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药即是毒也!
一、药即是毒《医学问答》日:“夫药本毒物,故神农辨百草谓之尝毒。药之治病,无非以毒拔毒,以毒攻毒??”。
汉代张仲景认为“药,谓草木虫鱼兽类,以能治病,皆谓毒”。
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将所载药物分为大毒、有毒、小毒及微毒四类。
大毒如斑蟊、生川乌、马钱子等,常用量即可出现严重中毒症状,甚至死亡。有毒药物如蜈蚣、附子、雄黄、常山等,中毒症状较重,剂量过大亦可致命。小毒药物如吴茱萸、细辛等,不良反应较轻。极少引起中毒者称微毒,如人参、桃仁、大黄、甘草等。
翻开药品说明书,几乎所有的药物上都有一项,是药三分毒!现代医学通过大量实验从生物中提炼,乃至化工合成生产出许多药品。药品进入人体发挥效应时,其作用通常不是单一的。对于疾病来讲有诊治作用的同时,必然会有药物不良反应的一面。
二、药可“治病”,也可“致病”药物的“治病”与“致病”显示的是药物的双重属性。既然药物“治病”有章可循,那不“治病”而“致病”必然也有法可依。常见药源性疾病发生机制有以下八种:
药理作用相关类
用药剂量决定病变损伤的严重程度,停止用药或减小剂量则能部分改善或完全恢复正常。其发生常受各种药动学及药效学因素的影响,是药源性疾病中最为常见的一类,发病率最高,了解药物的药理作用和作用机制,可以预测此类疾病。
与促进微生物生长相关类
广谱抗生素等抗生药物抑制或杀灭了体内特别是肠道内的敏感菌,使体内菌群平衡失调,导致耐药菌过度生长,从而引发各种继发的真菌感染及伪膜性肠炎等。此外,各种能抑制免疫反应的抗癌药、糖皮质激素等,也能促进二重感染。本类疾病可以预测。
化学刺激相关类
药品的化学刺激作用决定于药物及赋形剂的化学性质,化学刺激的严重程度则与药物浓度有关,与药理作用无关。例如口服药引起的食道损伤、胃肠黏膜损伤,注射药物引起的局部肿痛、静脉炎;皮肤接触药物发生的皮炎、皮肤坏死。了解药物的化学性质可以预测本类疾病。
给药方式相关类
这是一类因药物特定方法而引起的疾病,其发生决定于药物剂型的物理性质和给药方式,与制剂成分的化学性质和药理性质无关。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径则可不发生。如植入药物引起的周围组织炎症或纤维化,口服药片卡在咽喉部,静脉注射药液中的微粒所致血管栓塞,注射液污染微生物引起的感染等。
撤药相关类
这类疾病常发生于长期连续用药而突然停止给药或突然减小剂量后,再次用药不但不会加重症状,而且会使病情得到改善或治愈。这类疾病与给药时程有关,与给药剂量无关,常见于那些精神依赖性、躯体依赖性或有反跳现象的药物。
例如苯二氮卓类、阿片类、β-受体阻断剂及可乐定等。从药理上是可预测的。远离毒品,可以防止吸毒成瘾,也能证明这一论断。
遗传代谢障碍相关类
本类疾病的特点是具有家族遗传性,难以预测。如6-磷酸葡萄糖(G-6-PD)缺乏症患者,服用氯喹、阿斯匹林、磺胺、维生素K等药物,即使很小剂量,都可致急性溶血;而铁血红蛋白还原酶缺乏者服用上述药物则发生高铁血红蛋白症性紫绀;血浆胆碱酯酶缺乏症患者,使用琥珀碱可致呼吸肌麻痹加重。呼吸停止时间延长等。
药物过敏相关类
本类疾病均与免疫应答的活化有关,与药理作用无关,与剂量大小无关,是难于预测的。这是一类比较常见的药源性疾病。如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皮疹、药物热、过敏性胆汁阻塞症等。抗生素、解热镇痛药及磺胺类是最常导致过敏反应的药物。
基因毒性相关类
有些药物可损伤人类基因,导致细胞分化异常。如已烯雌酚、苯丁酸氮芥、环磷酰胺、右旋糖酐铁、非那西丁、羟甲烯龙(康复龙)等可致癌、孕妇服用已烯雌酚、氯丙嗪、甲氨蝶呤、白消胺、安定、苯妥英钠、阿司匹林、四环素及糖皮质激素等,可致婴儿先天畸形。
三、何为药源性疾病?药源性疾病是否意味这疾病不治反而加重呢?
非也,非也!
以下是药源性疾病典型的十例表现
中毒型
有些药物会抑制细胞生长,有严重的细胞毒作用;有些药物对酶有毒性,如抗代谢药物甲氨喋呤、秋水仙碱有纺锤体毒性,抑制细胞分裂。
炎症型
此型多见于药物引起的各种皮炎。
畸形发育型
有些药物用于妊娠3个月内的孕妇能导致胚胎损害。引起胎儿畸形发育;如妊娠期间为预防先兆流产注射孕激素,结果造成女婴的生殖器男性化。
发育不全型
如婴幼儿服用四环素引起牙齿釉质发育不全。
增生型
如服用苯妥英钠引起的牙龈增生,多见于儿童。
萎缩型
如糖皮质激素注射后所引起注射部位皮肤发生萎缩性变化,此时可见表皮变薄,表皮乳突消失。
变性和浸润型
此型是某些药物性皮炎的表现形式,组织学显示此时表皮有嗜酸性粒细胞坏死及多形核细胞浸润。
血管水肿型
多见于药物变态反应时发生的血管神经性水肿。
血管栓塞型
如血管造影剂引起的血管栓塞。
赘生型和癌变
如长期使用砷剂时掌跖部可产生疣状损害并可演变成鳞癌或基底细胞癌。又如乙双吗啉治疗牛皮癣引起的白血病。
四、如何应对药物”致病“?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此乃一物降一物!
发生药源性疾病,治疗也有法门
1原则上是若怀疑出现的病征是由药物所引起的、而又不能确定为某种药物时,可能的话,首先是停止应用的所有药物。这样做不但可能及时止致药物继续损害机体,而且有助于诊断。
2停药后,临床症状减轻或缓解常可提示疾病为药源性。此后根据病情采取治疗对策。
3由于药源性疾病多有自限性特点,停药后无需特殊处理,待药物自体内消除后,可以缓解,症状严重时须进行对症治疗,如致病药物很明确,可选用特异性拮抗剂。
4若是药物变态反应,应将致病药物告病人防止日后再度发生。
药物的治疗疾病作用是和药物不良反应相互依存、对立统一的,而药源性疾病是药物不良反应的延伸和最终表现。药物之所以存在,必然是由于药物治疗疾病的作用永远是药物作用的主要方面,夸大药源性疾病的发生是不可取的。
因此,临床医师在用药前一定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权衡利弊,谨慎用药。既要掌握药物的作用和作用原理,还要掌握药物的不良反应。一旦确定下来用什么药就要做到合理用药,做好用药监护,充分发挥药物的正面作用。预防或减轻药物对机体损害的负面作用。这是药物应用普遍性的要求和原则。
白癜风治疗哪里最能治好在北京治疗白癜风大概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