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检验基础老第5版要掌握的名词解释

2020-10-9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白癜风治疗的医院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1.1抗凝与抗凝剂抗凝与抗凝剂用化学或物理的方法,抑制或除掉血液中某些凝血因子以阻止血液凝固的方法,称为抗凝。能阻止血液凝固的化学试剂称为抗凝剂。1.2皮肤采血皮肤采血利用釆血针从手指指端或耳垂等部位刺破皮肤而进行采血,所获得的血液标本是末梢循环全血,主要用于需要微量用血的检验项目和婴幼儿血常规检验。1.3血浆血浆是离开血管的全血经抗凝处理后,通过离心沉淀,所获得的不含细胞成分的液体,用于血浆化学成分测定和血凝检验项目测定等。2.1.1缗钱状排列红细胞当血浆中某些原因,如纤维蛋白原和球蛋白含量增高时,可使红细胞表面负电荷降低,减弱红细胞之间的相互排斥力而互相连接如缗钱状。2.1.2红细胞大小不均是指同一患者的红细胞之间直径相差一倍以上。贫血患者常有此现象,巨幼细胞性贫血时尤为明显,与骨髓造血功能紊乱、造血监控与调控功能减弱有关。可通过红细胞分布宽度(RDW)数值指标反映出来。2.1.3豪焦小体又称为染色质小体。成熟红细胞或幼红细胞的胞质内含有一个或多个直径为1?的暗紫红色圆形小体,为核碎裂或溶解后所剩残余部分。可见于脾切除术。2.1.4MCV红细胞群体中单个红细胞体积的平均值,以飞升(fl)为单位(lfl=L).MCV=HCT/RBC*fl2.2.1核左移(shifttotheleft)外周血液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并出现晚幼粒、中幼粒甚至早幼粒细胞时称为核左移。核左移常伴有毒性颗粒、空泡、核变性等毒性变化,最常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时也可见到。2.2.2再生性核左移核左移伴有白细胞总数增高者,称再生性核左移,表示机体的反应性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能释放大量粒细胞至外周血液。常伴有不同程度的中毒改变。2.2.3退行性核左移核左移而白细胞总数不增高甚至减低者,称退行性核左移。表示骨髓释放粒细胞的功能受抑制,机体的抵抗力低下。2.2.4核右移(shifttotheright)外周血液中5叶核以上的中性粒细胞>3%时称为核右移。核右移常伴有白细胞总数的减少,属造血功能衰退的表现。这是因缺乏造血物质、DNA合成减少或骨髓造血功能减退。主要见于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及恶性贫血。在炎症的恢复期,可出现一过性的核右移。在患病进展期突然出现核右移则提示预后不良。2.2.5中性粒细胞的毒性变化在严重传染病、化脓性感染、败血症、恶性肿瘤、急性中毒、大面积烧伤等病理情况下,中性粒细胞出现大小不均、毒性颗粒、空泡、杜勒体及退行性变等形态改变,这些形态改变可同时出现。它反映了细胞损伤的程度。2.2.6毒性颗粒(toxicgranulation)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的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的紫黑色或深紫红色颗粒,称毒性颗粒;常见于严重化脓性感染及大面积烧伤等;被认为是特殊颗粒生成受阻或发生变性所致。2.2.7毒性指数是计算含有毒性颗粒的细胞数与所计数的中性粒细胞(个或个)的比例。临床检验工作中常用毒性指数了解病情进展情况、估计预后。毒性指数:1为极度,表示病情严重;0.75为重度;0.5为中度;V0.25为轻度。2.2.8棒状小体(Auerbody)在Wright或Giemsa染色的血涂片中,白细胞胞质中出现的紫红色细杆状物质,长1?6;zm,—条或数条不等,称为棒状小体。它只出现在白血病细胞中,故见到棒状小体就可诊断为急性白血病。2.2.9杜勒小体(Ddhlebody)是中性粒细胞胞质因毒性变而保留的嗜碱性区域。它呈圆形、梨形或云雾状,界限不清,染成灰蓝色,直径1?2;zm,是胞质局部不成熟,即核与胞质发育不平衡的表现;它亦可见于单核细胞中,常见于严重感染,如猩红热、白喉、败血症等。2.2.10中性粒细胞大小不均(anisocytosis)指中性粒细胞体积大小悬殊。常见于一些病程较长的化脓性感染。可能是内毒素等因素作用下骨髓内幼稚中性粒细胞发生顿挫性不规则分裂的结果。2.2.11空泡(vacuoles)中性粒细胞胞质内出现一个或数个空泡,是细胞受损后胞质发生脂肪变性的结果。最常见于严重感染,特别是败血症。2.2.12类白血病反应(leukemoidreaction)指机体对某些刺激因素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外周血液中白细胞总数大多明显增高,并可有数量不等的幼稚细胞出现.但红细胞和血小板一般无改变。骨髓增生但很少达到白血病的程度,病因去除后,类白血病反应也逐渐消失。2.2.13异型淋巴细胞(abnormallymphocyte)在病毒或过敏原等因素刺激下,外周血液淋巴细胞增生并发生异常形态变化,称异型淋巴细胞或“Downey”细胞。健康人血涂片中偶见,增多主要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常>1。%)、病毒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湿疹等病毒性疾病和过敏性疾病。2.2.14中性粒细胞反应性增多中性粒细胞反应性增多是机体对各种病理因素刺激产生应激反应,动员骨髓贮备池中的粒细胞释放及/或边缘池的粒细胞进入血液循环使外周血液中性粒细胞增多;增多的粒细胞大多为成熟的分叶核粒细胞,或较为成熟的杆状核粒细胞;临床上多见于感染及炎症、严重的组织损伤及血细胞破坏、急性中毒及失血等。2.2.15中性粒细胞异常增生性增多中性粒细胞异常增生性增多系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为造血组织中粒细胞大量异常增生并释放到外周血液,使外周血液中性粒细胞增多;增多的粒细胞主要是病理性的粒细胞;主要见于白血病和骨髓增殖性疾病。2.2.16粒细胞缺乏症粒细胞缺乏症指外周血液白细胞数V2.0X/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X10VL或消失的一种征象。患者往往起病急骤,发热、感染等症状严重。2.2.17Pelger-Hiiet畸形Pelger-Hiiet畸形成熟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能力减退,核常呈杆状、肾形、眼镜形、哑铃形或少分叶(两大叶),但染色质致密、深染,聚集成小块或条索状。通常见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临床上也常见于MDS、粒细胞白血病和某些药物治疗后,也可继发于某些严重感染称为假性Pelger-Huet畸形。2.2.18Chediak-Higashi畸形中性粒细胞中均含有几个?数十个直径为2?5冲1的包涵体,呈异常巨大的紫蓝色或灰紫色块状物,为异常溶酶体颗粒连缀在一起融合所致,也可见于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中,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2.2.19Alder-Reilly畸形Alder-Reilly畸形与遗传因素有关,中性粒细胞胞浆中含巨大深染的嗜天青颗粒。颗粒特别粗大,但不伴有白细胞增高及核左移、空泡等其他毒性变化,其原因是胞内溶酶体不能分解黏多糖导致其沉聚,也可在其他白细胞中出现。2.2.20May-Hegglin畸形May-Hegglin畸形与遗传因素有关,患者粒细胞终身含有淡蓝色包涵体,此种包?涵体与严重感染、中毒时出现的Dohle小体相同.但常较大,其他粒细胞甚至巨核细胞也能见到。2.2.21巨多核中性粒细胞巨多核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胞体增大,胞核分叶过多可达5?9叶,甚至10叶以上,核染色质疏松。2.2.22环形杆状核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内出现闭锁环形杆状细胞核常见于MDS和粒细胞白血病。2.3.1血小板卫星现象血小板卫星现象是指血小板黏附、围绕于中性粒细胞(或偶尔黏附于单核细胞)的现象,有时可见血小板吞噬现象。此时,血小板和中性粒细胞形态和功能均正常。血小板卫星现象偶见于EDTA抗凝血。2.4.1血液凝固血液凝固是由凝血因子按一定顺序相继激活而生成凝血酶,最终使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的过程,简称凝血。2.4.2出血时间在特定条件下,皮肤小血管被刺破后,血液自行流出到自然停止的时间。2.4.3凝血酶原时间在待检血浆中加入足够量的组织凝血活酶(含组织因子)和适量的钙离子,通过激活因子现而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使乏血小板血浆凝固。从加钙离子到血浆开始凝固所需的时间即为凝血酶原时间。2.4.4国际敏感度指数ISI为组织凝血活酶参考品与每批组织凝血活酶PT校正曲线的斜率。年,WHO将人脑凝血活酶标准品(批号67/40)作为标定不同来源组织凝血活酶ISI的参考品,其ISI确定为1.0。ISI值越接近1.0,表示试剂对凝血因子缺乏的敏感性越高。2.4.5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患者PT值/健康人平均PT值)项,它是口服抗凝剂治疗监测的常用指标。2.4.6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在受检血浆中加入活化接触因子激活剂、磷脂和钙离子后血浆凝固所需时间2.4.7D二聚体是交联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之一。它在血栓形成与继发性纤溶时显著增高。2.5.1血型物质在ABO血型抗原分泌型基因的个体中,HAB血型抗原以可溶性抗原的形式存在于除脑脊液外的各种体液或分泌液中(半抗原),称为血型物质。2.5.2交叉配血试验交叉配血试验是检査受血者或供血者血液中是否含有不相配合的抗原和抗体成分的试验。交叉配血试验分两管,把受血者血清与供血者红细胞的反应管称为“主侧”;把受血者红细胞和供血者血清的反应管称为“次侧”,两者合称交叉配血。2.5.3正定型用已知的特异性抗体(标准血清)检査红细胞的未知抗原。2.5.4反定型用已知抗原的标准红细胞检查血清中的未知抗体。3.1DHSSDHSS在流式通道中有2个鞘流装置,细胞经第1束鞘流后通过阻抗微孔测定细胞的真实体积,然后经第2束鞘流后到达光窗,测定细胞的光吸收,分析细胞内部结构。3.2报警血液分析仪检测结果,已经超出仪器或实验室设定的检测项目限值,意味着仪器检测结果直接向临床报告的可靠性已经明显降低,提醒进行复检,分析原因。3.3报警有效性仪器报警有效性以参考方法检测结果作为标准,判断仪器检测性能指标,包括: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总效率(一致率或符合率)等。3.4空白检测限又称为本底。是指因空白试剂和电子噪音的作用,导致仪器检测出的假性标本成分值。3.5携带污染率在运行大量标本时,(血液分析仪)首先测定的高值标本对低值标本的污染影响程度。3.6可比性反映仪器检测结果与使用常规程序检测的结果达到一致性的能力。3.7准确度准确度是测定值与真值之间的一致性的程度。3.8分析测量区间分析测量区间也可用分析测量范围(AMR)表示。是观察仪器在覆盖生理和病理浓度范围检测结果一致性的指标,由此可得到仪器的最佳测量范围,测量范围越宽越好。3.9中间细胞群(MID)中间细胞群(MID)是三分群血液分析仪指标,一般包括正常时的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病理时的各种原始幼稚细胞、异型淋巴细胞、浆细胞等。因此,中间细胞群计数异常或报警,需特别注意进行血涂片复查。3.10临床可报告区间(CRI)临床可报告区间是为直接获取某种方法的分析测量区间(AMD,通过采用稀释、浓缩等方法处理标本后,检测到的、可作为结果向临床报告的量值范围。3.11定量检测下限(LLoQ)定量检测下限是指标本中能被准确定量的最低浓度值,且定量结果在可接受的精密度和准确度范围内,即满足检测目标的最低WBC和PLT浓度。LLoD和LLoQ的测定不包括红细胞、血红蛋白和HCT。3.12RDW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是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即反映红细胞大小不等的客观指标。RDW多采用RDW-CV和RDW-SD表示。3.13直方图直方图血液分析仪以细胞体积为横坐标,以相应体积细胞出现的百分频率为纵坐标,绘制打印出的反映细胞群体分布特征的拟合曲线。3.14检测下限(LLoD)检测下限(LLoD)检测下限是指一定概率下标本可被检出的最低浓度,在血液学检验中,是指可与本底区分开的最低血细胞浓度值。4.1餐后尿通常于午餐后2小时收集到的患者尿液,即为餐后尿。因餐后增加了胃肠道负载,降低了尿糖、尿蛋白肾阈值。餐后尿适用于尿糖、尿蛋白、尿胆原等检査。4.2中段尿清洁外尿道口以后,在不间断排尿过程中,弃去前、后段的尿液,以无菌容器只接留中间段的尿液,一般用于细菌培养。4.小时尿第一天早晨8时排空膀胱,弃去此次尿液,收集至次日早晨8时的全部尿液,适用于尿化学成分的定量。4.4晨尿指清晨起床后、未进早餐和做运动之前第一次排出的尿液。通常晨尿在膀胱中的存留时间达6?8小时,各种成分较浓缩,已达检测或培养所需浓度。可用于肾脏浓缩功能的评价、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测定以及血液细胞、上皮细胞、管型及细胞病理学等有形成分分析。5.1.1多尿是指24小时尿量超过2.5L。5.1.2少尿少尿是指每小时尿量持续小于17ml(儿童<0.8ml/kg)或24小时尿量小于0.4L。5.1.3无尿尿量17ml/h或Vml/24h为无尿。5.1.4尿比重尿比重是指尿液在4°C时与同体积纯水重量之比。5.2.1碱潮机体在进餐后,由于神经体液的调节而使得肾小管泌H+作用减低和C「重吸收增高,从而引起的尿液pH呈现的一过性的增高。5.2.2尿pH是反映肾脏调节酸碱平衡和电解质平衡的一项重要指标,指尿液中所有能离解的氢离子浓度,通常用氢离子浓度的负对数pH来表示。5.2.3蛋白尿指蛋白质浓度超过mg/24h或超过lOOmg/L,蛋白定性试验呈阳性的尿液。5.2.4肾小球性蛋白尿是由于肾小球滤过膜因炎症、免疫、代谢等因素损伤后滤过膜孔径增大、断裂和(或)静电屏障作用减弱,血浆蛋白特别是清蛋白滤过,超出近端肾小管重吸收能力而形成的蛋白尿。5.2.5肾小管性蛋白尿指肾小管在受到感染、中毒损伤或继发于肾小球疾病时,因重吸收能力降低或抑制而出现的以小相对分子质量蛋白为主的蛋白尿。5.2.6体位性蛋白尿又称直立性蛋白尿,与直立姿势密切相关。蛋白尿特点:卧位时,尿蛋白阴性,起床活动或站立过久后,尿蛋白阳性,平卧休息后.又为阴性。5.2.7溢出性蛋白尿指血浆中小相对分子质量或阳性电荷蛋白异常增多,经肾小球滤过,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所形成的蛋白尿。5.2.8糖尿当血糖浓度超过8.8mmol/L,尿液葡萄糖定性试验呈阳性的尿液。5.2.9肾糖阈临床上是指尿液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血糖浓度水平。5.2.10酮尿尿酮体是尿液中乙酰乙酸、價羟丁酸及丙酮的总称。当机体酮体产生速度超过利用速度时,可出现酮血症。当血酮浓度超过肾阈值,尿酮体检测阳性,即酮尿。5.2.11血红蛋白尿指血液中出现了多量的游离Hb,且量超过0mg/L,外观呈浓茶色、红葡萄酒色或酱油色,隐血试验阳性的尿液。5.2.12乳糜尿、乳糜血尿乳糜血尿由于肠道淋巴管中的乳糜液非正常的逆流到泌尿系淋巴管中,且引起该处淋巴管内压力增高、曲张破裂,使得乳糜液进入了尿液,称乳糜尿。混有血液的乳糜尿又称乳糜血尿。5.2.13本周蛋白又称凝溶蛋白,是免疫球蛋白轻链,有K型和A型两种形式,可以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过膜,其特性为在PH4.9+0.1条件下,加热至40?60°C时可发生凝固,温度升至90?°C时溶解,而温度减低至56笆左右,又可重新凝固。5.2.14肌红蛋白尿肌红蛋白尿指尿肌红蛋白检査阳性的尿液,特点为:外观红色、深红色、不透明的酱油色、深褐色,显微镜检查无红细胞,隐血试验阳性。5.3.1lh尿液有形成分排泄率lh尿液有形成分排泄率又称lh尿液有形成分计数,是计数3h内尿中细胞、管型的数量,再换算为lh的排出量。因留取定时尿液定量计数,能更准确地反映泌尿系统的状况,故对肾脏疾病的诊断可提供较为可靠的尿液检查依据。5.3.2均一性红细胞血尿均一性红细胞血尿多为非肾小球性血尿,大部分红细胞%)为正常红细胞或单一形态红细胞。红细胞外形及大小正常,呈双凹圆盘状,血红蛋白含量一致,淡黄色,细胞膜完整。偶见影形红细胞或棘形红细胞,但畸形红细胞种类不超过2种。5.3.3非均一性红细胞血尿非均一性红细胞血尿多为肾小球性血尿,即尿中畸形红细胞(70%)的类型在两种以上。表现为红细胞大小改变、形态异常和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分布及含量变化。红细胞体积可相差3?4倍,可见大红细胞、小红细胞、棘形红细胞、皱缩红细胞、影形红细胞、半月形红细胞、颗粒形红细胞等,其血红蛋白含量不一。5.3.4管型(cast)管型(cast)管型是蛋白质、细胞及其崩解产物在肾小管、集合管内凝固而成的圆柱形蛋白凝聚体,是尿沉渣中最有诊断价值的成分。5.3.5闪光细胞(glittercell)闪光细胞(glittercell)在低渗条件下可见到中性粒细胞胞质内颗粒呈布朗运动,由于光折射在油镜下可见灰蓝色发光现象,因其运动似星状闪光,故称为闪光细胞,多见于急性肾盂肾炎。5.3.6脓细胞(puscell)脓细胞(puscell)脓细胞是炎症过程中被破坏、变性或坏死的中性粒细胞。其外形多变,不规则,细胞质内充满颗粒,细胞核模糊不清,常聚集成团,边界不清。主要见于泌尿系统炎症。5.3.7肾小管上皮细胞(renaltubularepi-肾小管上皮细胞(renaltubularepithelium)来自肾小管,其形态与白细胞相似,但较中性粒细胞大1.5倍,一般不超过15pn,含1个较大的圆形细胞核,核膜很厚,胞质中有小空泡、颗粒或脂肪小滴,颗粒分布不规则.多少不定。在尿中易变形,呈不规则钝角,常为多边形,故又称多边细胞或小圆上皮细胞。尿中出现肾小管上皮细胞多见于肾小管病变。5.3.8透明管型(hyalinecast)透明管型(hyalinecast)透明管型是尿液中一种主要由T-H蛋白构成,也有白蛋白及氯化钠成分参与构成的管型。健康人偶见,增多见于肾实质病变。5.3.9颗粒管型(granularcast)颗粒管型(granularcast)管型中的颗粒含量占管型面积1/3以上时,称为颗粒管型。健康人尿中一般无颗粒管型,增多见于肾实质病变。5.3.10蜡样管型(waxycast)蜡样管型(waxycast)由细颗粒管型衍化而来或因淀粉样变性的上皮细胞溶解后逐渐形成的管型,也可能是透明管型在肾小管内停留时间较长演变而成的。蜡样管型提示肾小管有严重病变,预后差。6.1脂肪泻脂肪泻24小时粪便中脂肪排出总量>6g/d,粪便有酸臭味。呈灰白色,有油腻状的光泽,呈糊状或膏状?称脂肪泻;患者血清中维生素A、胡萝卜素降低。6.2隐血试验隐血试验消化道出血量少于V5ml,粪便中却未有可见的血液,又因粪便中红细胞破坏,显微镜检查无可见的红细胞,需用化学法或免疫法等其他方法才能证实的出血,称为粪便隐血。7.1.1Pandy试验脑脊液中球蛋白与苯酚结合,出现不溶性蛋白盐的沉淀反应,呈现白色,产生浑浊或沉淀物。7.1.2髓鞘碱性蛋白髓鞘碱性蛋白广泛用于多发性硬化症的辅助诊断。大约90%的多发性硬化症患者急性期髓鞘碱性蛋白升高,是髓索遭到破坏的近期指标。7.1.3细胞蛋白分离现象脑瘤患者脑脊液中蛋白含量增加,而细胞计数正常的现象。7.2.1漏出液漏出液属非炎性积液,形成原因主要有:①血管内胶体渗透压下降;②毛细血管流体静脉压升高;③淋巴回流受阻;④水钠潴留引起细胞外液增多。7.2.2渗出液渗出液属炎性积液,形成原因主要有:炎症时,病原微生物的毒素、缺氧及炎症介质作用,使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血管内大分子物质通过血管壁而渗出。渗出液的产生多为细菌感染引起,恶性肿瘤可引起类似渗出液的积液。7.4.1精子存活率精子存活率精子存活率(spermvitality)采用活精子所占比例表示。参考值:存活率%(伊红染色法)。7.4.2精子活动力精子活动力精子活动力(spermmotility)是指精子前向运动的能力°WH。将精子活动力分为3级,即前向运动(progressivemotility,PR).非前向运动(non-progressivemotility,NP)和无运动(immotility,IM)。精子活动力受温度和保存时间的影响。7.4.3精液液化时间精液液化时间指刚排出的精液从胶冻状转为流动状态所需的时间。参考值:液化时间V60分钟。7.4.4精液黏稠度精液黏稠度系指精液完全液化后的黏度。可直接用玻棒法或黏度计法测定。7.5.1磷脂酰胆碱小体磷脂酰胆碱小体呈圆形或卵圆形,折光性强,大小不均,形似血小板但略大,健康人标本可大量出现。前列腺炎时,可见磷脂酰胆碱小体减少、成堆积状或分布不均;炎症严重时,磷脂酰胆碱小体被吞噬细胞吞噬而消失。7.5.2淀粉样小体淀粉样小体呈圆形或卵圆形,形态似淀粉样颗粒。小体中央常含有碳酸钙沉淀物,具有同心圆线纹的层状结构,呈褐色或微黄色。此小体随年龄增长而增多。淀粉样小体和胆固醇结合可形成前列腺结石。7.5.3前列腺颗粒细胞前列腺颗粒细胞指前列腺液中的一种胞体较大,可能是吞噬了磷脂酰胆碱颗粒的巨噬细胞。老年人前列腺液中前列腺颗粒细胞可以增多;前列腺炎时,此细胞可增多至10倍,并伴有大量脓细胞。7.6.1线索细胞线索细胞阴道鳞状上皮细胞黏附了大量加德纳菌及其他短小杆菌而形成巨大的细胞团;镜下可见鳞状上皮细胞边缘呈锯齿状,细胞趋向溶解或已溶解,核模糊不清,表面覆盖有大量加德纳菌和其他短小菌,使上皮细胞表面毛糙,有斑点和大量细小颗粒。7.6.2阴道清洁度阴道清洁度是指阴道清洁的等级程度。阴道清洁度是根据阴道分泌物的白细胞与上皮细胞和乳酸杆菌与杂菌的数量对比进行分级的。通过对阴道清洁度检査,可了解阴道内有无炎症病变。7.6.3阴道分泌物阴道分泌物是女性生殖系统分泌的液体?主要由阴道黏膜、宫颈腺体、前庭大腺及子宫内膜的分泌物混合而成,俗称“白带”。7.7.1基础胃酸基础胃酸即采集无食物和药物刺激,1小时内分泌的全部胃液量。7.7.2最大胃酸排量最大胃酸排量即在测定BAO后注射五肽泌素等刺激剂,再每隔15分钟釆集1次胃液,连续1小时,4次测定之和为最大胃酸排量(MAO)。7.7.3高峰胃酸排量即在测定MAO中取2次最高值之和乘以2即为高峰胃酸排量(peakaicdoutput,PAO)。7.7.4胃蛋白酶胃蛋白酶由胃腺的主细胞分泌,先以不具活性的酶原形式分泌出来,在盐酸的作用和已激活的胃蛋白酶的自身催化下转变成具有活性的胃蛋白酶。胃蛋白酶是胃液内几种消化酶中最主要的一种,因此以胃液中胃蛋白含量代表胃液的消化力。7.8.1羊水快速贴壁细胞正常羊水细胞需要4?5天才能贴壁生长。胎儿畸形,如神经管缺陷及脐疝时,羊水细胞仅需20小时即可贴壁生长,此种细胞称为快速贴壁细胞。7.8.2TORCHTORCH是指可导致先天性宫内感染及围产期感染而引起围产儿畸形的病原体,它是一组病原生物的英文名称缩写,即弓形虫(toxoplasmagondii)、其他病原微生物(others)、风疹病毒(rubellavirus)、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单纯疱疹病毒(herpessimplexvirus)首个英文字母的组合。7.9.1支气管肺泡灌洗术支气管肺泡灌洗术是一种通过纤维支气管镜对支气管以下肺段或亚肺段水平反复以无菌生理盐水灌洗、回收、获取样本,并对其进行一系列检测和分析的安全技术。8.1细胞病理学细胞病理学是检验医学的一个分支,是通过检查细胞的形态学特点,进行健康和疾病的筛査、诊断和研究,即对无症状个体进行癌前病变的筛检,对有症状或有体征患者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根据标本采集方法不同,分为脱落细胞学和细针吸取细胞学。8.2直接涂片直接涂片是将新鲜标本直接涂在载玻片上。8.3间接涂片间接涂片是将各种液体标本(如生理盐水或运送培养基)进行浓缩处理后再涂片。8.4湿固定湿固定通过使细胞的原生质脱水、蛋白质凝固而达到固定的目的。8.5空气干燥固定空气干燥固定是通过空气蒸发的方式达到固定目的。8.6液基细胞学技术液基细胞学技术是一种半自动或全自动标本处理设备,是将刷取或灌洗法采集的标本,放在特殊的运送液或保存液中,制成细胞悬液,经过进一步处理,除去血液、蛋白质和炎性渗出物,制成分布均匀的薄片。8.7核质比核质比是细胞核和细胞质的相对比例。8.8反应性核变化反应性核变化是指细胞核轻度至中度增大,核膜轻度不规则,染色质颗粒增加,偶见大核仁。8.9多核巨细胞多核巨细胞是上皮细胞(如支气管上皮或腺上皮)通过胞饮作用或核内有丝分裂,形成的核分裂、质不分裂的细胞,其细胞膜边界消失、融合,核多个,有时可见纤毛。8.10尘细胞尘细胞常呈圆形、卵圆形,直径10~25Mmo胞质丰富,嗜碱性或嗜酸性,含大量吞噬物质,有灰色、棕色或黑色颗粒。细胞边界清晰,有1至多个大小不一的细胞质突起。胞核的大小和数量不一,呈圆形、卵圆形或肾形,直径5~10Mm,染色质呈细颗粒状,核仁小,常见双核。8.11石棉小体石棉小体常宽约Ifzm,长约50fzm,透明状,包被蛋白质和铁后呈黄褐色,分叶状或竹节状,末端突起。有时可被巨噬细胞吞噬。8.12纤毛细胞衰变纤毛细胞衰变是指纤毛细胞远端的纤毛脱落,形成无核的纤毛小体和有核的细胞质残留物,核退变,类似凋亡,有时胞质内出现各种大小的嗜酸性包涵体。8.13Pap细胞呈小型鳞状上皮细胞,胞核深染,呈圆形或卵圆形,单个细胞。8.14Reed-Sternberg细胞Reed-Sternberg细胞体积大,具有大的双核或多核,胞质淡染,胞核染色质疏松,明显大核仁,核周有透明区。8.15L-H细胞呈多核,淡染,核仁居中,如“爆玉米花样”外观。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
http://www.symhsg.com/xdbyw/182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