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合并内外科疾病

2018-9-20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第八章妊娠合并内外科疾病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性心脏病: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以往无心脏病病史及体征,突然发生以左心衰竭为主的全心衰竭,称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性心脏病。

①妊娠32~34周后、分娩期和产后3日是心脏负担较重时期,应加强监护,警惕心力衰竭发生。②凡不宜妊娠的心脏病孕妇,应在妊娠12周前行治疗性人工流产。③应于妊娠晚期提前选择好适宜的分娩方式,主张放宽剖宫产术指征。

①妊娠期:总血容量在32-34周达到高峰(心排出量增加、心率加快、心脏移位、大血管扭曲等);②分娩期:心脏负担最重的时期;③产褥期:产后3日仍是心脏负担较重的时期;围产期心肌病:可能与病毒感染、免疫、高血压、肥胖、营养不良及遗传等因素有关

对胎儿的影响:不宜妊娠的心脏病患者一旦妊娠,或妊娠后心功能恶化者,流产、早产、死胎、胎儿生长受限、胎儿窘迫及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均明显增高。围产儿死亡率是正常妊娠的2-3倍。心脏病孕妇心功能良好者,胎儿相对安全,剖宫产机会多。某些治疗心脏病的药物对胎儿也存在潜在的毒性反应,如地高辛可自由通过胎盘到达胎儿体内。多数先天性心脏病为多基因遗传,双亲中任何一方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其后代先天性心脏病及其他畸形的发生机会较对照组增加5倍,如室间隔缺损、肥厚型心肌病、马方综合征等均有较高的遗传性。心脏病孕妇心功能分级:Ⅰ级:一般体力活动不受限制。Ⅱ级:一般体力活动轻度受限制,活动后心悸、轻度气短,休息时无症状。Ⅲ级:一般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制,休息时无不适,轻微日常工作即感不适、心悸、呼吸困难,或既往有心力衰竭史者。Ⅳ级:一般体力活动严重受限制;不能进行任何体力活动,休息时有心悸、呼吸困难等心力衰竭表现。孕前1可以妊娠心脏病变较轻,心功能Ⅰ-Ⅱ级,既往无心力衰竭史,亦无其他并发症可以妊娠。2.不宜妊娠心脏病变较重、心功能Ⅲ-Ⅳ级、既往有心力衰竭史、有肺动脉高压、右向左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严重心律失常、风湿热活动期、心脏病并发细菌性心内膜炎、急性心肌炎等,妊娠期极易发生心力衰竭,不宜妊娠。年龄在35岁以上,心脏病病程较长者,发生心力衰竭的可能牲极大,不宜妊娠。

常见并发症:心力衰竭;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缺氧和发绀;静脉栓塞和肺栓塞

防治:妊娠期:1.凡不宜妊娠的心脏病孕妇,应在心衰控制后在妊娠前12周行治疗性人工流产;2.定期产前检查3.防治心衰休息;饮食体重妊娠期不超过12kg,适当限制食盐量,一般每日不超过4-5g;治疗诱因。分娩期:妊娠晚期应提前选择适宜的分娩方式,第三产程胎儿娩出后,产妇腹部放置沙袋,以防腹压骤降而诱发心衰。

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

妊娠期及产后肝脏生理变化:妊娠期雌激素与孕激素水平升高,增加肝脏负担。由于雌激素水平升高,部分孕妇可出现肝掌、蜘蛛痣,分娩后4-6周消失。多种凝血因子合成明显增加,如因子Ⅱ、V、Ⅶ、Ⅷ、Ⅹ和纤维蛋白原,妊娠晚期纤维蛋白原可增加1倍,血液处于高凝状态。由于血液稀释导致血清白蛋白浓度下降,而球蛋白因网状内皮系统功能亢进略有增加,因此出现白蛋白/球蛋白比值下降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门冬氨酸转氨酶(AST)、谷氨酰转肽酶和总胆红素浓度,因血液稀释在妊娠期稍下降。分娩后转氨酶可短暂轻度上升,特别在分娩后5日内,这是分娩损伤和产后哺乳所致。妊娠期对病毒性肝炎的影响:妊娠本身不增加对肝炎病毒的易感性,但妊娠期的生理变化及代谢特点,导致肝炎病情易波动。孕妇基础代谢率增高,各种营养物质需要量增加,肝内糖原储备减少;胎儿代谢产物部分靠母体肝脏完成解毒;妊娠期产生的大量雌激素需在肝内代谢和灭活;妊娠期内分泌系统变化,可导致体内HBV再激活;分娩时的疲劳、缺氧、出血、手术及麻醉等均加重肝脏负担;以及妊娠期细胞免疫功能增强,因而妊娠期重型肝炎发生率较非妊娠期增高。

病毒性肝炎对母儿的影响:1.对孕产妇的影响①妊娠期并发症增多: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率增加,可能与肝脏对醛固酮的灭活能力下降有关。产后出血发生率增加,是由于肝功能损害使凝血因子产生减少致凝血功能障碍,尤其是重型肝炎常并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②孕产妇病死率升高:与非妊娠期相比,妊娠合并肝炎易发展为重型肝炎,以乙型、戊型多见。妊娠合并重型肝炎病死率可高达60%。2对胎儿、新生儿的影响:妊娠早期合并急性肝炎易发生流产;妊娠晚期合并肝炎易出现胎儿窘迫、早产、死胎。新生儿死亡率增高。乙肝五项:①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②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③乙型肝炎e抗原(HBeAg)④乙型肝炎e抗体(HBeAb)⑤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Ab)处理:1.妊娠前咨询2.适时终止妊娠凝血功能、白蛋白、胆红素、转氨酶等指标改善并稳定24h左右。HBV母婴传播途径:①宫内感染②产时感染(主要途径)③产后感染阻断:产后新生儿联合使用乙型肝炎疫苗和HBIG,可以有效阻断HBV母婴传播。

贫血:孕妇外周血血红蛋白g/L及血细胞比容0.33位妊娠期贫血,其中血红蛋白≦60g/L为重度贫血巨大胎儿:指胎儿体重达到或超过g

胎儿窘迫:是指胎儿在子宫内因急性或慢性缺氧危及其健康和生命的综合症状。羊水胎粪污染不是胎儿窘迫的征象;

死胎:胎儿死亡4周尚未排出者,应行凝血功能检查。

第十一章胎盘与胎膜异常

前置胎盘:妊娠28周后,若胎盘附着于子宫下段、下缘达到或覆盖宫颈口,位置低于胎先露部,称为前置胎盘。

分类:完全性前置胎盘;部分性前置胎盘;边缘性前置胎盘;低置胎盘

症状:妊娠晚期或临产时发生无诱因、无痛性反复阴道流血(B超或MIR检查)

胎盘前置状态:妊娠中期B超检查发现胎盘前置者不宜诊断为前置胎盘,而为前置胎盘状态

鉴别诊断:与Ⅰ型胎盘早剥、脐带帆状附着、前置血管破裂、胎盘边缘血窦破裂、宫颈病变

处理原则:抑制宫缩、止血、纠正贫血、预防感染胎盘早剥:妊娠20周后或分娩期,正常位置的胎盘在胎儿娩出前,部分或全部从子宫壁剥离,称为胎盘早剥。临表:腹痛、阴道流血、无原因早产

病理分型:底蜕膜出血并形成血肿,使胎盘从附着处分离;可分为:显性剥离(外出血)、隐性剥离(内出血)、混合型出血(隐性剥离发展而来)

子宫胎盘卒中:又称为库弗莱尔子宫,胎盘早剥内出血急剧增多,血液积聚于胎盘与子宫壁之间,胎盘后血肿压力增加,血液浸入子宫肌层,引起肌纤维分离、断裂甚至变性,当血液渗透至子宫浆膜层时,子宫表面呈现紫蓝色瘀斑。

分度:I度:以外出血为主,多见于分娩期,胎盘剥离面积小;II度:胎盘剥离面1/3左右,常突发持续性腹痛、腰酸或腰背痛,疼痛程度与胎盘积血多少成正比;III度:剥离面积超过胎盘面积的1/2,如无凝血功能障碍属IIIa,有凝血功能障碍者属IIIb。辅助检查:B型超声检查;全血细胞计数;凝血功能检查

并发症:胎儿宫内死亡;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产后出血;急性肾衰竭;羊水栓塞

治疗原则:早期识别、积极处理休克、及时终止妊娠、控制DIC、减少并发症

胎膜早破:临产前发生胎膜破裂,称为胎膜早破。突感较多液体从阴道流出。羊水过多:妊娠期间羊水量超过ml,称为羊水过多。羊水过少:妊娠晚期羊水量少于ml者,称为羊水过少。B超检查①羊水最大暗区垂直深度(AFV)≥8cm或≤2cm则可诊断;②羊水指数(AFI)≥25cm或≤5cm则可诊断

第十五章正常分娩

影响分娩的因素:四因素包括产力、产道、胎儿、精神心理因素

产力:将胎儿及其附属物从宫腔内逼出的力量。子宫收缩力、腹壁肌及膈肌收缩力、肛提肌收缩力。

宫缩特点:节律性(临产的重要标志,不随意、有规律的阵发性收缩并伴有疼痛)、对称性、极性、缩复作用。骨产道:指真骨盆,分3平面:骨盆入口平面、中骨盆平面、骨盆出口平面、骨盆轴与骨盆倾斜度(60度)子宫下段:有非妊娠时长约1cm的子宫峡部伸展形成。子宫峡部于妊娠12周后逐渐扩展成为宫腔一部分,至妊娠晚期被逐渐拉长形成子宫下段

生理性缩复环:临产后由于子宫肌纤维的缩复作用,子宫上段肌壁越来越厚,而下膜肌壁被牵拉越来越薄,子宫上下段的肌壁厚薄不同,在两者间的子宫内面形成的一环状隆起,称为生理缩复环。

胎头径线:双顶径:9.3cm、枕额径:11.3cm、枕下前囟径:9.5cm、枕颏径:13.3cm

胎先露的分娩机制:衔接、下降(贯穿分娩全程,是胎儿娩出的首要条件)、俯屈、内旋转、仰伸、复位及外旋转、胎肩及胎儿娩出等一连串性转动,以其最小径线通过产道。先兆临产表现:假临产(临产前1-3周)、胎儿下降感(临产前1-2周)、见红(临产前24-48h,分娩即将开始比较可靠的征象)

临产的诊断:临产开始的标志位规律且逐渐增强的子宫收缩,持续约30秒,间歇5-6分钟,同时伴随进行性宫颈管消失、宫口扩张和胎先露部下降。

产程分期:①第一产程:又称宫颈扩张期,从临产开始直至宫口完全扩张即开全为止。初产妇11-12h,经产妇6-8h;②第二产程:胎儿娩出期,宫口开全到胎儿娩出。初产妇1-2h,经产妇<1h;③第三产程:胎盘娩出期,从胎儿娩出到胎盘胎膜娩出。5-15min,不应超过30min。

第十六章异常分娩

协调性子宫收缩乏力:子宫收缩具有正常的节律性、对称性和极性,但收缩力弱,多属于继发性宫缩乏力,对阴道自净作用:生理情况下,雌激素使阴道上皮增生变厚并增加细胞内糖原含量,阴道上皮细胞分解糖原为单糖,阴道乳杆菌将单糖转化为乳酸,维持阴道正常的酸性环境(PH4.5),抑制其他病原体生长。

滴虫阴道炎:分泌物增多、轻度瘙痒,草莓样宫颈;分泌物稀薄、脓性,泡沫状;阴道粘膜散在出血点;PH4.5;胺试验可为阳性;镜检阴道毛滴虫,多量白细胞。全身用药:甲硝唑mg,每日2次,连服7日;性伴侣同时治疗。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重度瘙痒、烧灼感;分泌物白色凝乳或豆腐渣样;阴道粘膜水肿、红斑;PH4.5酸性;胺试验阴性;镜检芽生孢子及假丝菌,少量白细胞。发病诱因:应用广谱抗生素,妊娠,糖尿病,大量应用免疫抑制剂以及接受大量雌激素治疗。治疗药物:咪康唑栓剂,制霉菌素栓剂,克霉唑栓剂,氟康唑。

细菌性阴道炎:分泌物增多、无或轻度瘙痒;分泌物白色,匀质,腥臭味;阴道粘膜正常;PH4.5;胺试验阳性;镜检细索细胞,极少白细胞。诊断(4项中3项阳性):①匀质、稀薄、白色阴道分泌物②线索细胞阳性③PH4.5④胺臭味试验阳性

萎缩性阴道炎:阴道分泌物增多,血性白带,绝经后性交疼痛。补充雌激素治疗。

赞赏

长按







































治疗白癜风最新最佳最好的方法
中西医诊疗白癜风哪个更有效

转载请注明:
http://www.symhsg.com/xdbyw/1637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