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为啥老让糖尿病人测糖化血红蛋白,真的
2017-8-16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导读
糖尿病除了常见的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之外,医院测糖化血红蛋白,这是很多人都不了解的。但这个项目意义重大!
?糖化稳定能预防和延缓并发症完整的血糖监测应包括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其中糖化血红蛋白是人体血液中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与血糖结合的产物,它与体内的血糖浓度成正比。
患者日常自我血糖监测只是反映患者在抽血这一时间‘点’的血糖水平,容易受饮食、药物、运动等外界因素影响。而糖化血红蛋白可以稳定可靠地反映出检测前2到3个月内的整体血糖水平,是评价长期血糖控制的金标准,是医生判断患者病情并给出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此外,研究显示稳定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可以预防或者延缓I型和II型糖尿病患者的微血管、大血管及其他并发症。
?糖化血红蛋白VS传统血糖监测与传统血糖检测手段相比,糖化血红蛋白能够反映过去2-3个月血糖控制的平均水平,它不受偶尔一次血糖升高或降低的影响。世界上权威机构对于糖化血红蛋白都有着明确的控制指标,ADA(美国糖尿病学会)建议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小于7%,IDF(国际糖尿病联盟)建议糖化血红蛋白控制标准为小于6.5%,我国的糖尿病指南也建议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5%以下。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当糖化血红蛋白小于或等于7%时,一般认为血糖控制达标,如果大于8%(包括8%)则意味着需要加强血糖控制。
?糖化血红蛋白的标准是多少糖化血红蛋白是糖尿病患者血糖总体控制情况的指标。目前我国将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标准定为4.2%-6.2%。对于健康人来说,糖化血红蛋白与血糖的控制情况应该控制在4%~6%。对于已经确诊的糖尿病患者,65=""6=""5=""7=""5=""7.5为差,则需加强血糖控制,多注意饮食结构及运动;若是9%则说明患者持续高血糖存在,会发生糖尿病肾病、动脉硬化、白内障等并发症,同时也是心肌梗死、脑猝死的一个高危因素。她还提醒:如果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已达标,且比较平稳,那么每年至少应接受两次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对于那些需要改变治疗方案或者血糖控制状态不稳定者以及正在进行胰岛素治疗者,应该每3个月进行一次糖化血红蛋白测定。另外,健康人包括年轻人也最好能够经常做相关检测,以便早发现、早治疗,避免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
糖化血红蛋白和血糖有何差别?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是反映某一具体时间的血糖水平,容易受到进食和糖代谢等相关因素的影响。而由于人体内红细胞的寿命一般为天,在红细胞死亡前,血液中HbA1c含量也会保持相对不变。因此HbA1c水平反映的是在检测前天内的平均血糖水平,可以稳定可靠地反映出检测前天内的平均血糖水平,且受抽血时间,是否空腹,是否使用胰岛素等因素干扰不大。所以说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只是诊断糖尿病的标准,而衡量糖尿病控制水平的标准是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7.0%,正常?糖化血红蛋白对应血糖的平均值,如果血糖波动很大,高血糖和低血糖交替出现,可能糖化血红蛋白也是正常的。因此当你的糖化值正常时,还需要考虑以下4个因素。第一,糖化值7.0%时的平均血糖对应值是8.6mmol/L,我们要查看自己平时血糖监测记录,重点看一下近3个月空腹血糖平均值(因为空腹血糖相对餐后血糖影响因素要少,相对稳定),假如平均值是6.0mmol/L左右,根据平均血糖8.6mmol/L值推测,餐后血糖至少在10.0mmol/L左右,如果自测餐后血糖值在10.0mmol/L左右,当属正常。第二,要计算血糖波动是否理想,“糖化值”7.0%时,血糖波动标准差的理想值是平均血糖(8.6mmol/L)的三分之一,但最多不超过二分之一,三分之一为2.9mmol/L,二分之一为4.3mmol/L。血糖超出这个界限为血糖波动大,同样不利于病情控制。第三,根据“糖化值”小于7.3%时,餐后血糖对“糖化值”的贡献率为70%,所以应该重点控制好餐后血糖,以达到理想的血糖波动。第四,按照饮食、运动、药物的顺序逐一排除调整,使血糖全面达标。糖友用糖化值对自己的血糖控制定期进行积极、正确、有效的联想,不仅能够正确评价自己的血糖控制水平,总结出自己控糖实践中的经验或教训,而且对“五驾马车”的驾驭会更加娴熟,真正成为糖尿病自我管理能力的高手。而这一能力,也必将造福于自己的健康,造福于家庭。普通血糖监测水平会在一天中随时波动,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在健康人体内的波动范围很小,仅约0.1%~0.2%。总之,定期监测糖化血红蛋白,可以让医生更好地全面判断病情,合理用药,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加我zhtnbxh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