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化血红蛋白对糖尿病的发现诊断控制都
2017-6-7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了与糖脂代谢紊乱相关疾病的迅猛增加。其中,糖尿病人群已接近1亿,早期未发现病人约2亿人。但我国患者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达标率却很低!
1、知晓率(36.1%)
2、治疗率(33.4%)
3、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达标率(13.5%)
现在,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糖尿病人口最多的国家!
糖化血红蛋白的定义:
正常人血红蛋白经电泳后分为:HbA、HbF、HbA2,其中HbA占比绝大多数,约95%以上。
如果进行层析分离,HbA又可分为天然(非糖化)血红蛋白是A0(2α2β链)和亚组分(HbA1a1,HbA1a2,HbA1b和HbA1c)。
亚组分HbA1a1、HbA1a2、HbA1b、HbA1c,是含糖血红蛋白,合称为总糖化血红蛋白。
HbA1c是葡萄糖化血红蛋白,另三种是其他糖形成的糖化红蛋白。
测定中的糖化血红蛋白定义为:HbA1C。
正常参考值:4%--6.5%
糖化血红蛋白的特点:
糖化血红蛋白由HbA在代谢过程中与葡萄糖结合形成,它的合成过程是缓慢且相对不可逆的,持续存在于红细胞天生命期中,其合成速率与红细胞所处环境中葡萄糖的浓度成正比。
1、不受抽血时间、是否空腹、是否使用胰岛素等因素的干扰,可以稳定可靠地反映出检测前天内的平均血糖水平。
2、糖化血红蛋白是指其在总血红蛋白中的比例,所以不受血红蛋白水平的影响。
3、越来越多的糖尿病治疗专家认识到,无论是空腹血糖还是餐后血糖,反映的只是患者某一具体时点――即“那一刻”的血糖水平,而不能完整地反映血糖控制的真正水平。因此糖化血红蛋白可用于评定糖尿病较长时间控制水平程度的指标。
糖化血红蛋白的重要意义:
1、评价糖尿病长期控制水平,反映出病人在抽血化验前2个月之内一段时间的血糖平均水平。
2、可作为糖尿病的病情监测指标,亦可作为轻症、Ⅱ型、“隐性”糖尿病的早期发现诊断指标。
3、作为监测指标来了解患者近阶段的血糖情况,以及估价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情况
4、对预防糖尿病孕妇的巨大胎儿、畸形胎、死胎,以及急、慢性并发症发生发展的监督具有重要意义。
5、对于病因尚未明确的昏迷或正在输注葡萄糖(测血糖当然增高)抢救者,急查糖化血红蛋白具有鉴别诊断的价值。
6、对于HbA1c特别增高的糖尿病患者,应警惕如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合并症的发生。
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标准: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推荐的一般HbA1c目标值为<6.5%,
1、4%~6%:血糖控制正常。
2、6%~7%:血糖控制比较理想。
3、7%~8%:血糖控制一般。
4、8%~9%:控制不理想,需加强血糖控制,多注意饮食结构及运动,并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
5、>9%:血糖控制很差,是慢性并发症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可能引发糖尿病性肾病、动脉硬化、白内障等并发症,并有可能出现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合并症。
控制糖化血红蛋白的价值:
英国前瞻性研究证实HbA1c每下降1%:
1、糖尿病相关的死亡率降低21%;
2、心肌梗死发生率下降14%;
3、中风发生率下降12%;
4、微血管病变发生率下降37%;
5、白内障摘除术下降19%;
6、周围血管疾病导致的截肢或死亡率下降43%;
7、心力衰竭发生率下降16%。
糖化血红蛋白的建议检测周期:
血糖控制满意且稳定的糖尿病患者至少1年测2次糖化血红蛋白若血糖控制不满意且需调整方案者应一年测4次计划怀孕的糖尿病妇女(1)初期每月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2)血糖控制满意后,应每6~8周测1次,直到受孕。糖化血红蛋白的注意事项:
1、糖化血红蛋白可作为糖尿病的普查和健康检查的项目,但不能取代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作为诊断糖尿病的依据.
2、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是目前公认的诊断糖尿病的金标准。
最后祝愿大家北京到哪里治疗白癜风全身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