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离病房里的宿管阿姨中国青年网
2025/1/24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毕若旭)1月24日,梅展展重新打量自己工作了3年的科室。短短两天时间,它已经全然不是往日模样,以前像客厅一样敞亮、一眼能望到头的病房,被一层又一层的门隔成清洁区、潜在污染区和污染区,整个病房犹如一个与世隔绝、内部结构复杂的秘密基地。一道道铁门提示梅展展,这里即将发生的,是一场不同寻常的“战斗”。这和梅展展预想中的除夕相去甚远。“我们是红红火火准备过年的”。临近年关,梅展展任护士长的医院郑东院区疼痛科准备好了饺子票,打算发给不能出院的患者,请他们和科里的医生、护士一起吃团圆饭。“医院里也要把年过好。”就在1月21日上午10:30,疼痛科接到通知:与其他科室合并,腾空并改造成隔离病房。与此同时,医院在全院招募护士,自主报名,组成3个梯队,分批次在隔离病房工作。“我在这个病房工作了3年,这里我最熟悉,各种物品摆放的位置我也最清楚。”梅展展报名了,她觉得,自己是最合适的人选。32岁的梅展展虽然有多年护理工作经验,但没和流行性疾病打过交道。她原本以为只要把病房腾空,再接收一批新患者进来,工作和以往不会有太大差别。但第二天,医院感染管理科专家和感染科主任来到病房,大规模改造和紧锣密鼓的培训像炮火一样打响。“妈妈要去打怪兽了”1月23日,腊月二十九。梅展展接到通知,确定从大年三十起要进隔离病房工作,连续两周,不能离开病房。3岁的儿子还不能理解什么是隔离。他刚刚过了爱看《小猪佩奇》的年纪,男孩子的英雄情结正在萌发。他喜欢奥特曼,每天都会让梅展展当怪兽,他自己当奥特曼。“这次我有很多患者要照顾,不像以前那样每天都能回家。”梅展展告诉儿子。“为什么不能每天回家?”“妈妈这次要去打的怪兽太可怕了,需要14天或者更长时间,医院里一直打怪兽。”“如果你被打倒了怎么办?”“妈妈很勇敢,是不会被打倒的,你放心。”孩子放心下来。每次奥特曼被打倒之后,都会再站起来,最终战胜怪兽。哄睡了孩子,梅展展告诉妈妈和爱人:“我得去一线。”话音落了,家里没有一个人再说一句话。“他们可能想说‘你不能去’?我觉得他们不会这么说。”梅展展出生在医务工作者之家,医院工作过。医院的药房主任,“医院里是怎么一个情况”。腊月三十早上,梅展展收拾好东西,准备出发。爱人嘱咐她:“你一定得注意安全。”儿子天真烂漫:“妈妈,怪兽来了你要勇敢,不要害怕,你是最棒的奥特曼!”梅展展在隔离病房。梅展展供图“一定要对患者好,他们能接触的只有我们”病房改造刚刚完成,医院医务处通知,发热门诊压力大,必须马上把一些疑似患者转入隔离病房。一位患者情况危急。“患者原本患有血液型癌症,合并有冠心病、糖尿病,重度贫血,入院时血红蛋白只有39g/L(记者注:正常值为成年男性~g/L,成年女性~g/L)。”患者不能自理,家属要求陪同,但为了防止更多人感染,新冠肺炎疑似和确诊患者不能由家属陪同,所有护理由医护人员负责。患者状态比梅展展预想中还差,手连拿水杯的劲儿都没有,嚼馒头都费劲儿。收治新冠肺炎患者时,医护人员应当把治疗操作集中,减少和患者接触的时间和次数。但护理这位患者时,医护人员不得不违背这一原则。从早上给患者洗脸、刷牙,到一口一口给患者喂饭、递水,再到帮助患者解决大小便问题,护理这位患者,几乎要占到护士工作的四分之三。“我们必须保证患者没有问题。”经过治疗,患者的身体有所恢复,血红蛋白上升到80g/L。“患者身体的感受很重要,有了力气以后,他能自己吃饭了,也可以自己慢慢地翻身,觉得自己好了一大半,我们去查房的时候他特别激动。”这一天,梅展展和另一位护士与这位患者合了一张影,照片里躺在病床上的患者竖着大拇指。为了让尽可能少的人接触病源,隔离病房没有留保洁人员,生活和医疗垃圾都由护士清理。患者转运、到影像科检查等也都由护士陪同。以往简单的流程变得格外复杂:新冠肺炎患者如果要做CT,护士首先要通知影像科,留出单独的CT室,患者使用前后都要消毒和清洁。除此之外,护士还要联系保安,疏散患者可能经过的区域的人群,联系电梯员留出单独的电梯。护士清理医疗垃圾。梅展展供图进入污染区,医护人员头上要戴3层帽子,身上穿4层衣服,其中有3层不透气,再穿上尿不湿、套上鞋套。这一身厚重的“铠甲”让每一步行动都特别艰难,平时简简单单的输液扎针,此刻都变得非常笨拙。即使是这样,梅展展和护士们也要竭尽全力为患者做好每一步治疗。“患者应该也能感觉到,我们是很努力地想对他好。”在隔离病房,医护人员不能像在普通病房一样和患者拉拉家常,但梅展展还是嘱咐护士,要尽自己所能去关心患者。“每个到我们这儿的患者都会恐慌和焦虑,而且他们在这接触不到别人,只有我们。”为了符合隔离病房的标准,病房里大部分原有的设施都移除了,只有餐厅墙上的一张标语,写着“干就完了,都不是一两岁的人”,提示着疼痛科病房原来的样貌。这是疼痛科创立3周年时的标语。“有护士说,我们都3岁了,我们都不是一两岁的人了。”标语应运而生。病房改造时,梅展展说,如果不影响,这张标语就别撤了,“现在要有的干劲儿和我们这张标语是一样的,不用讲条件,‘干就完了’。”梅展展所在隔离病房医护人员合影。梅展展供图“外面的空气真的很好”“护士长,你看我脸上是什么东西?会不会留疤啊?”一位护士摘下护目镜和口罩后问梅展展。女孩脸颊侧面有一个水泡,是口罩上的金属片在脸上反复摩擦留下的压疮。梅展展心里很难受。“年轻的女孩都爱美,我害怕说了是压疮,她心里不舒服,就安慰她什么事儿也没有。”8小时一次交接班,其间不能喝水、吃饭、上厕所,医护人员体力消耗非常大。连续14天不踏出隔离病房的大门一步,大家的心理压力也很大。梅展展悄悄观察护士的情绪,看看有没有人在给家人打电话的时候哭鼻子。吃饭也要盯紧,看每个护士是不是都吃好了。有护士下班后太累,倒头就睡,最后还是被梅展展拉起来吃饭。“要想帮助患者,得先保证自己的体能和免疫力。”晚饭后她组织大家一起跳操,权当运动,也释放一下心理压力。交班的时候,她得检查每个护士的防护服穿好了没有。“一旦有一个医护人员出了问题,我们的队伍‘全军覆没’,无法完成任务。”隔离病房一共12位护士,梅展展年龄最大。睡下之前,她会把各处检查一遍,“充电线拔了没有?有没有人不睡觉玩手机?再看看咱的护士蹬被子不蹬?要是感冒了很麻烦的。”其他的护士叫梅展展“宿管阿姨”。隔离病房收治患者的第三天,梅展展才给家里打了一个视频电话。儿子问她:“你的小怪兽打得怎么样了?”“我正努力打着呢。”男孩拿起奥特曼的玩偶:“妈妈,奥特曼很想你。”“奥特曼想我了,那你想我吗?”他用手捂住自己的眼睛和小脸:“我也想。”儿子早上起床以后,总想让医院转一转。梅展展的爱人给孩子做培训,告诉他什么是冠状病毒。梅展展的职业一直是孩子的骄傲。儿子医院,医院有急救车,到处都有保安,还有直升飞机,就特别羡慕梅展展。“他觉得我会开急救车。”梅展展笑着说,“医院就得乖。幼儿园老师问‘你妈妈是做什么的呀’,他会说,我妈妈是救病人的。”除了梅展展以外,隔离病房里还有几位护士有小孩。其中一位护士每天交班后都会写日记。她说,这是一次很难忘的经历,想记下这一刻的心情,将来告诉孩子,妈妈是一个很勇敢的人。“我们真的都卯足了一股劲儿,每天都相互鼓励,医院交给我们的任务完成好。”隔离病房的特殊性,决定了医护人员和患者在一段时间内不能出病区,但只要隔离病房一通电话,各个科室都会全力配合。每医院其他科室申请医疗器材或有其他需要,除了说工作,对方一定会说一声“你们辛苦了,一定要保护好自己”。餐厅经理每天都给隔离病房打电话,问大家吃得怎么样,明天想吃点儿什么。梅展展还是从家人那里得知,她进隔离病房后,疼痛科主任买了口罩和酒精,送到她家里。2月6日,第一梯队的工作圆满完成,第二梯队接手,梅展展和第一梯队的医护人员一起定点隔离14天。走出病房,她终于松了一口气,“外面的空气真的很好”。工作交接之后,她还在不断地和第二梯队的护士长线上沟通,解决遇到的问题。她又远程指挥起疼痛科的护士,“现在既要做好日常工作,还得做好个人和患者的防护”。(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