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健识糖化血红蛋白系列微课程13糖化
2022-8-16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做健康的传播者,一路同行,一起成长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来自医院内分泌科的卞华医生,今天给大家分享的关于糖化血红蛋白的内容为:糖化血红蛋白用于糖尿病诊断的可行性与局限性。
糖尿病以往主要依据静脉血浆葡萄糖来诊断,近年来,美国糖尿病学会和世界卫生组织先后提出,将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之一。
糖化血红蛋白用于糖尿病的诊断有一定的可行性:首先,糖化血红蛋白反映检测前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相对来讲不受短期生活方式改变的影响。譬如,临床上经常遇见一些血糖轻度增高的疑似糖尿病的患者,由于担心诊断为糖尿病,复查前一天晚餐刻意进食过少,第二天空腹血糖可以明显下降,而此时使用糖化血红蛋白来诊断,就可以避免漏诊。
另外血糖生物样本变异度大,接近15%,研究显示,如果按照目前空腹血糖的诊断切点为7.0mmol/L的话,再进行空腹血糖测定,其血糖范围可能在6.0~8.0mmol/L之间,就会导致一部分患者排除在糖尿病之外,而糖化血红蛋白生物学变异小,在2.0%以内,远低于血浆葡萄糖。此外,静脉血的血糖浓度在取血后随着留置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下降的速率为5-7%/h。举个例子:一个血糖浓度为5.6mmol/L的全血标本在室温下放置2小时后其血糖浓度可以下降约0.7mmol/L。虽然加入氟化钠抑制使血糖下降的酶,在取血后和第1个小时,其葡萄糖浓度也是迅速下降的,而糖化血红蛋白抽血后样本稳定,常温可稳定24h,在超低温冰箱可以长期保存。
另外,糖化血红蛋白可任意时间采血,无需空腹,简便易行;且有国际公认的参考体系,可以进行实现检测的标准化。
糖尿病最主要的危害是慢性并发症,糖尿病诊断切点的确定应该依据血糖和慢性并发症的关系,而反映长期高血糖的指标糖化能提供关于糖尿病是否存在和严重程度的更准确信息。
多项研究显示,糖化血红蛋白在6-6.5%之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率出现拐点,显著增高。“中等程度”视网膜病变患病率开始增加的HbA1c水平是6.5%,其对应的血糖FPG7.0mmol/L、2hPG11.1mmol/L,与以往糖尿病的诊断切点非常匹配。这些都是糖化血红蛋白作为糖尿病的诊断的优势。
然而糖化血红蛋白作为糖尿病的诊断首先需要符合质控要求,国际上建议应在采用美国国家糖化血红蛋白标准化项目(NGSP)认证并根据DCCT检测标准化的方法的实验室中进行。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HbA1c检测的整体质量已有明显提升,但各地区差别仍较大,临床实验室特别是基层医疗单位HbA1c检测的人员操作、室内质控等方面的管理亟待加强。
此外,糖化血红蛋白本身存在某些不足: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如年龄,种族,某些疾病状态等;糖化血红蛋白诊断糖尿病的切点6.5%来自欧美人群,而种族不同,糖化血红蛋白正常值也不相同,所以还需要制定中国人的切点。
目前中国人最佳切点为6.2%~6.4%,以6.3%的证据为多,但是这些切点的获得往往是通过和口服葡萄糖耐量的血糖值比对,而不是引起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切点值,
因此,我国版糖尿病指南建议采用标准化检测方法并医院,可以开展HbA1c诊断糖尿病探索研究。基于上述原因,目前在我国糖化血红蛋白尚未被推荐作为糖尿病诊断标准,但对于用标准化检测方法,并有严格质量控制,正常参考值在4.0%~6.0%的医院,HbA1c36.5%可作为诊断糖尿病的参考。
这就是我今天分享的内容,希望对您了解HbA1c有所帮助,谢谢!
后记:《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版)》,首次将HbA1c≥6.5%纳入中国糖尿病诊断标准。
(图片源于网络)
供稿:
上海市医学会糖尿病分会监测与治疗学技术学组
上海市医学会检验分会生化学组
作者:卞 华 医院内分泌科
审核:
李小英上海市医学会糖尿病分会主任委员
关 明上海市医学会检验分会主任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是一个有着百年历史的社会团体,以促进医学科技发展、医学知识普及为己任,一直以来坚持科普惠民的理念,所属各专科分会积极响应学会号召,集中全市最优秀的医学专家,开展多种形式科普活动,全方位推进医学科普宣传。上海市医学会于年获得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首批“上海市健康科普文化基地”称号,将担负起更大的责任和义务,继续着力于向人民群众传播正确的医学健康知识,提升全民健康素质,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将基地建设成更为优质、更受欢迎的医学健康科普家园。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