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细胞形态学特征之异常红细胞形态及临床意
2020-11-11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1、红细胞大小不等
胞体直径<6μm及>9μm的红细胞同时存在,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2、大红细胞
直径9~12μm,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特别是巨幼细胞性贫血。也可见于溶血性贫血伴巨幼细胞危象、MDS等。
3、巨红细胞
直径12~15μm,中央淡染区不明显,呈大细胞高色素,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也可见于溶血性贫血伴巨幼细胞危象、MDS等。巨幼细胞性贫血合并缺铁性贫血时,红细胞体积增大且中心淡染区扩大,呈大细胞低色素性改变。
4、超巨红细胞
胞体巨大,直径>15μm,常见于MDS、白血病或某些抗癌药物治疗后。
5、红细胞巨幼变
又称为巨幼红细胞,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由于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细胞DNA合成障碍等导致细胞核发育障碍,此类细胞可见于各阶段幼红细胞,与正常幼红细胞相比,胞体较大,胞质丰富,核染色质较细致、排列较疏松,宛如“烟丝”状,呈“核幼浆老”表现。但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白血病时出现的类似巨幼变特征的幼红细胞,则称为红细胞类巨幼变或称为红细胞巨幼样变。
6、幼红细胞造血岛
中心网状细胞周围围绕着各阶段的幼红细胞。见于某些贫血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7、泪滴形红细胞
常见于骨髓纤维化。也可见于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地中海贫血)、溶血性贫血等。
8、碎片状红细胞
又称为裂片红细胞,红细胞形态不整,可呈盔形、破布形、新月形、三角形等。常见于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也可见于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恶性高血压以及创伤性心血管。
9、低色素性小红细胞
胞体直径一般都<6μm,中央淡染区扩大(超过红细胞直径的1/3),明显者可形成环形红细胞。见于缺铁性贫血、铅中毒、铁粒幼细胞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慢性病贫血等。
10、靶形红细胞
红细胞中央色深,外围以苍白圈,在近红细胞边缘处又较深,形如射击之靶。主要见于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也可见于某些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MDS和肝病等。但应注意与血涂片制作中形成的假性靶形红细胞相区别,这种假性靶形红细胞在血涂片中的分布往往较为局限。正常人血涂片中靶形红细胞可占1%~2%。
11、高色素性红细胞
又称球形红细胞,胞体直径变小,厚度增加,但MCV无明显变化。中央淡染区消失。见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12、椭圆形红细胞
红细胞呈椭圆形、卵圆形、棒状或腊肠形,横径与直径比<0.78,中心淡染区消失,见于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也可见于某些溶血性贫血或化疗后。
13、口形红细胞
红细胞中央苍白区呈一狭长条状,正常人此种细胞<4%,如>5%则视为病理性口形红细胞增多。遗传性口形红细胞增多症时常可达10%以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及乙醇中毒时也可见少量口形红细胞。
14、嗜碱性红细胞
胞体较大,着深蓝色,属于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见于较严重的增生性贫血。
15、嗜多色性红细胞
胞体较正常红细胞稍大,着灰红色或浅灰色,属于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该细胞增多反映骨髓造血功能活跃,红系增生旺盛。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特别是急性溶血性贫血。
16、豪-焦小体(Howell-Jollybody)亦称染色质微粒或染色质小体,为红色圆点状物,直径为0.5~1.0μm,一个或数个,为有核红细胞核碎裂的遗迹。常见于增生性贫血、急性白血病、MDS和脾切除后。
17、卡-波环(Cabotring)为红细胞中的环形或“8”字形红色丝状物。以往认为是有核红细胞脱核后核膜的遗迹,现认为可能是纺锤体的残余物或是胞质中脂蛋白变性所致。常含于嗜碱性或嗜多色性红细胞内。常见于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脾切除后、铅中毒、MDS及白血病等。
18、点彩红细胞
又称为嗜碱性点彩红细胞,是红细胞中的嗜碱性物质(核糖体蛋白)的集聚或沉淀而成的蓝色颗粒,属于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见于铅、铋、汞中毒、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其他增生性贫血、急性白血病及MDS等。
19、红细胞呈缗钱状排列
多数红细胞重叠成串钱状,见于高球蛋白血症或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常见于多发性骨髓瘤(MM)、某些小B细胞淋巴瘤。
朱世良多谢您的支持与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