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血红蛋白输血后升高了,竟是假象

2020-8-9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来源:检验视界网

作者:徐奕胜

在血常规报告中,我们经常遇到的案例往往以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讲解的居多,血红蛋白讲解的比较少,正好近期碰到好几个血红蛋白案例,逐个说道说道。如有错误之处,也请指正,大家一起共同进步!

案例经过

患者,男,69岁,临床诊断:胃恶性肿瘤。血常规结果如图1:WBC9.43×/L,RBC3.27×/L,HGB95g/L,MCV80.4fL,PLT×/L,报警信息:贫血,淋巴细胞减少。Q-Flag无报警信息。

图1

初看这个血常规会不会觉得问题好像不大?但LIS系统展示了一周前的血常规比较,就发现有异常变动,如表1(不附带单位和参考值)

表1

再打开电子病历查询,发现3.5号病理结果为:胃窦腺癌。临床考虑行手术根除,由于血红蛋白低,在3.6号开出预约输血申请。刚好输血科同事在,就随口问了下,此患者是否输过血?同事表示患者于昨日3.7号术中输血1.5个单位。

似乎这变化的血常规就可以解释的通了,WBC的上升或为术后应激性反应;RBC和HGB的上升或为输血缘故;血小板的降低或为术后、患者年纪较大,血小板消耗了部分,机体未能及时代偿补充。

加之DIFF散点图、直方图未见有价值的报警信息,我就将其审核出去。当时自己一人值班,患者送检血样还有生化检查,5分钟离心完成后,看到患者血清如图2,顿感血常规发错报告了!竟然是奶油色的乳糜血!

图2

为什么叫乳糜血呢,而不是我们常说的脂血?因为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后面会给具体解释。由于乳糜血会导致HGB假性升高,赶紧将血常规结果撤回,立即进行血浆置换,方法为:将血常规管离心转、5分钟,用塑料吸管吸出血浆,注意不要吸到白细胞层、血小板层,再加入等量的生理盐水,混匀上机测试。若乳糜血非常严重,可再重复一次。置换一次后,血常规结果如图3;置换第二次后,血常规结果如图4。

图3,置换一次,HGB83g/L

图4,置换两次,HGB79g/L

为直观浏览数据变化,绘制表2(不附带单位和参考值):

表2

血浆置换两次后,HGB79g/L与一周前结果相差不是很大,且考虑输血缘故,加之与置换一次后HGB83g/L相差不大,就以置换第二次后的HGB为准。MCH与MCHC以置换后的结果为准。WBC、PLT及相关参数以原来结果为准。如此综合起来发结果。

事后,进入LIS医生工作站查找医嘱,发现患者3.7号术后输注了脂肪乳(长链)mL静滴!可以肯定,此次HGB突然升高25g/L为脂肪乳所致。

案例分析

1、患者术中输血1.5个单位,理论上血红蛋白大概可升高10g/L左右,而血常规结果却突升25g/L,其中的端倪未加琢磨,这也是自己考虑不全,惯性思维的认为患者输血了,血红蛋白升起来了,应该没什么问题,而这恰恰就是个坑等着自己。且患者还是术中输血,(胃癌切除)手术时,多少会流失部分血液(虽然电子病历中未提及出血量),也可佐证这25g/L是个假象。

2、通过血浆置换可发现:HGB、MCH、MCHC可得到纠正;WBC、PLT影响较大,或为自己吸取血浆层时,不慎吸走了部分WBC、PLT。另外,也与仪器无法识别脂质颗粒并抗干扰有关。

3、需掌握清楚乳糜血和脂血区别,血球仪测定HGB的原理。

翻阅专家书籍,区别如下[1],也可看图5、6:

乳糜血:在EDTA抗凝管经自然沉淀或离心后,可见血浆层呈乳白色,多见于外源性或输入性脂肪乳注射液导致。

脂血:多见于血脂升高,特别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升高,EDTA抗凝的脂血标本经自然沉淀或离心后,血浆层不会出现肉眼可见的显著变化。

血涂片时:脂血可见血片表面出现许多空洞,而乳糜血不会出现。

图5,乳糜血外观及推片

图6,脂血外观及推片

HGB的检测原理:SLS(十二烷基硫酸钠)原理,采样针在吸取了抗凝全血后一部分抗凝血进入HGB通道,血球仪再进行以下步骤,如图7:

1、红细胞溶解释放血红蛋白

2、改变血红蛋白结构

3、氧化二价铁为三价铁

4、形成SLS--HGB化合物

由于SLS-HGB在nm有最大吸收峰,根据朗伯比尔定律(常说的比色法)将nm处SLS-HGB的吸光度换算成血红蛋白浓度。所以,为什么奶油色的乳糜血会导致HGB升高,因为颜色的遮盖间接的使吸光度升高。

图7,血球仪SLS-HGB形成

总结

在审核血常规结果时,血红蛋白、红细胞变化大的时候,需注意是否输血后、贫血药物治疗后、乳糜样血、冷凝集等情况。

延伸思考

(1)如果临检血分析、生化标本分到不同组,再由不同人员检测,血分析结果是否就这样发出去了?却没注意到血浆的变化。

(2)一般血红蛋白异常(HGBDefect?)或乳糜样血(Turbidity/HGBInterf?),血球仪都能识别到,如图8,为何此次没有报警信息?

图8

不报警的原因在于:仪器是进行有关判定项目的数值计算和大小比较后的判定,才认为是否做出报警。从表2可以发现:HCT、MCV、MCH、MCHC这些参数都大致正常,仪器误认为这是正常的结果。

[1]张时民,王庚.血象--外周血细胞图谱[M].北京:人卫出版社,:57-58

编辑:豆芽审校:小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
http://www.symhsg.com/xdbys/178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