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缺铁性贫血之二营养代谢变化

2021-11-15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4

朋友们:资料显示贫血患者已占世界人口的1/4以上,其中约有一半由缺铁造成的。缺铁的预防和治疗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目标。最近本人发现该类病问询多故按缺铁性贫血的概述,营养代谢变化、营养治疗原则,营养膳食范例来解密,今天谈谈:营养代谢变化

二、营养代谢变化

首先熟悉一下缺铁性贫血的营养基本代谢变化如下表

总铁含量及分布新生儿约为75mg/kg总铁量60~70%存在于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中.约30%以铁蛋白以及含铁血黄素形式贮存于肝、脾、骨髓中,极少量存在于含铁酶和血中铁的来源食物中的摄取铁衰老的红细胞破坏释放的铁(几乎全部被再利用)贮存和利用以铁蛋白和含铁血黄素形式储存铁的需要量和排泄量

需要:

成熟儿自生后4个月~3岁每天需铁1mg/kg

早产儿需要2mg/kg

排泄

1mg/天

贮存铁在体内以铁蛋白及含铁血黄素形式贮存

胎儿和儿童期铁代谢的特点胎儿:

足月新生儿能够满足生后4~5个月所用

孕母缺铁会影响胎儿

婴儿和儿童期

婴儿期后储存铁耗尽就容易发生缺铁

儿童期缺铁原因:食物搭配不合理,铁吸收被抑制;寄生虫感染导致隐性失血;性成熟期铁需求增多;初潮期月经过多。

(一)蛋白质代谢蛋白质和铁都是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蛋白质在消化过程中释放的胱氨酸、半胱氨酸、赖氨酸、组氨酸等氨基酸及多肽有促进铁吸收的作用。优质蛋白质摄入不足、蛋白质营养不良都会影响血红蛋白的合成。

铁缺乏时锌原卟啉的合成增加会减少味觉素的合成原料,加重患者食欲缺乏的症状,患者进食肉类食物时常觉有异味而不喜甚至拒食,从而导致或加重蛋白质营养不良。

(二)矿物质与维生素代谢

锌、铜、锰可促进铁的吸收与转运,铅与铁竞争原卟啉的结合位点从而影响血红蛋白的合成,维生素C可提高铁的吸收率,缺铁性贫血患儿体内锌、铜水平均低于健康儿童。

人体铁大致分为两部分。其中65%为血红蛋白铁,30%以铁蛋白或含铁血黄素的形式贮存于肝、脾、骨髓等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中,随时供应血红蛋白的合成,其余5%为组织铁,存在于肌红蛋白、细胞色素和细胞内多种酶中。

总之在正常情况下人体铁的来源与排泄:1.来源人体的铁来自食物,但先在胃及十二指肠内转变成游离的二价铁后方能被吸收。维生素C和许多还原剂能使高铁还原成亚铁,游离的亚铁比高铁易被吸收。十二指肠及小肠上部对铁的吸收率最高。当体内铁的贮存消失时,红细胞生成加速时以及某些病理状态如血液病、肝硬化等,铁的吸收量增多。

2.铁的吸收和排泄保持平衡状态。平时丧失或排泄的途径主要是通过肠粘膜和皮肤脱落的细胞。妇女主要通过月经、妊娠和哺乳而丧失较多的铁。在病理情况下,失血是丧失铁的主要原因。参考资料来源于营养学等相关书籍。

如果该文章对您及您身边的亲朋好友有帮助,欢迎

转载请注明:
http://www.symhsg.com/xdbcs/200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 2025年7月9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