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科普看完这篇,轻松读懂验血报告

2021-3-29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来源

慧养娃(ID:anbaoshijia)

带孩子看病,十次里起码有八次医生大笔一挥:“先去验个血。”

然后老母亲就会带着孩子完成接下来的一系列鬼哭狼嚎的操作,最终拿到一张布满汉字、字母、数字的报告单。(呶,就是这张,很眼熟吧↓)

这张验血报告单里的项目包括:白细胞数、白细胞分类、红细胞数、血红蛋白以及血小板等。

通常,病人如果需要验血,几乎都要查这几个项目,已成了一种惯例,因此它被称为“血常规”。

不管懂还是不懂,拿到报告单后,多数人还是会看上几眼——至少哪些上上下下的箭头还是认得出来的。但究竟单子上的化验项目代表什么?结果上升或下降意味着什么?结果异常就一定是得病了吗?……这些相对专业的问题就不得而知了,门诊医生通常也没时间给家长详细解释。

但既然这是每次看病的“常规”环节,作为父母多少还是应该“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这里就带你了解血常规里的“基础知识”。一些比较专业的化验项目用不着深究,妈妈们重点看以下这些检验结果就可以了。

白细胞计数(WBC)和分类计数(DC)

白细胞是人体与疾病斗争的“卫士”,当病菌侵入体内时,白细胞就会聚集到侵入部位,尽自己最大能力“吞掉”并“消化”掉这些“入侵者”。白细胞并非长得一模一样,根据形态、功能和来源部位可以分为三大类: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其中粒细胞又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和嗜碱粒细胞。所以在报告单里都可以看到它们的名字,其中白细胞计数是指血液中白细胞的总数,而分类计数是指各种白细胞的百分比。

白细胞数高于正常,一般指示有感染或炎症

作为身体的卫士,当有细菌或病毒入侵,白细胞就会增加自己军队的数量来抵抗外敌。

一般来说,白细胞越多说明身体里有外来的细菌和病毒越多,病程也相对较长。

而且由于各种白细胞的功能不同,在不同的病理情况下,可引起不同类型白细胞的数量发生变化。比如,嗜中性白细胞占白细胞的50%~70%,,主要抗细菌感染,如果明显增多,一般意味着有细菌性感染;淋巴细胞占白细胞的20%~40%,主要抗病毒感染,如果明显增多而伴有嗜中性白细胞相对减少,一般提示有病毒性感染。

所以,医生会根据白细胞的总数来判断孩子是否发生感染,再根据白细胞分类来判断是什么类型的感染,应该使用什么类型的药物。细菌性感染治疗通常需要用抗生素,而病毒性感染不需要用抗生素。

白细胞数低于正常,有多种原因

正常的白细胞的值是(4.0~10.0)×10?/L(~/mm3),引起白细胞降低的原因有多种:药物引起,如使用解热镇痛药,如果降的幅度比较大,建议停药;病毒感染,如EB病毒感染;免疫系统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

一般性的白细胞降低是不需要治疗的,而病理性的白细胞降低,需要通过进一步检查,找到原发病对症治疗。

红细胞计数(RBC)和血红蛋白测定(HGB)

血液中数量最多的一种血细胞就是红细胞,它在人体中担负的重任是在血管中携氧从肺部到全身,然后运载二氧化碳回到肺部排出。之所以具有这项功能,是因为红细胞含有一种特殊的蛋白质——血红蛋白,所以血红蛋白也是血常规中的检验项目。

化验结果偏低通常提示孩子可能贫血

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均低于正常要怀疑贫血。引起贫血的原因有很多,对婴幼儿来说,缺铁性贫血最常见,主要由于喂养不当而摄入不够。其他慢性疾病或急慢性失血也可引起贫血。

但要强调的是,红细胞减低和血红蛋白减低,不一定就是贫血。贫血的概念必须要基于血常规的检测结果达到一定的标准,还要考虑一些干扰因素,比如是否因大量饮水或大量输液导致血液稀释。

此外,还需结合临床表现,比如孩子是否有头晕、乏力、气短、胸闷、皮肤黏膜苍白,最后才能诊断为贫血。

化验结果偏高有生理性也有病理性原因

正常情况下,成年男性的红细胞计数为(4.5~5.5)×∕L,女性为(4.0~5.0)×∕L,而新生儿的红细胞计数可达(6.0~7.0)×∕L,明显高于成人。

这是因为新生儿新陈代谢快,需要更多的能量和氧气,这些能量和氧气要靠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来运输,所以相应需要更多的红细胞。除此之外,如果新生儿平时饮水过少、出汗过多,也会出现这一种情况。

红细胞计数会在宝宝出生2周后逐渐下降,如果持续高于正常值,则通常指示有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或心脏病,医院就诊,确保宝宝健康成长。

血小板计数(PLT)

血小板是体内最小的血细胞,虽然小,却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它们会在血管损伤时集合,堵住伤口止血。在血常规中以血小板计数——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血小板数目来体现,正常范围是(~)×/L。

血小板减少,说明可能存在凝血方面的问题

如果是血小板轻度减少,在70×/L以上,多半是由感染引起,如感冒、发烧、病毒或细菌感染,甚至预防接种,这种减少往往是一过性的,1~3天后可恢复正常。如果血小板明显减少,在70×/L以下,应警惕血液系统疾病的可能。治疗方案要根据血小板数量来制定,如果低得很厉害,可能要采用激素治疗。

因为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凝血,所以血小板减少的话,孩子通常会有一些出血表现,如出现牙龈出血、鼻出血、皮肤有出血点、没有严重撞伤身上却青一块紫一块,如果出现了这医院血液科就诊。

血小板曾多,也不可大意

很多父母认为血小板多总比少好,其实不然。血小板高的话,很容易导致血液黏稠,不利于血液循环,会导致人体的血压偏高。其次,也可能提示血液系统疾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遇到这种情况,也应带孩子进一步完善检查找出病因。

除了血常规,CRP也了解一下

细心的妈妈可能早就发现了,如果孩子发烧,医生往往会在开血常规检查的同时,让做一个C反应蛋白的检测。

C反应蛋白(CRP)正常情况下极微量,但会在急性炎症发作或外伤后数小时迅速升高,而病变好转又迅速降至正常,被认为是急性炎症时反应最主要、最敏感的标志物之一(血常规一般在感染两天后才会有所变化)。

而且因为细菌感染时C-反应蛋白水平会立即升高,病毒性感染C-反应蛋白大都正常,所以也能够辅助判断孩子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

因此,如果孩子发烧,化验血常规和CRP都十分必要,两者联合可以帮助医生对疾病作出快速、准确的诊断。

一张报告单并不代表一切

验血是就诊时最基本、最常规的检查项目,结果必须结合临床分析才有意义,不能单凭一张报告就%断定宝宝得了什么病。

而且因为儿童的特殊性,他们的血常规正常值与成年人的其实是非常不同的,通常年龄越小,与成年人标准值之间的差异越大。医生通常需要结合病史、体检及其他化验结果和检查才能做出最终的诊断。

所以,拿到验血报告时,既不要一看到“箭头”就惊慌失措,也不要因为结果貌似正常而放松警惕,作为父母,无论是面对一张报告单,还是其他,不过度、不忽视,是我们应该永远秉持的育儿态度。

图源网络

作者:桃子夭夭,医学专业出生的新媒体人,10年育儿主编,家有两宝,岁月静好。文章授权转载自

转载请注明:
http://www.symhsg.com/xdbzz/1912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