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荟萃陶贵周炎症与心血管病的一级预防

2021-8-6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北京白癜风医院的疗法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陶贵周

锦州医科大学

医院

  近年来我国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给我国带来了沉重的社会和经济负担。因此,在加强心血管病二级预防的同时,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显得尤为重要。心血管病的一级预防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和危险因素控制。循证医学证实:炎症与导致心血管病发生的不良生活方式、危险因素密切相关。研究表明,抗炎治疗和调节免疫可能成为心血管病的一级预防的未来趋势之一。

一、心血管病一级预防的概述

  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是针对尚未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采取的干预措施。这些干预措施通常指改变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同时配合药物控制代谢性危险因素的水平。目的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及其他相关疾病的发生。心血管病一级预防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血压监测与控制、血脂监测与控制、血糖监测与控制、低剂量阿司匹林治疗与房颤的一级预防。

  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分为主要(传统)危险因素、潜在危险因素和社会经济心理行为因素。主要危险因素就是高血压、血脂异常、高血糖等,社会经济心理行为因素如压力、嗜酒等。潜在危险因素中血管内皮功能受损、凝血因子升高、慢性炎症(hsCRP升高)、氧化应激是与炎症相关的危险因素。C反应蛋白、脂蛋白a、纤维蛋白原和同型半胱氨酸等成为“新”的危险因素,其中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介素-6等炎性生物标志物可以预测未来的心血管事件。

二、炎症与心血管病的关系

  炎症是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始动因子。血管炎症在AS的病理生理中起关键作用。人们普遍认为,先天和后天适应性免疫反应对AS的发生和发展都很重要,AS斑块中主要由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嗜中性粒细胞、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组成。致炎细胞因子激活后会引发炎症免疫反应,免疫应答的发动也会加重致炎细胞因子的激活。致炎细胞因子激活后会促使脂质聚积、加速泡沫细胞形成;炎症免疫应答使线粒体处于氧化应激状态,破坏机体的抗凝系统和促纤维蛋白溶解特性。

  年《成人爆发性心肌炎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中提出导致急性心肌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原因有二:病毒直接损伤和免疫介导的组织损伤。其治疗方法包括抗感染、免疫调节和对症处理。在慢性心肌损伤中,CD4T细胞通过自身免疫反应诱导与扩张型心肌病相关的IL-17发生促炎过程。IL-17诱导心肌成纤维细胞生成集落刺激因子(GM-CSF),进而激活单核细胞,使其具有高度炎症的功能。激活的单核细胞是导致慢性组织损伤和扩张型心肌病的最终因素。

  目前选定的用于心血管疾病临床诊断的基因生物标志物有近百种,与疾病相关的有十余种,如AS、冠心病、心肌梗死、胰岛素抵抗、心肌病、血脂异常等。

三、炎症与心血管病一级预防中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干预包括戒烟、减少钠盐摄入、限酒、增加运动和控制体重及合理膳食等。

  有研究发现,吸烟人群血清CRP、IL-6及TNF-α等炎症因子明显高于非吸烟人群,其中IL-6在血管重构及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戒烟者患心血管病的概率和死亡风险显著低于持续吸烟者。同时,酒精对免疫系统也有严重损害,对炎症反应调节不仅取决于酒精摄入方式(急性乙醇中毒、无节制饮酒、慢性过度饮酒等),而且取决于应激性溃疡失血性休克引发的炎症刺激;此外,过度饮酒导致肠道微生物内稳态紊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肠道微生物可以产生部分维生素、分解毒素并训练免疫系统。某实验中给小鼠提供特定肠道细菌,可防止炎症。研究表明机体菌群与年龄、饮食、抗生素接触及基因有关。另外,口腔炎及溃疡的发生与饮食、维生素、免疫、微生物具有相关性。

  肥胖是一种慢性疾病,具有潜在的严重并发症。研究表明肥胖高血压患者合并胰岛素抵抗患者的hs-CRP水平显著升高。因此对肥胖相关炎症分子的研究,可能找到治疗和预防肥胖的方法。此外,睡眠剥夺通过增加冠心病危险因素,引起自主神经功能、激素代谢功能、内皮功能紊乱及炎症反应,从而诱发或加重冠心病。有研究发现,睡眠剥夺会增加年轻人的细胞炎症,导致炎症紊乱;而老年人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患传染病的风险增加。血管内皮除具有屏障作用外,还具有重要的内分泌功能,参与血管损伤的修复和免疫反应,维持血管收缩与舒张平衡、参与炎症反应过程等。为了保持体重,运动锻炼可以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使人体血管管壁厚度降低。

  除了有效的运动外,合理膳食也是保持预防心血管病的有效方式。高糖、高脂饮食使人体一天基本处于无休止的餐后状态,进而持续、缓慢激活人体的免疫系统。合理膳食可以降低血浆CRP、IL-6、TNF-α等水平。高血脂患者采取均衡饮食后,CRP水平与基础值比较下降28%(他汀类药物使CRP水平下降了33%),达到了同等效果。以低饱和脂肪和高纤维、杏仁、大豆蛋白及植物固醇为主的饮食方式也能降低血脂,其效果与洛伐他汀相似。因此,我们建议每人每日应摄入:奶类g,蔬菜~g,水果~g,禽蛋类~g,谷薯类~g(地中海饮食)。干预饮食可以降低1/3的致死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减少2/3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

  此外,不良情绪也可诱发心血管病的发生。急性冠脉综合症(ACS)合并情绪焦虑、抑郁程度与患者体内炎症反应活跃有关。据中国心血管康复医学专业委员会报道,对一组例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调查发现,焦虑状态占35.12%,抑郁状态占36.15%。焦虑抑郁患者TNF-α、IL-6、CR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

四、炎症与心血管病一级预防中的危险因素

  心血管病一级预防中需要预防主要的危险因素(高血压、血脂异常、高血糖等),还需要抗血小板治疗和预防支架术后再狭窄。   合并有高血压的心血管病患者中发现,血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高于非高血压患者。研究表明Hcy可增加细胞膜流动性和促进免疫突触形成,加重AS的炎症免疫反应。因此,同型半胱氨酸与高血压密切相关,也是冠心病潜在危险因素。在高血压肾病研究中发现,Sirtuin3(Sirt3)是一种线粒体酶,涉及各种细胞代谢(炎症、氧化应激)而参与心血管调节,在能量稳态、心脏重塑和心力衰竭中起重要作用。Sirt3可以改善高血压肾损伤,可作为潜在的治疗靶点。在高血压心肌重构的研究中,随机选取位高血压病人,检测其血清腺苷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抗体(FGF21)水平,结果发现:1.腺苷与FGF21明显正相关;2.随着左室重量指数(LVMI)增大,腺苷和FGF21水平均明显下降。3.将病人分为心脏肥厚和未肥厚两组,肥厚组血清腺苷和FGF21均下降。此外,高血压患者调节T细胞(Tregs)的补体5a受体(C5aR)表达增加。高血压患者机体诱导补体激活及免疫细胞活性下降。因此,调节T细胞可以降低血压。

  研究表明脂肪组织通过分泌生物活性物质调节血脂,参与脂代谢及局部免疫炎症反应,诱导脂代谢紊乱,从多方面影响并加速AS的形成。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外周血有一种特有的致炎单核细胞亚群积聚,并选择性向初始的粥样斑块募集。因此,调控脂肪组织的功能及炎症状态可能成为治疗新靶点。此外,最新研究发现特殊的促脂类介质(SPMs)抑制T细胞分泌细胞类因子。炎症反应下SPMs增多,SPMs特点在于不抑制免疫反应的前提下,促进消炎作用。这与经典的抗炎治疗(皮质类固醇和NSAIDs)形成鲜明对比。

  糖尿病患者存在更严重的炎症反应,而且炎症可以导致胰岛素抵抗。糖化血红蛋白与炎症因子WBC、CRP和纤维蛋白原(FIB)呈明显正相关。

  血小板作为AS及其并发症中的第一和最终效应细胞,持续血小板激活具有促炎和促AS物质生成的作用,致使免疫细胞浸润内皮,从而导致AS斑块的发展。血管中血流剪切力的改变、缺血冠状动脉的炎症、血管内皮功能失调均会导致血小板微粒增高,有研究发现冠心病患者血小板微粒比健康人高,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血小板微粒比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高,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血小板微粒数与心肌缺血程度成正比。有研究发现6个月ACS治疗后的血小板微粒水平仍高于健康对照者,这提示血小板微粒有可能作为监测病情、指导用药的一个参考。因此,PCI术后血小板明显增高直接反映支架所诱导的血管炎症状态,此外血小板微粒增高是预测晚期冠状动脉管腔功能异常的一个独立因素,可能成为预测术后血管再狭窄的因子。

  在与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Restenosis,ISR)的研究中发现,机体中分泌的一种物质脂联素(ANP)有效保护受到损伤的血管内皮细胞,明显缓解内膜组织炎症感染反应的严重程度,抑制平滑肌细胞过度增殖现象,降低ISR发生率。而且CRP浓度明显升高是预测ISR和心脏不良事件的独立危险因。

五、抗炎治疗与心血管病一级预防

  与心血管病抗炎治疗相关的研究中,CANTOS研究为心血管疾病的炎症假说提供了直接证据,也为后续更多炎症靶向药物的开发提供了依据。此外,在明确氧化应激与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相互影响的分子机制后,发现抗氧化剂(普罗布考)具有良好的抗AS作用机制,与抗氧化、抗炎、稳定斑块、改善内皮功能、抑制内膜增生等相关。它可以降低血管再狭窄、降低心脑血管事件。

  结合最新循证证据与国内外各项指南内容,建议高危人群采用低剂量阿司匹林(75~mg/d)进行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SCVD)的一级预防。有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治疗AS可能增加调节性T细胞(Treg)的数量和功能,调节Treg亚群可作为控制AS的治疗靶点。此外,他汀药物治疗可以降低主要冠状动脉事件风险的31%事件和21%的全因死亡率,这也说明他汀类药物在心血管病一级预防的地位。因此,他汀类药物是目前调脂治疗的首选药物。

六、展望

  心血管病的一级预防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和危险因素控制。循证医学证实:炎症与导致心血管病发生的不良生活方式、危险因素密切相关。抗炎治疗和调节免疫转化为心血管病一级预防的趋势明显,有待于进一步大规模基础和临床研究证实。与此同时,寻找针对性的抗炎药物和调节免疫药物,仍是未来心血管病的防治重点和难点。

作者:陶贵周 郭长艳

单位:锦州医科大学医院

扫码查看学术荟萃专题

往期回顾1、学术荟萃|高传玉: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治疗研究进展2、学术荟萃|郭伟:血管战创伤救治原则

3、学术荟萃|辛世杰:医源性血管损伤的处理

4、学术荟萃|吴立群:冷冻球囊消融治疗非阵发性心房颤动,敢问路在何方?5、学术荟萃|田野:自主研发声动力新技术遏制血管内斑块6、学术荟萃|戈小虎:感染性主动脉瘤的诊疗进展7、学术荟萃|黄建华:感染性腹主动脉瘤的手术治疗8、学术荟萃|郝玉明:糖尿病患者的心脏功能保护9、学术荟萃|周胜华:无导线起搏,起搏技术发展的又一里程碑10、学术荟萃|陆信武:原位与体外预开窗技术在主动脉弓部三分支重建中的不同体会11、学术荟萃|张金盈:冠心病PCI术后风险积分荟萃12、学术荟萃|杨丽霞:急性感染与心肌梗死13、学术荟萃|舒畅:腔内治疗术后腹主动脉瘤破裂的诊断和治疗14、学术荟萃|张刚成:经皮房间隔造口左心引流在静-动脉体外膜肺氧合治疗中的应用15、学术荟萃|禄韶英:主髂动脉闭塞腔内治疗中导管定向溶栓的应用价值16、学术荟萃|陈忠:立家之本——血管外科开放手术17、年度盘点|于波:腔内影像与功能学在中国的应用现状与研究进展18、学术荟萃|李广平:无导线起搏器研究进展19、年度盘点|王琦光:卵圆孔未闭介入治疗器械的现状与前景20、学术荟萃|李昭辉:基于价值医疗的健康医疗体系建设21、学术荟萃|江勇:人工智能在超声心动图的应用及进展22、年度盘点|夏云龙+刘基巍:肿瘤心脏病领域学科进展、学术荟萃|谢瑞芹:心腔内超声心动图在左心耳封堵中的应用24、学术荟萃|屈正:当今可穿戴动态心电图记录仪的性能特点与判读模式25、学术荟萃|卢成志:经皮去肾交感神经消融术的研究进展26、学术荟萃|张曹进:卵圆孔未闭与偏头痛的研究进展27、学术荟萃|马立人:干细胞治疗糖尿病足创面的研究进展28、学术荟萃|廖玉华:舒张性心衰早期防治专家建议29、学术荟萃|张军:以回旋支开口狭窄为主的左主干分叉病变PCI30、学术荟萃|刘强:破裂腹主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31、学术荟萃|刘梅林:老年人调脂治疗进展、学术荟萃|姚启恒:心力衰竭与肿瘤之间的关系33、年度盘点|马依彤:心力衰竭药物临床研究新进展34、年度盘点|黄鹤:左心耳封堵研究新进展35、学术荟萃|李易:老年冠心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36、学术荟萃|张然:免疫、炎症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新机制和治疗新策略37、学术荟萃|杨杰孚:年心力衰竭领域重磅研究盘点38、学术荟萃|林文华:腹股沟血管穿刺及并发症预防和处理研究进展39、学术荟萃|郑曰宏:肾动脉瘤外科治疗现状与进展40、学术荟萃|吴旸: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证型与左室射血分数相关性的Meta分析41、学术荟萃|刘凡:慢性心力衰竭药物治疗42、学术荟萃|朱鲜阳:医源性房间隔缺损的认识和处理43、学术荟萃|钟杭美: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电图表现与研究进展44、学术荟萃|张健:住院心力衰竭患者入院时血钠水平与院内病死率的关系45、学术荟萃|马翔: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治疗二叶式主动脉瓣狭窄46、学术荟萃|钟敬泉:关于房颤消融后中断口服抗凝药风险的研究47、学术荟萃|张海波:三尖瓣生物瓣毁损的微创介入瓣中瓣治疗1年随访48、学术荟萃|张静:ACS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的抗血小板治疗49、学术荟萃|吴明营:二尖瓣脱垂的基因研究进展50、学术荟萃|季晓平:重症心衰的治疗难点和策略

51、学术荟萃|袁宇:新型冠状病毒病之心肌损害述评

52、年度盘点|葛均波:经导管瓣膜治疗年终盘点53、学术荟萃|华伟:推广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国内应用:砥砺前行正当时54、年度盘点|杨建勇:介入放射学:从技术走向科学55、学术荟萃|朱化刚:医源性血管损伤的防治永远都在路上56、学术荟萃|史冬梅:冠状动脉杂交技术在心肌血运重建中的应用57、学术荟萃|陈茂:心脏瓣膜病介入治疗进展58、学术荟萃|李玉明:ISH国际高血压实践指南解读:妊娠期高血压疾病59、学术荟萃|徐伟:冷冻球囊消融治疗心房颤动60、学术荟萃|黄勇慧:进化中的肿瘤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61、学术荟萃|王胜煌:SPECT联合CAG在冠心病治疗中的价值62、学术荟萃|孙艳玲:从高血压管理视角谈顽固性高血压--写在年世界高血压日之前的思考63、学术荟萃|曾建平: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机制进展64、年度盘点|刘斌: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冠脉腔内影像及生理学学组工作盘点及年工作展望65、学术荟萃|戴若竹:早期康复对ICU获得性衰弱的防治66、学术荟萃|汪文娟: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心动周期对其诱发窗口的预测价值67、学术荟萃|苏瑞瑛: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心电图在临床中的应用68、学术荟萃|侯应龙: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治疗进展69、学术荟萃|姜伟峰:ICE可完全替代TEE进行房颤射频手术前左房及左心耳血栓的鉴别70、学术荟萃|余雷:介入方法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71、学术荟萃|潘港:房颤患者左心耳影像学检查进展

72、学术荟萃|李振华:国内外区域医疗策略经验

73、学术荟萃|汪道文:暴发性心肌炎:从病理生理机制到临床综合救治

74、学术荟萃|范粉灵:肺动脉高压患者心肺康复---老话题新方向

75、学术荟萃|刘红旭:益气逐瘀法(参元益气活血胶囊)对缺血性心脏病全事件链的的心肌保护作用

76、学术荟萃|牟建军:从分层推荐看国际高血压指南的实践意义

77、学术荟萃|刘莹:与时俱进—聚焦心力衰竭诊治新思考

78、学术荟萃|姚焰:心率减速力在血管迷走性晕厥中应用的系列研究

79、学术荟萃|张玉顺:十年磨一剑:ESC成人先心病指南更新点速览

80、学术荟萃|戴向晨:台上预开窗腔内主动脉修复术重建内脏动脉的近中期结果分析

81、学术荟萃|李春洁:我国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药物溶栓后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策略探讨

82、学术荟萃|苑海涛:左主干病变血运重建策略及研究进展

83、学术荟萃|王斌:左主干和前降支近端严重病变的特异心电图表现

84、学术荟萃|贾玉和:经皮心内膜肥厚室间隔射频消融术的临床应用现状与展望

85、学术荟萃|沈节艳:二胎政策下不同胎次妊娠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86、学术荟萃|余新艳:远程网络在公共卫生体系中价值的思考

87、学术荟萃|邱福轩:自体富血小板凝胶在治疗糖尿病足溃疡中的应用

88、学术荟萃|高宗恩:缺血性脑卒中后恶性脑水肿的研究进展

89、学术荟萃|周宁:CD36在心血管系统疾病中的作用

90、学术荟萃|张敏州: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后中医药干预特色与优势

91、学术荟萃|戴向晨:体外预开窗TEVAR治疗非健康锚定区及短锚定区B型主动脉夹层的前瞻性单中心研究

92、学术荟萃|张海波:二尖瓣生物瓣毁损的JValve介入瓣中瓣技术临床经验

93、学术荟萃|李乔华:食管心电图对室速室房传导关系的分析与诊断

94、学术荟萃|赖珩莉:高密度标测在复杂心律失常中的应用

95、学术荟萃|王东伟:从心脏康复视角探索心律失常疾病管理策略

96、学术荟萃|朱晓黎:急诊血管介入诊疗在危重症急救医学中的临床应用

97、学术荟萃|王春婷:动态心电图对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诊断价值及与心律失常的关系分析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转载请注明医学网

长按识别

转载请注明:
http://www.symhsg.com/xdbzl/1964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