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臭氧技术的专家共识解读文字版

2021-3-5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由于市场上充斥着高浓度,大剂量的营销宣传,缺乏临床规范和监督,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国家卫健委授权中华医学会组织下属输血学会、疼痛学会等十几个分会专家研讨,决定制定臭氧技术临床指南,规范临床实践,指导医生安全有效的治病救人。中华医学会疼医院陆丽娟主任执笔的《臭氧技术在疼痛科的应用专家共识》将于近期发表。

专家共识撰写背景

臭氧治疗疼痛性疾病效果显著,临床应用极为广泛,具有重要临床价值。臭氧实践在多国以立法规范,我国尚无相关共识及指南。临床臭氧实践缺乏统一规范,不合理应用时有发生,严重影响臭氧治疗的推广和地位。

作用机制

镇痛作用:1、灭活接触到的致炎因子;2、直接刺激感觉神经末梢诱发神经系统内啡肽系统的激活;3、刺激抑制中间神经元释放脑啡肽等物质。免疫功能的双向调节和抗炎作用:1、低剂量臭氧具有免疫增强效应;2、高剂量的臭氧具有免疫抑制作用;3、中剂量臭氧具有双向免疫调节作用,与臭氧的容量和治疗次数相关。增加氧供,改善组织缺氧作用:臭氧在接触到具有还原性的细胞表面之后,可以迅速被还原为氧气,在局部营造一个富氧环境。多途径启动内源性的抗氧化系统,清除氧自由基的作用。

特别提示

合适浓度的臭氧作用于机体细胞,可以产生类似于预适应的生化反应。臭氧的免疫调节和抗氧化功能都是通过触发了机体内源性的保护机制而实现。但是机体内源性保护机制的缓冲能力是有限度的,不同的组织和细胞类型,其缓冲能力和修复能力也存在较大差异。短时间内高剂量臭氧的应用,可能超出机体自身的缓冲能力,导致机体免疫力的降低和氧化损伤,进而导致不良反应。需要严格控制应用臭氧的浓度和总容量,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适应症

①神经病理性疼痛:疱疹及疱疹后神经痛、中枢痛、脊髓空洞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枢及周围神经损伤后疼痛等。

②血管源性疼痛: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血栓性缺血痛、雷诺氏病、红斑肢痛症、脉管炎等。

③代谢免疫性疾病:强直性脊柱炎、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变态反应性疾病、痛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④感染性疾病:坏死性溃疡、难以愈合的伤口、烫伤等

⑤生理性疼痛:痛经。

⑥肿瘤疼痛:肿瘤痛辅助治疗、放化疗副反应治疗、肿瘤消耗治疗、癌性神经痛等。

⑦脊柱退行性疾病及关节、骨骼肌疾病:椎间盘源性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膝骨关节炎、髋骨关节炎、肌肉、肌腱、韧带、筋膜、关节囊等因慢性劳损导致的疼痛。

禁忌症

①臭氧过敏者。

②蚕豆病(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

③孕妇。

④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⑤镰刀细胞贫血.⑥应用激酶类抗凝药物患者。

⑦严重心律失常和高血压危象等心血管疾病。

⑧血色素沉着病或接受铜或铁剂治疗者。

⑨其他相对禁忌证(心肌梗塞发作、低血压、低血钙、低血糖、内出血、血小板减少、凝血机制障碍、急性乙醇中毒、柑橘过敏等)。

常用注射浓度、容量、疗程及操作规范

共识推荐注射浓度:

椎间盘内注射浓度40-50μg/mL,

椎间盘外其他部位注射浓度不超过30μg/mL,

自体血浓度不超过45μg/mL。

除气浴疗法以外,不推荐使用高浓度。

注:臭氧浓度分三类:

高浓度(50-80μg/mL)、中等浓度(30-50μg/mL)和低浓度(10-30μg/mL)

常用注射参数及操作规范

共识推荐关节腔注射容量、频率、疗程:

部位

浓度(μg/mL)

容量(mL)

频率(次/周)

疗程(周)

大关节

30

10-20

1-2

2-4

中关节

30

5-10

1-2

2-4

小关节

30

1-5

1-2

2-4

注:关节腔按容量大小分:大关节(肩、膝、髋)、中关节(骶髂、踝)、小关节(肘、腕等)

常用注射参数及操作规范

共识推荐注射容量、频率、疗程:

部位

浓度(μg/mL)

容量(mL)

频率(次/周)

疗程(周)

关节周围注射

30

1-5ml/注射点(总量30ml)

1-3

2-4

软组织痛点

30

1-5ml/痛点(总量30ml)

1-3

2-4

神经根周围

10-30

颈段3-5ml,胸段5-10ml,腰段10-20ml

1-3

2-4

皮内注射20每点注射形成小于1cm左右的橘皮样皮丘,点与点距离约1cm,形成网状排列2-3-

特别提示

关节腔内注射建议在X线/超声定位下进行关节腔注射,以确保臭氧进入关节腔。

神经根注射建议在X线、神经刺激仪、超声引导下操作,必要时可进行造影确认穿刺位置,注射前先注射局麻药试验确保硬膜完整。

关节周围痛点注射建议每次选用3-5个注射点。

皮内注射主要用于治疗带状疱疹及疱疹后神经痛。

严格无菌操作,注意检测生命体征。

椎间盘臭氧消融疗法

机制:氧化髓核-减压作用;抗炎作用适应症: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表现一致的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禁忌证:包括臭氧应用的禁忌证和椎间盘穿刺的禁忌证患者。推荐使用浓度:40-50μg/mL。推荐使用容量:腰椎10-20ml/盘,颈椎5-10ml/盘。

不良反应、并发症及防治

大部分严重的副作用报告与医疗过失相关:

误入血管:严格避免任何形态的臭氧直接注入血管,即使是非常小的剂量也会导致动脉栓塞,需杜绝发生

误入脑脊液: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头痛、呕吐,严重者表现为视神经乳头水肿、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出现脑膜刺激征、甚至危及生命。

呼吸道误吸:呼吸道误吸臭氧可对呼吸系统产生毒性,引起肺组织代谢改变,引发咳嗽、气短和胸痛等症状、严重者可发生气管支气管炎或吸入性肺炎。

臭氧大自血疗法

目前机制不清,可能的机制如下:

激活红细胞代谢,提高血红蛋白的氧饱和度,增强组织对氧和ATP的利用。改善供氧,促进血液循环,增强细胞活力,修复组织细胞。

调节机体的免疫系统。增强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提高机体清除代谢废物的能力,加速清除病菌、病毒等物质。

激活抗氧化酶系统,清除血液中脂毒和其代谢垃圾,增强体内抗氧化酶活性,减轻自由基对机体的损伤。改善血粘度,降低血糖,尿酸,胆红素,乳酸,丙酮酸,强化胆固醇和甘油三脂分解,改善血管壁状态,预防全身动脉粥样硬化和神经系统病变。

臭氧大自血疗法

治疗注意事项:

严格无菌,使用耗材必须一人一次一套。采血量-ml,最多不超过ml。融合时间3-4分钟。血液回输一般10-15分钟内完成。首次治疗(尤其时老年患者)要适当减慢回输速度以防意外发生;回输时严密监测。每日/隔日一次,10-15次/疗程,疗程间隔建议半年以上。治疗浓度从低剂量开始,建议起始浓度20-30ug/ml,间隔1-2次增加一次浓度,每次递增5ug/ml,最高浓度不超过45ug/ml。

臭氧大自血疗法

不良反应:

大自血疗法的副作用较少,可见皮疹等过敏反应,多数可自行缓解,必要时对症治疗。

部分患者静脉穿刺因情绪紧张而昏厥。抗凝剂过敏可表现为口唇和舌尖轻度麻木感,多可自行缓解或更换抗凝剂。

一些患者感觉恶心,胃部胀气或口中异味,可自行缓解。

臭氧大自血疗法

不良反应:硬件要求:通风良好,可空气消毒治疗室,臭氧发生相关设备及抢救设备。实施臭氧大自血疗法单位应具备相应资质。

特别提示

臭氧大自血疗法临床适应症广泛。国内文献已报道的臭氧大自血疗法的应用有:急性脑卒中等脑血管疾病、带状疱疹及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痛风、类风湿性关节炎、偏头痛、睡眠障碍、高脂血症、断指再植、CO中毒迟发型脑病、慢性阻塞性肺病、下肢血管闭塞性脉管炎、急性颅脑外伤、胫骨平台手术后愈合、动脉性勃起功能障碍、艾滋病辅助治疗、哮喘辅助治疗、压疮、银屑病、肝癌抗纤维化抗肿瘤治疗等

专家共识做成员(按照姓氏汉语拼音排序)

蔡振宇(医院疼痛科)、傅志俭(医院疼痛科)、刘广召(河北医院疼痛科)、刘金峰(哈尔滨医院疼痛科)、刘文涛(南京医科大学药理系)、刘晓宏(医院疼痛科)、刘延青(医院疼痛科)、陆丽娟(南京大医院疼痛科)、马柯(上海交通大医院疼痛科)、宋涛(中国医院疼痛科)、吴大胜(医院疼痛科)、姚旌(医院疼痛科)、姚鹏(中国医院疼痛科)、于建设(内医院疼痛科)、庄志刚(医院疼痛科)

?end?健康是生命的艺术

名称:|三氧云课堂

专注于三氧医学学术分享,特别针对疼痛、脑梗、脑卒中、老年病、三高、失眠、痛风方面。三氧作为神经内科使用的新技术,已在全国范围内普遍使用,欢迎各位医生学者通过本平台进行交流分享临床经验和心得。

长按

转载请注明:
http://www.symhsg.com/xdbzl/1886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