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检验基础血液一般检验名词解释a
2021-10-30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说明:专门提取部分常考小题的考点,做成本文。
成人血细胞分析参考区间(图1)
瑞氏染色:利用不同种类的细胞或同一细胞的不同成分对瑞氏染色液中酸性及碱性染料的结合能力不同的特点,用瑞氏染色液将不同种类的细胞或同一细胞的不同成分染成不同的颜色,以便进行显微镜检查的染色法。
红细胞计数(RBC):测定单位体积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
血细胞比容(HCT):旧称红细胞压积(PCV),指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体积百分比。
血液离心后分5层,自上而下分别为血浆层、血小板层、白细胞及有核红细胞层、还原红细胞层和红细胞层。读取结果以还原红细胞层为准。
血红蛋白(HGB/Hb):是在人体有核红细胞及网织红细胞内合成的一种含色素辅基的结合蛋白质,是红细胞内的运输蛋白。
氰化高铁血红蛋白(HiCN):血液在血红蛋白转化液中溶血后,除SHb外各种血红蛋白均可被高铁氰化钾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Hi),Hi与氰化钾的氰根(CN-)生成稳定的物质,即~;HiCN在nm有吸收峰(SDS-Hb则是在nm),在特定的实验条件下,可测得吸光度并计算血红蛋白浓度。
贫血(anaemia):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血红蛋白、血细胞比积低于参考值下限,称为贫血。
红细胞平均指数
1、红细胞平均容积(MCV):指每个红细胞平均体积的大小,以飞升(fl)为单位。
2、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指每个红细胞内平均所含血红蛋白的量,以皮克(pg)为单位。
3、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指平均每升红细胞中所含血红蛋白浓度,单位为(g/L)
1、手工法:MCV=HCT/RBC;MCH=Hb/RBC;MCHC=Hb/HCT;
2、血液分析仪法:MCV由仪器直接测定导出,MCH=Hb/RBC;MCHC=Hb/(RBC×MCV)。
红细胞体积平均分布宽度(RDW):是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是反映红细胞大小不均的客观指标。其增大提示存在红细胞大小不均的混合细胞群。
网织红细胞(RET):是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到完全成熟的红细胞之间的过渡型(未成熟)红细胞,略大于成熟红细胞,其胞质中残存的嗜碱性物质RNA经碱性染料活体染色后,形成蓝色或紫色的点粒状或丝网状沉淀物。
成人:0.~0.,(24-84)×10^9/L;儿童:0.02~0.06
注意网织红细胞生成指数/成熟指数的概念。
血细胞沉降率(ESR):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速度,简称血沉。
血沉(仪器法)分三个阶段:
①红细胞缗钱样聚集期,约10min;
②红细胞快速沉降期(聚集减弱,以恒定速度下沉,约40min);
③红细胞堆积期。约10min。
(魏氏法)
男:<15mm/h;女:<20mm/h。
红细胞形态学检查
1、嗜多色性红细胞:(瑞氏染色的)红细胞呈淡灰蓝色或灰红色,胞体略大,相当于活体染色的网织红细胞。形成的可能机制是胞质内仍存在少量RNA,提示骨髓造血功能活跃,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尤其是溶血性贫血)。
2、豪焦小体(H-JBody):(瑞氏染色的)红细胞胞质内1-2um的暗紫色圆形小体。可能是核碎裂或溶解后残余的部分,常与卡波环同时存在。见于脾切除、红白血病、巨幼细胞贫血、溶血性贫血等。
3、卡波环(Cabotring):(瑞氏染色的)红细胞胞质中紫红色细线圈状结构,呈环形或“8”字形。可能是核膜或纺锤体的残余物;或是胞质中脂蛋白变性的产物,见于脾切除、巨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
4、嗜碱性点彩红细胞:是一种较幼稚的红细胞,其在发育过程中受到损害,其胞质中残存变性的嗜碱性RNA,在瑞氏染色时出现大小/形状/多少不一的蓝色颗粒。正常不超过0.03%。
血小板计数(PLT):测定单位体积血液中血小板的数量。
白细胞计数(WBC):测定单位体积血液中白细胞的数量
按照新版参考区间,表2-45中的10和4.0应分别修改为9.5和3.5
中性粒细胞核左移:外周血中杆状核超过5%和(或)出现杆状核以前的细胞为核左移。常见于化脓性感染、急性溶血以及应用细胞因子等。
①再生性核左移:核左移伴白细胞总数增高称为再生性核左移,提示骨髓造血功能和释放能力旺盛,机体抵抗力强等。
②退行性核左移:核左移伴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称为退行性核左移,提示骨髓释放功能受到抑制,机体抵抗力差。
核左移分级:
中性粒细胞核右移: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五叶核以上者超过3%称为核右移。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感染、尿毒症、MDS等,应用抗代谢药物治疗肿瘤时也会出现核右移。
毒性颗粒(中毒颗粒)和杜勒小体最重要。
棒状小体(Auerbody):白细胞胞质中出现的紫红色细杆状物质,1个或数个,长约1~6μm,称为~。出现数个棒状小体,呈束状排列(柴束状)的白细胞称为柴捆细胞(faggot细胞)。多见于急性粒细胞白血病、偶见于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异型淋巴细胞:在某些病毒/原虫感染、结缔组织病、应激状态或过敏原等刺激下,淋巴细胞增生并出现一定的形态变化(如胞体增大、胞质增多、嗜碱性增强、细胞核母细胞化),称为异型淋巴细胞。
Ⅰ型异型淋巴细胞(空泡型),又称泡沫型或浆细胞型;
Ⅱ型异型淋巴细胞(不规则型),又称单核细胞型;
Ⅲ型异型淋巴细胞(幼稚型),又称未成熟细胞型/幼淋巴细胞型。
血小板卫星现象:是指血小板黏附、围绕于中性粒细胞周围(偶见单核细胞)的现象。
电阻抗原理(库尔特原理):悬浮在电解质溶液中的血细胞相对于电解质溶液是非导电的颗粒,当体积不同的血细胞(或类似颗粒)通过计数小孔时,可引起小孔内外电流或电压的变化,形成与血细胞数量相当、体积大小相应的脉冲电压,从而间接区分出血细胞群,并分别进行计数。
这是三分群血细胞分析仪的核心技术。
VCS技术:VCS分别是体积(volume)、传导性(conductivity)和光散射(scatter)的缩写,是五分群血细胞分析仪采用的技术之一(贝克曼/库尔特公司的血球仪),它采用三个独立的能量来源在流动池内检测白细胞,将这三者结合,可以将白细胞分为五群(三种粒细胞和淋巴、单核细胞)。
血细胞直方图(Histogram):横坐标为血细胞体积大小,纵坐标为不同体积细胞的相对频率。细胞直方图为表示细胞群体分布情况的统计图形。它可以显示出某一特定细胞群的平均细胞容积、细胞分布情况及有无明显异常细胞群的存在。
以后,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