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敏C反应蛋白化验单常看,但这3
2021-8-18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HAOYISHENG导语
超敏C反应蛋白化验单经常看,下面这3个问题,你有过疑惑吗?
CRP与hs-CRP有何不同?
CRP(C-ractivprotin)是机体应激状态下由肝脏合成的急性时相蛋白,它是一种非常敏感的炎症和组织损伤标志物,能与肺炎双球菌的荚膜C多糖起反应而得名。
年由Tillt和Francs首先发现,它是非特异性免疫机制的一部分,可以激活补体的经典途径,调理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在各种急性或慢性感染、自身免疫疾病、组织损伤、恶性肿瘤、心肌梗死、脑血管疾病等时,6~8小时便有成倍增长趋势。在感染和非感染的许多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其浓度的改变可以为疾病的早期诊治提供有意义的线索。
鉴于常规CRP检测方法的灵敏度低,无法达到(1~10)mg/L水平级的测定要求,而采用更敏感方法可将其测定范围扩大到(0.5~)mg/l,能更敏感的捕捉CR在微小范围的变化,即超敏C反应蛋白(High-snsitivC-ractivprotin,hs-CRP),也就是说CRP与hs-CRP在本质上其实是同一种物质。
hs-CRP升高的标准是什么?
hs-CRP在成人群体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表明:健康成年男性、女性血清hs-CRP水平几何均数分别为0.70mg/L、0.73mg/L,第95百分位数分别为6.20mg/L、6.49mg/L;hs-CRP水平随年龄增加而升高,儿童CRP基础水平低于成人,对疾病的反应不如成人强烈,因此儿科领域更常选择hs-CRP的检测。
但目前不同地区及医疗机构hs-CRP检测方法不一定相同,存在免疫荧光、免疫增强比浊、斑点酶免疫渗透等多种方法,因此hs-CRP具体升高标准并不是绝对的,目前认为超过第95百分位(2.15mg/L)为升高。
hs-CRP升高常见于哪些病因?
儿科CRP升高最常见的原因是感染,通常认为CRP升高提示存在细菌感染,而且革兰阴性细菌感染高于革兰阳性细菌感染;但在病毒、支原体、真菌感染中也可出现CRP升高,但后三者升高程度常常不如细菌感染。
当hs-CRP20mg/L,白细胞>10×/L时,一般考虑细菌感染可能性大;
当病程超过24小时,hs-CRP仍5mg/L,白细胞10×/L时,病毒感染可能性大;
而处于以上两种情况之间的患儿考虑细菌、支原体、真菌感染均有可能。
但需注意以下3点
(1)在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常常出现CRP升高,CRP升高能提示重症病例,但尚不能区别是否合并细菌感染,需通过联合检测PCT(特异度98%、敏感度94%)帮助鉴别。
(2)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存在发热、呕吐、脱水表现时CRP也可明显升高,但多数患儿急性期过后不使用抗菌药物也可迅速恢复正常。
(3)CRP显著升高,抗感染治疗效果欠佳时需警惕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川崎病、炎性肠病、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SLE等疾病,通常提示疾病活动,但因其特异性较差,仅能在诊断方向提供可疑线索。
综上所述,hs-CRP及常规CRP为儿童疾病早期诊断提供基础线索,其灵敏度高,但特异性较弱,非常理升高情况常常存在,需要结合患者情况综合判断。
参考文献
[1]TilltWS,FrancsT.Srologicalrctionsinpnunioniawithanonprotinsomaticfractionofthpnumooccus.ExpMd,,52:~.
[2]吴寿岭,李金锋,李云,等.人群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其影响因素[J].中华内科杂志,,49(12):-.
[3]焦瑞宝,唐吉斌,成冰,等.hs-CRP和WBC联合检测在儿童呼吸道感染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07(19):-.
[4]吴雪梅.降钙素原及C反应蛋白在儿科感染性疾病中的临床价值[J].医院感染学杂志,,23(13):-.
[5]陈科奇,应晟,翁凌峰.手指末梢血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在儿童感染性疾病中应用的价值[J].医院感染学杂志,,24(3):-.
[6]林淑仪,陈丽芳,梁卓夫,等.hs-CRP在儿科细菌感染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J].放射免疫学杂志,9,22(6):-.
[7]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东南大学出版社,.
[8]吴斌.hs-CRP对细菌、真菌感染早期鉴别的意义[J].放射免疫学杂志,,24(3):-.
[9]徐玉兰,黄烈平,韩宜姚.手足口病患儿C-反应蛋白变化与愈后相关性研究[J].医院感染学杂志,(11):-.
[10]王会凤,谭君梅,苏明莉,等.手足口病继发细菌感染患儿血炎症指标水平变化研究[J].医院感染学杂志,,26(22):-.
[11]陈勇,黄龙,赵钰.儿童疱疹性咽峡炎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11(4):71-72.
[12]杨好妹,陈益平,李伟,等.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CRP变化及意义[J].浙江临床医学,8,10(4):-.
相关阅读
超敏C-反应蛋白C反应蛋白,这是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指标,无论是诊断学的教科书,还是临床生化、临床免疫学的教科书,都将这个指标描述成「炎症指标」。
换句话说,外周血C反应蛋白增高,提示体内可能存在较为强烈的炎症反应。因此,C反应蛋白常常用于很多感染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和严重程度的评估。
C反应蛋白与心血管疾病
现在我们来说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脂质沉积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急性心肌梗死、脑梗赛、脑出血、冠心病等)的主要原因,因此采用了各种降脂药去防治心脑血管疾病。
然而,在预防心血管疾病的过程中,人们发现一个问题:单独降脂虽然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但是并不能做到完全阻止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这就说明:脂质沉积学说并不能完全阐释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原因,肯定还有别的发病机制存在。
为此,人类进行了不懈的努力跟探索。近几十年来年,人们逐渐认识到:炎症反应与心脑血管疾病存在密切的关系,支持这一学说的一个证据就是很多研究发现外周血C反应蛋白水平与心脑血管疾病有关。
这些证据大多来自一些队列研究,也就说,研究者先找一些普通人来(当然是很大的样本),检测一下他们的C反应蛋白(此时的C反应蛋白暂且称为「基线(baslin)C反应蛋白」),然后对这些人进行随访,分析是不是当初基线C反应蛋白水平越高的人,将来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概率越高。
结果他观察到如果一个人平时的C反应蛋白水平很高,将来发生心血脑管事件的风险也越高。也就是说,C反应蛋白是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因子。
然而,在开展C反应蛋白与心脑血管事件的研究中,有一个问题令研究者感到很「不爽」:就是大部分健康人的C反应蛋白水平低于检测下限(10mg/L),但是他们仍然会发生心脑血管事件。
这一现象一个可能的解释就是检测下限(10mg/L)以内的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与心脑血管疾病仍然有关。
C反应蛋白的检测下限问题
关于检测下限的概念。理论上讲,任何一种检测方法,只要你放标本上去,肯定能出一个数,报一个检测结果。但在实际工作中,对于低浓度的样本,检测结果的变异就十分巨大。
比如我们最熟悉的血红蛋白检测,如果患者的血红蛋白是g/L,检测系统一不小心检测成了g/L,变异才1%,显然是无伤大雅,完全可以接受。但是如果一个标本的血红蛋白是1g/L,检验系统一不小心将其弄成了2g/L,误差就是%了,显然是无法接受的。人们常把检测下限定在变异为20%时的浓度。
医院出的普通C反应蛋白报告,虽然浓度在10mg/L以下,但结果可能就是不可靠的。当然,不同的C反应蛋白检测系统的检测下限略有差异,一般都在5-10mg/L。
高敏C反应蛋白
我们继续说检测下限的C反应蛋白水平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
举个例子来说明:如果患者A的C反应蛋白水平是1mg/L,患者B的C反应蛋白水平是8mg/L。如果用常规C反应蛋白检测方法去检测,他们的C反应蛋白都应该是10mg/L,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是一样的。
问题是:如果真的有一个技术能检测到10mg/L以下的C反应蛋白水平,A和B的发病风险真的一样吗?
所以,我们需要一种更灵敏的检测技术,去把A和B分开,看看A和B的发病风险是不是一样的。
总之后来这种技术就诞生了,也就是所谓的「高敏C反应蛋白」。为了区别,我们暂且把前面提到的检测下限为10mg/L的C反应蛋白检测技术所检测的东西称作「普通C反应蛋白」。当然,不同的检测系统检测下限也略有差异,但大多都在0.5mg/L以下。
高敏C反应蛋白发明了以后,人们当然会很好奇地去看看A和B的发病风险是不是一致的。研究结果很令人兴奋,A和B的发病风险果然是不同的。
说到这里,高敏C反应蛋白的价值就在于他能检测到低水平的C反应蛋白,把常规C反应蛋白无法划分的那些容易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人划分出来,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显然就具有不言而喻的意义了。
大家都在看
C–反应蛋白,能反应啥?
C反应蛋白十大临床用法
只知道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不够!
C反应蛋白的10大作用,看看哪些你不知道!
细菌感染时,白细胞和C反应蛋白升高不一致?
★★★★★
看完记得分享哦
服务医生,期待支持!《HAOYISHENG》为旗下超万读者诚邀广大界友分享您的佳作,让更多医生受益,欢迎广大医师投稿: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