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红素引起的蛋白质聚合研究取得进展
2020-7-6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点击上方“蓝字”一键订阅血红素分子是需氧生物体内普遍存在的多种蛋白质的辅基,如肌球蛋白、血红蛋白、细胞色素c、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等。在一些病理条件下,生物体内发生严重溶血现象,从而导致自由血红素浓度急剧增加。由于血红素分子中Fe原子的氧化-还原能力,自由血红素可引起体内活性氧基团(ROS)的生成,并导致脂、DNA、蛋白质等多种生物分子及多种组织、器官的氧化损伤。蛋白质双酪氨酸聚合是血红素分子引起的一种重要的氧化损伤形式。已有的研究报道显示,在过氧化氢存在下,血红素可引起多种疾病相关的重要蛋白以双酪氨酸形式聚合。但是,不同蛋白聚合程度存在差别的原因及蛋白质自身性质(如蛋白质结构)对其聚合程度的影响尚不清楚。基于此,中科院技术生物所黄青课题组对此开展了相应研究。研究人员选择牛血清白蛋白(球形蛋白)、纤维蛋白原(线性蛋白)及酪蛋白(天然无序蛋白)等作为研究对象发现,蛋白质结构对血红素引起的双酪氨酸聚合有重要影响。其中,天然无序蛋白及去折叠蛋白易发生双酪氨酸聚合,线性蛋白次之,球形蛋白难以发生聚合。研究人员基于Raman光谱、电子自旋共振光谱等分析发现,蛋白质结构不仅影响了其与血红素分子的配位状态(五配位、六配位),进而影响tyrosyl自由基(双酪氨酸前体)的生成,还影响生成的tyrosyl自由基反应生成双酪氨酸,最终影响蛋白质双酪氨酸的聚合程度。该工作研究成果已经发表于BiochimicaetBiophysicaActa(BBA)-GeneralSubjects(doi:10./j.bbagen..04.)。上述工作受到中科院“百人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等项目的资助,还得到中科院强磁场中心在电子自旋共振光谱(ESR)测量上的帮助。左图:不同结构蛋白发生不同程度双酪氨酸聚合的荧光光谱表征;右图:不同结构蛋白与血红素不同配位状态的Raman光谱表征。免责声明: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分享,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真实性,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修改或删除。邮箱:info
polymer.cn相关进展
天然蛋白质首次组成聚合物网络
复旦大学成功制备具有精确结构的蛋白质自组装螺旋微米管科学家人工合成可模仿天然蛋白质的纳米结构
诚邀投稿欢迎专家学者提供稿件(论文、项目介绍、新技术、学术交流、单位新闻、参会信息、招聘招生等)至infopolymer.cn,并请注明详细联系信息。高分子科技?会及时推送,并同时发布在中国聚合物网上。欢迎加入